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明清广东的古蚕书、地方志、文人笔记、竹枝词等文本资料进行梳理,呈现出广东蚕业的信仰习俗、祛祟禳灾与禁忌习俗、阴阳五行观念和蚕俗谚语等民俗。明清广东蚕俗蕴涵了大量桑蚕生产技术,也构筑了蚕农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些习俗是岭南地域独特自然环境模塑的产物,也是广东蚕农创造性地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琴 《青年记者》2017,(2):68-69
与岭南文化相关的电影,既包括广府地区出产的电影,也包括其他地区出产但是反映岭南文化特色的电影.广义的岭南包括现在的广西、广东、福建、海南、香港、澳门等地,狭义的岭南现主要指广府地区,即广东珠三角区域.广东地处岭南滨海一隅,作为较早对外开放的港口,海外交流频仍,开风气之先,自古以来便被认为极具地域特色.岭南文化丰富了影视作品的题材和视觉表现,同时影视剧也传播了岭南文化.  相似文献   

3.
韩旭  晏选军 《图书馆杂志》2022,(8):84-92+127
玉山雅集堪称中国古代文人倡和的典范,所处吴中之地是元末重要的文学中心。以玉山雅集为例,使用社会网络分析(Ucinet)和可视化(Gephi,QGIS)方法,从数字人文视角考察吴中文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力图呈现文人交往的全貌与特征,进而揭示他们的创作对元末文学思潮演进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文人交游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的圈子化特征;雅集诗会客观上推动了铁崖诗风在元末文坛的传播;玉山模式对后世文人的人生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博物院藏《〈张雨自书诗册〉题跋》是书法史上的一件重要作品。这件作品汇集了元明清众多题跋,这些题跋反映了《张雨自书诗册》从元代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到清代乾隆己未(1739年)将近四百年的时间跨度中,经历了由文人书斋到皇室庋藏的过程。这件作品的题跋者具体分为两大群体,一是以杨维桢、袁华、陈彦廉等为代表的元明之际吴中士人群体,二是以陈从道、袁泰、项元汴等为代表的明清鉴藏家群体。本文以题跋文本为中心,梳理、考释《张雨自书诗册》在元明清文人交游雅集网络中的流转递藏状况,并借以讨论元明之际吴中士人以书画藏品为媒介,借助诗文唱和、雅集宴饮、鉴古题识等形式在交游网络中传递共同的处世心态和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5.
岭南画派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东画坛,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关于新旧艺术的论争,引发了关于传统中国画现代变革的思考和对西方绘画的认识,促进了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也丰富和活跃了广东乃至全国的艺术论坛,影响深远。20世纪初广东画坛包括岭南画派在内的各种画学主张、艺术追求及艺术风格的生发与形成,都与民族危难、社会变迁、西风东渐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中西之争、古今之争密切相关,由此发生的中国画的现代变革是广东画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选择。考察岭南画派绘画思想的生成要素和表征特点,将其重置于二十世纪初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中,对于探索中国画如何开始现代变革的历史建构,以及如何看待和评价这种现代变革,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岭南画派的诞生、发展过程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画现代变革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清中叶以来,各省外江班集中进入岭南地区,对粤剧、潮剧、广东汉剧三大剧种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外江班在广州、潮汕、梅州等地与本地班竞争、融汇的进程,展现出外来戏班与本地戏班、外来人群与本地族群、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既冲突又融合的历史形貌。外江班与本地班之间升沉消长的动态关系及外江戏的"在地性"转化进程,对研究粤剧和广东汉剧的生成机理,还原清代中叶以来岭南戏曲文化生态,揭示地方剧种与地域族群文化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报纸文艺副刊发展的实践表明,在每一种文艺副刊的周围,都有一个特定的作家群,或者说文人圈子。文艺副刊的特约用稿规则、副刊编辑的人事关系、副刊的趣味和副刊分布的地域,对形成报纸文艺副刊的文人圈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理传播学认为,人的生存和传播都会受到一定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的不同使得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产生巨大差异,由此也使各地的受众产生不同的媒介接触习惯、媒介内容需求等。杭州与郑州一南一北,地理环境不同使得两地在经济发展、地方风俗、义化发展上有较大差别,两地的媒介发展状况也不尽相似。以报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其被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新媒介的产生与流行催生了新媒体文化。新媒体的出现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大家的生活习惯和空间,让传播变得更方便和快捷。本文通过让抚顺市地域文化更好更高效地传播并获得关注度,探讨地域文化需如何抓住机会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代广东画家苏仁山生平坎坷,画风奇古,同时代的画人、文人对之甚少记载。在其离世后半个多世纪,他的艺术才开始被人发现、展示与收藏。过往研究者将之归功于曾任广东领事的须磨弥吉郎,事实上须磨只是20世纪前期众多苏仁山艺术发现者之一。清末以降世风转变、时事漫画兴起以及艺术评判标准改变,是苏仁山艺术被当地艺术家、收藏家重新发现、推介与收藏的重要契机。其作品自1950年代开始作为"文物"被博物馆收藏。其成为博物馆文物的过程,不仅仅反映20世纪以来广东绘画审美趣味的改变,还展现了20世纪以来"艺术品"与"文物"在展览会、博物馆体系建立的脉络下被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服膺汉文化,喜爱文艺,广受儒生尊重。至治三年(1323),她在天庆寺组织了超族群的大规模文艺雅集。文本对于天庆寺雅集的文化特质、原因、意义加以探析,展现出蒙元贵族的文化素质与元代多族士人间的友好互动。  相似文献   

12.
文艺传播是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传播所传达的舆论是不易察觉的,能够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影响。但是在文艺传播中极易出现舆论共振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对于舆论的引导弊大于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艺传播的主体的草根化、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渠道商业化三个方面,并对此提出提高传播主体媒介素养、引导舆论分流、健全传播机制三个方面的策略来防止舆论共振。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2010,(3):1-13,157
城市文艺很多时候不仅仅起源于乡村祭祀,而且因为中国的城市空间是在与周边农村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所以城市文艺明显地残留有农村祭祀的要素。本文着眼于这点认识,认为祭祀向娱乐推移的艺术进化和农村向城市化推进的环境进化这两者相互作用,使乡村祭祀发展成为城市文艺。因此,可以把农村的城市化这一变化设为X轴(纵轴,从下向上),祭祀的文艺化这一变化设为Y轴(横轴、从左向右)得出四个象限,逐个分析各个象限中的文艺形式的城市化和文艺化的强弱特征、彼此之间的转化关系。并按照这个思路以香港粤剧的地域分布为例,说明"城市文艺"(近世戏曲小说)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乡村文艺"、"市镇文艺"、"宗族文艺"的相互较量中共时共存,相互影响,最终归结于城市文艺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艺组织在延安领导和出版发行的文艺期刊,以服务抗战、建设大众化新文艺为核心理念,通过内容选择、专栏设置、栏目设计、文艺知识普及、以赠代卖等编辑出版和发行策略,卓有成效地调动起边区民众抗战救亡的情感,并且突破地域区隔对延安文艺精神的全国性传播和新中国文艺的奠基起到关键作用.延安文艺期刊的编辑理念与办刊...  相似文献   

15.
董其昌入仕后积极结交周围显贵,从而获观了大量书画名迹。尤其是护送馆师灵柩还乡一事,不仅使其在朝野上下赢得一致赞誉,为日后仕途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也因此结识了众多地方官员,这些官员虽然不会直接助力于其仕途晋升,但为其书画鉴赏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推动力。此外,仕途的顺利及对书画的喜爱吸引了众多书画商慕名而至,一方面使董氏书画收藏得以迅速扩充,另一方面也对其书画名望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因此,自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入仕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乞休还乡,近十年时间里,董氏书画名望与政治生涯第一次产生关联,表现出一种"书因人贵"的单向影响关系,即政治生涯有效地促进了书画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董氏书画名望的传播,研究这一时期董其昌享有书画盛名的原因因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高贺 《兰台世界》2013,(22):125-126
<正>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高凉郡(今广东茂名市境内)俚族领袖,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冼夫人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400余年来它在粤西、海南等地发挥着广泛影响力。冼夫人文化的时代价值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要着重挖掘冼夫人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把冼夫人文化引入岭南地区教育之中,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证惠士奇督学广东六年,在培养人才、增广学额、旌表化俗等方面的政绩,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以惠士奇为代表的中央文化,将岭南地方文化正统化的努力,使惠士奇及其惠门一派弟子成为康乾时期岭南士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据清代乾隆年间鱼翼《海虞画苑略》所载,乾隆以前常熟画家就有296人。在此之后,更是代有才人,成为中国少有的几个画家密集地之一。元代黄公望创浅绛山水法,其画风成为后代山水画家所钟爱的典范;到了清代初期,王翚、杨晋为代表的"虞山画派"成为画坛主流,被誉为"画坛正宗"。常熟风物闲美,山川佳胜,诸多私家园林借虞山之景而筑,成为江南地区典型的文人雅集之地,众多虞山画派画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叙事性园林绘画。由于这些画作往往为应园主人(雅集组织者)之邀而作,画家在绘画技法上遵循传统,但于结构布局上更趋于注重展现园林风貌,具有强烈的写实性。这些绘画为我们提供了建筑格局、地理位置、人物交游等诸多要素,还原了明清江南园林风貌,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并存。  相似文献   

19.
据清代乾隆年间鱼翼《海虞画苑略》所载,乾隆以前常熟画家就有296人。在此之后,更是代有才人,成为中国少有的几个画家密集地之一。元代黄公望创浅绛山水法,其画风成为后代山水画家所钟爱的典范;到了清代初期,王翚、杨晋为代表的"虞山画派"成为画坛主流,被誉为"画坛正宗"。常熟风物闲美,山川佳胜,诸多私家园林借虞山之景而筑,成为江南地区典型的文人雅集之地,众多虞山画派画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叙事性园林绘画。由于这些画作往往为应园主人(雅集组织者)之邀而作,画家在绘画技法上遵循传统,但于结构布局上更趋于注重展现园林风貌,具有强烈的写实性。这些绘画为我们提供了建筑格局、地理位置、人物交游等诸多要素,还原了明清江南园林风貌,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并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的20年,是广东广播电视迅猛发展的20年。在这20年中,广东广播电视工作者充分理解、灵活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一系列新理论,转换思维框架,超越陈旧观念,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大胆改革,大胆经营,使广东广播电视充当了中国广播电视改革的先锋,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技术、传播体制的改革中先行一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视听发展规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具有岭南特色的成功路子,成为了中国广播电视文化的生长点。一、思想超越—广东广播电视崛起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更新和超越是广播电视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