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一次学术报告后,按照惯例回答学生提问,学生提了3个问题,丁肇中都回答"不知道",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任何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在场的所有同学都大感意外,短暂的沉默后开始有人窃窃私语起来。丁教授微笑着说:"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能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简短而平实的几句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很好地诠释了"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的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  相似文献   

3.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在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实这…  相似文献   

4.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记者问:“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吗,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回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的提问时,竟一连说了三个"不知道"。"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  相似文献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为南航师生作了一场学术报告。按照惯例,一小时报告后,丁教授回答同学们提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日前在中山大学发表演讲,主题是自己对于宇宙起源的研究。在随后20分钟的问答环节里,有心人发现,丁先生一共回答了五个"我不知道"。都是些什么问题呢?"您的研究对现实生活有何意义""您怎么看待一些认为意识对物质有影响的说法""您怎么看弦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有报道: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后,按照陨例,丁先生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当有学生问道:“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说:“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仍说:“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坦然地说:“不知道。”面对这三个并非刁钻古怪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不知道     
几年前一位年轻记者采访回国讲学的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好奇地问他:"您的每一个人生选择都很正确,您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丁肇中答曰:"不知道,可能是侥幸吧!"  相似文献   

10.
雷钟哲 《成才之路》2011,(7):11-I0007
不知道出国留学状况,不知道大学变化,不知道中国高校体制和发展前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来到中山大学访问时,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的回答大都是“不知道”。因为“这15年来我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间寻找反物质”,丁肇中幽默地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这样也就可以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说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11.
<正>丁肇中曾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回答:"不知道。"又有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又回答:"不知道。"有学生又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回答:"不知道。"丁肇中分别在上海交大和山东大学回答对口学科师生们更为专  相似文献   

12.
日前,《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做了专题报道。 当记者问丁肇中先生:“……一个人怎么能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出人意料地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历来名人专访问及此,名人们都会侃侃而谈,传经授宝,可丁先生却在这出彩处答说“不知道”,可谓特立独行。记者追问:“这里面没有必然么?”丁坦然作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仍穷追不舍,直逼中心: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物理学家、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出生在山东省日照县涛雒镇的一个书香之家.当人们问他的父亲丁观海是如何培养儿子时,都只回答一句话:"不管他!"但我们沿着丁肇中成长的足迹,可以知道父亲对儿子的引导、放手、信任和尊重是何等重要. 给儿子宽松的学习环境 丁肇中少儿时代正值战乱动荡,加之体质不好、疾病缠身,因此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1946年,在山东大学任教的父亲丁观海送丁肇中到青岛一个天主教学校读书.  相似文献   

14.
丁肇中先生是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他早在197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个华裔诺贝尔奖得主,那年他40岁。很多人认为丁肇中如此年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丁肇中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曾有肺腑之言“不要教死知识,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常思忖这句话的份量,尤其是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相似文献   

16.
英涛 《高中生之友》2012,(22):37-38
丁肇中是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皆任教于大学。丁观海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而王隽英当年也是在美国留学。他们本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王隽英意外早产,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相似文献   

17.
熊斌 《考试周刊》2012,(58):131-13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物理学家丁肇中费劲6年心血发现"J粒子",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不觉得累吗?"他这样回答:"不不不,一点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名言是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最恰当的注脚.童年的丁肇中,适逢抗日战争,和其他孩童一样,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丁肇中常这样说:“我肯定不会是天才.在12岁以前我还没上学呢!那时,对上学完全没有兴趣,到学校看看,不喜欢就走掉了.”因为他念的是一所附属在大学的小学,妈妈是大学校长,小学的老师全是妈妈的学生。谁都不管他.一直到12岁,才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学习成绩也不怎么好.他任教授的父母都是科学家,家里进进出出的都是科学人才,而加上父母经常把牛顿、爱因斯坦的故…  相似文献   

19.
十年动乱期间,闭关锁国。我作为一个科学记者,在事隔三年之后才详细知道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获得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经过。 丁肇中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他是位什么样的科学家?为什么会获得这一殊荣?作为一个跑科技战线的记者,我觉得应该深入采访。 那是1979年的秋天,全国科学界正沉浸在粉碎“四人帮”的巨大喜悦中。一年前召开了全国科学  相似文献   

20.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254-255
<正>新物理大发现的前夜目前,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在等待丁肇中团队的这第一篇文章。丁肇中委托他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同事向中国记者发来邮件表示,研究进展很好,但此前媒体的报道不完全正确。丁肇中教授(图6)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篇论文绝非一篇次要的文章,它是朝着人类认识暗物质方向前进的"一小步",但不是最终答案。他还曾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