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实行"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实行"征讨政策",不但没有征服匈奴,反而使汉朝国力衰退。元狩四年以后,对匈奴实行"绥抚政策",又使经济恢复发展起来。从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2.
从汉武帝发动马邑之战开始,西汉王朝结束了和匈奴之间数十年的和亲政策,转而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围剿战争。这一政策的转变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它是汉武帝特殊的主观意志和国家客观实力结合的必然结果。从这二者的角度出发,探讨汉武帝的对匈战争,可以为我们研究其对匈奴政策提供一个观察的窗口。  相似文献   

3.
一、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以及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3.通过本…  相似文献   

4.
试论汉武帝的敛财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究其目的与效果并非是抑商重农,或农商并重。这些政策是为了迅速聚敛社会财富,以支持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并巩固大一统的帝国,同时也满足皇室的奢华生活。这些政策可统称之为敛财政策,它分为三个阶段:与民协商,互为换利;以法治商,与民争利;极尽物欲,不计后果。汉武帝敛财政策既给西汉社会带来抗击匈奴的胜利、巩固国家统一的正面效应,又为西汉走向衰落埋下了诸多隐患,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5.
"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开始施行的一种农田"垄作"体系。目前学界对"代田法"的研究多集中在耕作技术层面,鲜有关注代田法与汉匈军事斗争的联系。在西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与北方匈奴的军事斗争势态,对"代田法"的产生原因、推行时间及选种植物三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基于对这种关系的考察以及对西汉历史背景的分析,试图对"代田法"这一古老的农耕技术做出新解读。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汉中期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和亲转为战争,汉武帝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便是其中典型的一次。鉴于河西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这次战争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汉中期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和亲转为战争,汉武帝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便是其中典型的一次。鉴于河西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这次战争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8.
西汉王朝从汉武帝至汉宣帝期间,修筑了约两万里长城,其中绝大部分修建于汉武帝时期。汉长城不仅防外,同时防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西汉王朝修筑和戍守长城的意图。汉长城对匈奴而言,主要表现在军事上的围困和经济上的封锁,达到了削弱匈奴的目的。汉长城对中原而言,产生了耗费巨额财力和破坏内地人民和平生活的不良影响,迫使汉武帝下罪己之诏。庆幸的是长城不能把互相连着的经济关系断绝,成为草原和中原的分界线,反而成为南北不可分割的见证物留给后世  相似文献   

9.
马踏匈奴     
汉代有一件有代表性的雕塑——《马踏匈奴》。 汉武帝时,西汉国势强盛,为了平息匈奴的侵扰,汉武帝决定派兵反击。带兵出征的将领很年轻,名叫霍去病,汉武帝封他为骠骑将军。在祁连山一带,霍去病率兵先后六次打败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不幸的是,霍去病在24岁时病逝了。为了纪念他,修建了祁连山的墓冢,墓前有大型的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  相似文献   

10.
西汉中央政权对匈奴的战争是一场国内民族战争。匈奴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南下杀掠,给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和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北方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的损失;对西汉统一的中央政权构成极大的威力。因此,汉武帝对匈奴奴隶主贵族集团进行征讨是完全必要的。本文拟在作战方针上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