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卷中有“吕之代嬴,黄之易”一语。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中亦有此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张斌、许威汉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音韵学分册》一书中引用顾、江二君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羊”,其中“羊”字有误,应为“芈”字。  相似文献   

2.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语出自<诗经·小雅·车舝>.最初<淮南子·说山训>和<史记·孔子世家>相继引用表达对君子风范的景仰,其后该诗句作为格言更是广为征引.其中,"高山仰止"音、义都非常明确,无可争议;但对于"景行行止"的句义和读音,各家却存在很大分歧.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拟对其音、义作出详细辨析.  相似文献   

3.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申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中,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申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4.
<广雅疏证>中"凡"语主要用于说明各种词义现象,"名"、"实"、"义"之间的关系和词的同源现象.此外的用法还有:1.说明各种文字现象,包括揭示字的讹误、音转、通用规律,说明假借之字"本无定体,古今异读,未可执一",说明某些声旁不同的字读音相近.2.说明古代经典和传注中某些词语的含义和读音.3.说明<尔雅>"异物同名"之例、<广雅>"属词之例"和<广雅疏证>某些校勘编排之例等条例.4.其他用法,如说明某些日常用品的用途和形制,说明某些词语之间的声转关系和声转义同之理,总结前面引文的含义,说明<尔雅>的误字,说明人敬怒则色变等.  相似文献   

5.
"如坐春风"语本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程颢)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日:‘光廷(朱名光廷,字公掞)在春风中坐了一月.",后以"如坐春风"四字成文,意思是就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之中,比喻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相处,受到亲切的教诲.如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答尹相国>:"开诵之余,如亲化雨,如坐春风,墨虽尽于行间,言尚余于札外."  相似文献   

6.
苏颖赟 《现代语文》2008,3(5):17-19
"者"字是古汉语中频繁出现、用法多变的虚词,在阅读时较难把握.本文在穷尽式考察儒家经典<论语>中"者"字的基础上,粗略地就"者"字的词性和用法作了分类,并在此过程中对前人论述似嫌不足的地方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补充,以期完善对<论语>中"者"字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宋史·艺文志>和<宋史·道学传>中分别记载宋人冯忠恕编纂的<涪陵记>与<涪陵纪善录>.在后世的文献中两书亦被陆续提到,且被看做同书异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考,认为<宋史·艺文志>在编纂此条书目的过程中漏掉了"善录"二字.也就是说,<宋史·艺文志>中的"冯忠恕<涪陵记>一卷"实为"冯忠恕<涪陵纪善录>一卷"之讹.  相似文献   

8.
王竹君 《现代语文》2007,(9):111-112
<诗经·鲁颂·駉>: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因<论语·为政>中一句"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一语从此被广为人知,并时常被用来概括<诗经>的思想主旨."思无邪"三个字也经常被理解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之意.从这三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看,这样解释似乎并无不妥,历来研究<诗经>或是<论语>的学者中持此观点的人甚多.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后汉书·郑玄传·戒子书>"不为父母群弟所容"这句话历来存在很大分歧,关键在于有无"不"字,这个字关系到郑玄的人格,不可不辨.郑玄生性质朴,淡薄名利,对学术孜孜以求,因此有"不"字更能凸显郑玄的人格.而其峻洁人格的形成主要源于他在长期对经典的研习中领悟到了圣人之"道",并具有一种"圣人"情结,此外,也受到东汉隐逸风气和取士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潘峰 《现代语文》2005,(12):10-12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日光"为其本义,它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此外,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中华大字典>(<华>)、<辞源>(<源>)、<汉语大字典>(<字>)、<汉语大词典>(<词>)、<应用汉语词典>(<应>)、<现代汉语词典>(<现>)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规>)八部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义遗漏、释义琐碎、一语多义、义例模糊等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问:备教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时,我们拿不准词牌名"清平乐"中"乐"字的读音.一种理解是"因为清(静)平(和),所以(快)乐"或"清平的乐趣".应读lè音;另有人说曾经听广播节目里读为yuè音,具体有什么依据也说不清楚."清平乐"中的"乐"应怎样读?有什么理据?  相似文献   

12.
释"教"     
本文从"教"的结构、形体意义、同源词等方面,考释了许慎<说文·教部>中的"教"字,旨在修正<说文解字>中关于"教"字解释的不当之处,从而进一步地补充、说明其解释.  相似文献   

13.
"则"字是<马氏文通·连字>中论述的最为详细的一个连字.<文通>对"则"字的研究,从"则"字连接的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着眼,分为言效之词、继事之词、直决之词,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文通>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何"字在古文献中最早见于<尚书><诗经>,可以说西周初就开始使用,"所"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是个作宾语的名词.在十三经中,"何所……"结构只在<论语>中出现一例.随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加强,魏晋时"何所"作为一个复音节词在文献中频繁出现,仅<世说新语>中就出现19次,到唐代<南史>中更是出现36次之多,"何所……"这种结构作为一种句式逐渐被后人沿用.  相似文献   

15.
孙平 《文教资料》2008,(30):55-56
本文主要分析和讨论了<论语>中的"易色"和"乐"的意义.我们认为"易色"中的"易"应理解为"改变,更换",而不是"轻视、简慢"的意思;"色"应理解为"气色",而不是"女色、容貌"的意思.同时我们也分析了<论语>中"乐"字的读音与意义,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  相似文献   

16.
"半部《论语》治天下"——感悟《论语》修身为政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释"牿"     
刘艳丽 《现代语文》2006,(8):122-123
<说文·二上·牛部>:"牿,牛马牢也.从牛,告声.<周书>曰:‘今惟牿牛马.'"[1]<说文解字注>中说:"<费誓>:‘今为淫舍牿牛马.'大小徐本皆无‘淫舍'二字,今刊本妄增之.此许偶遗二字,非必许所据<尚书>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马,故令无以获穽伤牛马,若牛马在牢中,获穽安得伤之?<周易>:‘僮牛之牿.'许及九家作告,郑作梏.刘、陆作角,不训牢也."[2]  相似文献   

18.
<字书>在<隋书·经籍志>等书目中都有记载,且在<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文献中都被大量引用,但其作者、成书年代都不详,且多被误认为即吕忱<字林>.文章通过<一切经音义>引用<字书>的内容与任大椿所辑<字林>的比对,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推断这两种字书间没有彼此相关性,即<字书>非<字林>,并对其成书年代、内容及湮灭的原因作一考探.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月令"书是一种以一年十二个月为体系记载历象、物侯,并以此安排经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文献体裁.这种体裁,大概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现存文献<诗经·七月>、<夏小正>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都有不同形式的反映.而初以"月令"命名者、且最代表月令书的专文,则见之于<礼记·月令>>.自此以后,"月令"书体裁广为流传,仅中国农书全部或部分采用以时系事(即"月令"体)体例写成的就有二十余种,<逸周书·时训解>、<四民月令>>与<农桑衣食撮要>>,都是月令体文献的典型代表.对此,学界论述的较多.但是,学界很少注意到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与我国传统月令体的关系.实际上,10卷本的<东京梦华录>第6至10卷的内容,也是很典型的月令体文献.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字典>把"凵"读作qiǎn和kǎn,把"()"读为qiǎn,<汉语大词典>把"凵"读作kǎn,同时二书认"凵"为"坎"的古字,均误;"凵"、"()"的正确读音是quǎn,"凵"非"坎"的古字而无kǎn音.这两部辞书把"()"、"()"、"()"、"()"、"濈"、"()"、"霵"等七字读为ji亦误,这七个字均应读z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