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的生命在于它坚实的内容和鲜活的思想。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旧体诗词首先也必须是"诗",用诗歌语言抒发诗情,构建诗意。诗歌表现形式上的发展、创新必须建基于对传统的继承。同属诗歌大的类别,旧体诗词与新诗在表现社会生活与人们的思想情感方面,除去表现方式的不同之外,其余还是共性居多。因而旧体诗词与新诗不应处于对立的位置,互相排斥,而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邓拓在晋察冀时期的诗歌活动 ,如弘扬党的文艺思想 ,繁荣新诗创作 ,倡导街头诗运动 ,参与组织燕赵诗社等 ;并论析了邓拓在这一时期的旧体诗词代表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旧体诗词是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典范,但旧体诗词格律严,不易学。当今写旧体诗词可以严守"诗谱""词谱"规定的格律,也可以放宽格律尺度,而且放宽尺度是旧体诗词的发展趋势。放宽格律尺度是旧体诗词"改造"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学理论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诗言志是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诗歌创作与欣赏规律的揭示和独创性的理论建构是其主要内容,实践性、体验性、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其理论体系的显著特征。毛泽东认为诗应以新诗为主体,但新诗又太自由,太散漫,不能成形,因而遭到读者冷落。他主张应当借鉴古典诗词和民歌,在此基础上发展新诗,创作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体诗歌。毛泽东诗词在借用、改造旧体诗词的艺术形式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其诗学理论和诗词创作实践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是民族语文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旧体诗词是民族文化中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在今天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已很少见到有人用传统的文言形式去进行写作,但旧体诗词不仅拥有较为广泛的欣赏群体,而且拥有为数不少的新老创作个体。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旧体诗词有着新诗永远也无法取代的审美价值和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这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诗词是不会消亡的,即令旧体诗词其富生命力的名句也有如"种子",将一代一代地"种在心田"."我"(刘章)的走入诗界即得益于古诗句的薰陶.相比旧体诗词,新诗缺少"规矩"和"共同审美标准".继承和发展旧体诗的传统,是发展新诗的一条"康庄大道"."我"写了四十多年诗,新诗极少被人引用,而一些讲究形式和声韵的山水诗句却经常被文友引用,即可为证.当然也要坚持追求诗意为第一原则,不可"因声律伤诗".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诗歌艺术形象特征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悠长的诗史中,创造优美的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一大传统.我国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不朽诗篇.二十世纪初,由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输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动荡和变革.继后,受到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暴风骤雨式的革命运动随之酝酿到来.因此而引起的激昂的思想情感,用我国旧体诗词的形式决然无法表现,于是产生了中国新诗.最早尝试新诗创作的是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的胡适、刘半农和沈尹默,史称初期新诗创作“三巨头”.初期新诗创作努力摆脱旧体诗词格律形式的束缚,将崭新的内容充入韵  相似文献   

8.
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形式完整优美、意境神妙的旧体诗词,虽“五四”以来受到压抑,一度消声匿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诗词的后来人,又在默默地创新和发展她。“五四”以后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却在戎马生涯中创作许多反映现实、战斗性很强,诗境优美的旧体诗词;即使是当年新诗的奠基人郭沫若时属晚年,又创作了众多反映革命现实的旧体诗词;还有新诗坛上的主将闻一多,出国留学受到欧美诗歌的影响,一度放弃旧诗词而创作新体诗,后因在大学的讲台上悟出了旧体诗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新诗发展的艰难历程  从历史文化背景看,中国新诗的产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注定要走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几千年来,中国文学的主体是诗歌。远古歌谣、《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直至明清各类旧体诗词,浩浩荡荡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篇章。这种主体潮流形成了一个能够自我繁衍、自觉自足的有机体系,它有丰富的传统、有良好的运行机制,由此中国文化思想已经沉淀到我们民族的意识之中,已为我国人民及世界人民广泛认同。因此,建立在对中国诗歌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盘否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中国新诗,它所面对…  相似文献   

10.
论诗韵     
中国目前诗歌的用韵,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一部分写新诗的人,自由用韵,没有韵书;第二种情况,写旧体诗词曲的人,继续使用旧韵书;第三种情况,北方话系统的民歌作者,以及一部分新诗作者,按北京话十三辙用韵。下面,我们对这三种情况都具体分析一下,看看那一种情况体现了新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大陆的旧体诗词创作已经形成了三体并峙的局面,即当代台阁体诗词、网络诗词与校园诗词的并峙。台阁体平易,网络体尚奇,校园体尚丽。这种现象曾在中国诗史上多次出现,是创作者艺术追求分化的结果,标志着诗歌系统的完备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旧体诗词能不能人史一直论辩不止,迄今没有达成共识,而实际上,一部分文学史家早已将其编写入史。需要讨论的不是旧体诗词能不能人史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入史的问题。这意味着文学史如何书写旧体诗词才是更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而李遇春的《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在这个问题上予以了新的思考和回答。《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以新文学名家的旧体诗词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有助于重塑现代作家的当代文学史形象,有助于重织新诗与旧诗、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的纽带,还有助于重构新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述史情节。  相似文献   

13.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郭沫若从日本回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在抗战期间(1937-1945),郭沫若创作了数量不少的旧体诗词。这些诗词一方面标志着郭沫若作为诗人驾驭新旧两种诗体的能力日渐纯熟。另一方面,抗战时期郭沫若旧诗创作从数量上远远超过新诗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变化和个人身份转变的影响。他的旧体诗词描写抗日战争的苦难,歌颂人性仁爱的光辉,号召同胞们团结起来保卫祖国,是对古代诗人如白居易"诗歌合为事而作"、杜甫"诗史"等优秀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4.
中华诗词学会成立时,我亲耳听到日中友好汉诗协会的事务局长棚桥篁峰致词说:“不懂汉诗,就不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就必须精通汉诗。”日本汉学家石川忠久教授也曾说过:“汉诗是高级艺术,无疑是世界上最灿烂、最富有内涵的诗歌。”外国人对中国诗歌竟有如此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又如何看待这一大批珍贵遗产呢?五四时期提倡白话诗,排斥旧体诗词(昔说古体诗词,今说中华诗词);解放以后,更有甚者,数十年来,几乎是新诗一统天下。虽然旧体诗词长期被冷遇,但终究未被打倒,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近年来,一统天  相似文献   

15.
《诗刊》自创刊起,就发表了以毛泽东诗词为代表的大量旧体诗词作品,在当代诗歌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事件使旧体诗词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不证自明,并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在客观上鼓励了包括新文学家在内的广大诗人尝试、转向旧体诗词写作。在诗歌观念上,改变了人们新旧诗对立的思维模式。还使得报刊杂志成为当代旧体诗词重要的传播媒介,旧体诗词获得更多公开发表的机会。《诗刊》发表旧体诗词,使得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与旧体诗词实现了互利双赢,提升了旧体诗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早年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即开始写作新诗并大力倡导和推动我国新诗歌运动。他同朱自清、刘延陵、俞平伯等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曾出版了他与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刘延陵、郑振铎、郭绍虞、徐玉诺的新诗合辑《雪朝》(内收叶圣陶新诗15首),显示了文学研究会在新诗创作上的业绩。叶圣陶对旧体诗词十分喜爱,他从读书、作诗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可以说他的一生同诗词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08年,14岁的叶圣陶在苏州草桥中学读二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成为社会通用的语言工具。旧体诗词选本中也出现了以白话这个语言介质作为编纂标准的选本。这些白话旧体诗词选本拉近了读者与旧体诗词的距离,实现了旧体诗词的曲线传播,也为步入创作窘境的新诗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同时,选家以白话为标准观照古今的诗词创作,也是探寻诗词创作规律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普及为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网络新诗与传媒紧紧结合在一起,他拓宽了诗歌的空间,繁荣了中国的新诗。然而网络本身的一些属性也使网络诗歌泥沙俱下,诗歌发生的现场转移到民间。网络诗歌繁荣的同时包含着很浓重的"口语"色彩。文章通过网络空间中的"羊羔体""废话体"现象剖析了网络诗歌口语"色彩"的渊源以及他与"口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诗词虽继承了中国传统旧体诗词的韵律节奏,但却是以现代审美意识去观照现代人的人生体验。这种处于旧诗与新诗之间相互包容中的渐变,正是毛泽东诗词现代性的表现。也是毛泽东诗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20.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诗界的革命取消了传统诗歌样式的合法性,白话新诗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诗歌。"五四"白话倡导者"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与拒绝传统的偏激,使其"发难者"的理论倡导与具体创作者的写作实践之间存在着不短的距离。大多数新文学作家在理性上认可新诗的合法地位,但在个人情感上仍难以忘怀于旧体诗词的书写。新诗与旧诗的共存状态,不仅有外部环境的推动,而且是诗歌内容、形式、语言等本身的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