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样的传闻     
据《吕氏春秋》记载: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用水需跑很远的路去挑,常忙不过来。后来,他自己打了一眼井,用水方便多了。他高兴地对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好比多了一个人力。谁知,这话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邪乎。后来竟说成丁某打了一眼井,挖出一个人来。宋国国君听到这个  相似文献   

2.
《吕氏春秋·察传》中记述了宋国有一丁氏人家里原来无井,每天派一人外出取水,后来打了一口井,就省下一个劳力,于是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此话传来传去变成“丁氏穿井得一人”。宋君闻知,派人问丁氏,丁氏答:“得一人之使,非得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故事说,张三和李四两个人一起去挖井。张三看准一个地方一直挖拼命使劲地挖,终于挖出了水。而李四这里挖一下那里挖一下,挖了十几个坑也没有挖出一滴水来。而就在李四挖得最深的那个大坑的下面不足半米处,有清泉正在涌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戏是劝人方。文人墨客中则流传着“诗言志”的格言。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为文写戏,要立意,要有思想主旨,要提炼出鲜明的主题来。戏剧大师曹禺对立意作过一段精采的论述,他说:“一个写作的人,对人,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种种大问题,要有一个看法。作为一个大的作家,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然,尽管掌握了很多的、很丰富的生活积累,但他没有一个独立的见解。没有一个头脑来运用这些东西,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悟出一个主题来,那还是写不出深刻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新说文解字     
“群众”这词常用,但放在一定语境中就需特别注意用法。这是一个表复数、表群体的泛指词,数量范围不确定。由于不同于‘战士’‘党员’‘青年’‘学生’等词,‘群众’前面一般不宜用精确的数量词来确定,如‘五个群众’‘一千名群众’,只能说‘大批群众’‘广大群众’。‘昨天是端午节,一个群众给部队送来了粽子。’(中央电视台1989年6月9日午间新闻应据情改为‘一位老大娘’。如果必须表示具体数字。可用‘各届群众三万人’之类的句式。“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即特性。事物的特性表现了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质的区别。有些一文章总括某些一单位或个人  相似文献   

6.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看了几期院报,深感院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她传递着院部的信息,反映出了学员的心里话,使人倍感亲切。但还有点不足之处,如第三期院报有两处题文不符。一是第一版的标题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树德任分院院长’,文内却是:‘……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树道任分院院长’。二是该期第二版的副标题‘记三四○工厂党委副书记支学录,’而文内的第一句却写到:‘共三四○二厂党委副书记支学录同志’。这些可能是排校错  相似文献   

8.
陈奂(1786—1863),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老人,苏州长洲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后人推重为清代《毛诗》学三大家之首。所著《诗毛氏传疏》之刊行,自该帙完成之时起,陈奂即多方求援,俾其早日付刊,而陈奂诸友人亦纷纷赞助,代陈奂设法筹措。《诗毛氏传疏》最终得以行世,不仅有陈奂自身之努力,亦颇可见陈奂与诸友朋交游之一斑。《诗毛氏传疏》得名之义在于:"凡《诗》有四,今以‘诗’为建首,而以‘毛氏传’别之,曰《诗毛氏诂训传》。‘诗’是书之名,‘毛氏’为作传人姓,别  相似文献   

9.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  相似文献   

10.
生人与谥号     
偶翻历史小说《隋炀帝遗事》,该书第70页有这么一句:“宣华夫人正在凝望几案上的金凤凰,想着心事。忽然,随侍宫女来报:‘夫人,新即位的炀帝,派一名宫女作御使,送一个匣子来了。’”此句有误。在这里的“炀帝”,是隋朝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而谥号并非皇帝在世时起的称号,而  相似文献   

11.
<正>正如《南风窗》所述,"我们已进入一个‘偏见盛行的时代’。以前可以有无数人的头脑统一到一种思想境界,但现在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偏见’来看世界,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思想的正见’、‘思想的共同体’土崩瓦解。"受众已不再满足于同一种声音,而当今的融媒体竞争也赋予了这种可能性。可以说,在这个崇尚"吸引眼球获利"的新旧媒体厮杀惨烈的时代,很多媒体,特别是不少新媒体,对新闻的运作模式已不愿或者淡忘所谓的媒体操守,他们习惯从民  相似文献   

12.
有人视“名”如“命”,只要有“名”就捞,也不管该不该得。做记者工作多年,至今还为报道中排名而苦恼。近日,我参加了一个“扫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几十个单位,一百多人。我把报道写了,社长审了,第二天报纸一出版问题就来了。一位管宣传的副部长找到我:“排掉啦,把 N 局排掉啦,他们不派人来参加会议啦!”部长还很神秘地转达了 N 局领导的牢骚,说什么:“开会有我们,扫‘黄’有我们,报纸上都把我们撇在  相似文献   

13.
日前参加一次会议采访,稿子写好并请某领导同志审阅后,准备发排。哪知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打电话来的某领导声称:稿件中有关领导的名字排列需‘再商量一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我只好将即要发排的稿子再次拿去‘商量’。要求‘商量’的领导说出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话来:‘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有几十个人,稿件中只提到几个人,是何道理?——我的意见是,要写都写上,要不写都别提。’我急了,浑身只冒汗。这边是当官的坚持要求在报纸上亮个相,来个‘流芳百世’;那边是拣字工在急切地等待拣字。结果,折腾了好长时间以后,我只好在稿件中增加了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4.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的理论,竟为让公家掏钱买“贡品”而与领导争吵不休,甚至嚷嚷要甩手不干通讯员这行当了. 送稿真有学问?这不得不提醒人们注意.据了解,光首都几家大报每天就有不少送稿者从外地而来。少者几人,多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有  相似文献   

15.
《汉书》卷七《昭帝纪》记载了始见于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的一项礼制: 三月,赐郡国所选有行义者涿郡韩福等五人帛,人五十 匹,遣归。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 里。令郡县常以正月赐羊、酒。有不幸者赐衣服一袭,祠以中 牢。”(中华书局校点本《汉书》第一册225页)杨树达《汉书窥管》卷一说:“‘正月’,《王贡两龚鲍传》作‘八月’。以《后书》刘平等传考之,‘八月’是也。详《王贡两龚传》。” 杨树达认为“正月”是“八月”之误,并说明有关论证将在《王贡两龚传》里展开。鉴于眼下最为通行的《汉书》校点本尚未采用杨说,而弄清“正月”是否“八月”之误的问题又有助于其他文献的整理研究,我们有必要继续探讨《汉书》卷七十二《龚胜传》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16.
从前有两个秀才赴京赶考,途中遇雨,跑到一座“文庙”暂避。一个见庙门上首写着“文庙”二字,便念道:“文朝”。另一个端详了一会儿说:“这哪里是‘文朝’,[注]明明写的是‘丈庙’嘛!恰逢一个化斋的和尚路过,两人便请他论断是非。和尚听了一笑,随口念出四句打油诗来,对两个认错字的秀才进行了嘲讽:  相似文献   

17.
《农民日报》十月二十五日‘新闻天地’专版上刊出一则令人慰藉的新鲜事。广西合浦县党江乡政府为死去的一名普通农民通讯员开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不仅有当地干部群众,还有省、市、县新闻单位派来的代表.如此沉痛的追悼,如此隆重的‘礼遇’,实在使人感激,使人欣慰.死者叫裴世栋。由于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写作和劳动,不幸患了癌症,年仅四十二岁就离开了人世。党江  相似文献   

18.
常有通信员来编辑部,议论上稿之道。如果出于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的目的,当然是幸事,可惜并非都是这样。往往听到有些“出格”的话,现列举如下: “他,典型的烂笔头,傻写滥报,都是些‘豆腐干’、‘火柴盒’”; “他,虽是个‘老手’,但无大长进,稿子从未出省”; “他,‘嫩笋芽’,上了两篇还不是靠上门‘哼’出来的”;……。文人相轻,是一种不良作风。通讯员同志之间若是相轻,  相似文献   

19.
刚写稿的日子,屡写屡不中,弹弹虚发,报上没名,有人称我“常败将军”。我当时认为新闻这口“井”不好“挖”,难出“水”。正当我准备心血付之东流,草草收兵时,一名新闻干部告诉我:“当你没挖出‘水’时,最好再坚持一下,不要轻易地舍弃。也许这时你正站在成功的门槛外。”我像被点燃的蜡烛一样燃烧起来。我发誓:挖“井”见“水流”。  相似文献   

20.
一、小引潘维一篇《敢与西方展开政治观念竞争》派给思想界一个任务:"开展在意识形态领域跟西方的竞争"。为此,首先要"解构所谓‘普世’价值,说破这‘皇帝的新衣’,把一个药方应付百病的荒唐揭穿"。什么是潘维号召解构的"普世价值"和要说破的"皇帝新衣"呢?——是"如宗教般俘获民心"的"自由民主"!是"‘民主’与‘专制’两分的政治蒙昧主义"!据说,这种"民主与专制"的两分"傲慢地高踞于话语权的最顶端,解释世界上发生的几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