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功能性染料——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染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作为光存贮材料,吸引了众多研究的注意。本阐述了功能性染料的种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光致变色机理,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应用前景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色烯类有机物是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有机光致变色体,文章探讨两个结构和性质高度相似的色烯变色体的结构解析.两个单体化合物的核磁共振(NMR)实验得到两个化合物的一维和二维NMR谱图和实验数据,两个化合物的质谱(MS)实验获得化合物的分子量,两个化合物的NMR和MS实验数据分析鉴定了两个化合物的分子平面结构.两个化合物均为2位二苯取代茚骈和苯骈色烯类的有机光致变色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光致变色现象的发现及发展,说明了光致变色现象的原理,综述了光致变色反应的类型及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无配体Pd(Ⅱ)是催化合成含氟液晶化合物的高效催化剂,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含氟液晶化合物的产率都超过90%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制备出一种能在紫外光照条件下具有分子开关功能的化合物——一乙烯基噻吩螺噁嗪,将乙烯基通过双键引入了螺噁嗪。通过质谱与核磁氢谱对所合成的一乙烯基噻吩螺噁嗪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化合物紫外光照前后的吸收谱进行了对比发现,该化合物受紫外激发可由无色变为蓝色,在氯仿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并对一乙烯基噻吩螺噁嗪进行荧光测试,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受392 nm的光照射后可在乙醇溶液中发射445 nm的荧光。利用一乙烯基噻吩螺噁嗪上述的光致变色性能和荧光性能设计出一种可实现非与非功能的分子逻辑门。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种既有液晶性又有光敏性的多功能化合物4-[4-(4-丙基苯酰氧)苯偶氮]苯甲醛,运用差热扫描量热分析(DSC)、偏光显微技术(POM)研究了化合物的液晶相性质,运用紫外光谱分析法研究了其紫外光照射后的光反顺异构化过程。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具有典型的液晶相性质,且液晶相温度范围宽;同时,该化合物能够发生光致反-顺异构化反应,在甲醇或者THF溶液中反-顺光异构反应为一级速率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通过核磁共振实验技术,对吐昔烯盘状液晶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一维的1HNMR、13CNMR、DEPT,二维核磁共振gHMBC、gHSQC等实验技术对化合物的碳氢进行了归属;为该化合物结构的解析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制备了钼取代的keggin型结构杂多酸H5SiW11Mo·xH2O(SiW11Mo),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合成的杂多酸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取代型杂多酸及其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形成的复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复合物光致变色的关键因素及最优实验条件.结果表明:SiW11Mo复合前后都具有可逆光致变色性,复合后的光响应速度和光致变色效率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氯甲基化等一系列反应合成了含有醛基的螺吡喃,一种方法是在原合成方法基础上对最后一步提纯过程进行了改进,较简便地得到了纯净的化合物;另一种方法是在合成过程中加入抗氧化剂和阻聚剂直接得到纯度较高的化合物。简化了提纯步骤.两种方法中得到的化合物熔点都与文献值吻合较好.测试了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及荧光性.  相似文献   

10.
在氮气保护下,制备了3种二芳基乙烯化合物1o、2o 和3o,通过核磁共振进行结构表征,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其光致变色性能进行研究。在紫外光照射下,3种化合物在可见光区均出现了特征的关环吸收峰,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440、511和605nm,溶液的颜色分别由无色变为黄色、红色和蓝色,到达光稳态时间分别为150、160和600s。到达光稳态的溶液在可见光照射下,发生开环反应,溶液颜色由有色恢复到无色。实验结果表明,乙烯环与二芳基不同位点的连接影响着二芳基乙烯分子的π-π共轭性,从而影响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11.
分析和探讨近年来在润滑材料和润滑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润滑材料方面有绿色润滑油、离子液体、液晶润滑以及固体添加剂在润滑脂中的应用等;润滑技术方面有纳米润滑技术、颗粒流润滑技术和油雾润滑技术等。  相似文献   

12.
发现了具有逆光致变色性质的螺吡喃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即在吲哚啉氮上连有极性基团,同时和吡喃环并连的芳环上具有强的吸电子基团.设计并合成了逆光致变色化合物1’-(2-羟乙基)-3’,3’-二甲基-6-硝基螺[吲哚啉-2,2’[2H-1]苯并吡喃].实验表明,用它配制成的逆光致变色油墨显示有很好的色度和耐疲劳度.  相似文献   

13.
A series of photochromic diarylethene derivatives containing different fluorophores was synthesized by the Sonogashira coupling reac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13C NMR and mass spectroscopy. Photochromic conversion of Cz-MS was observed and its structural change was confirmed by proton NMR, Switchable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phenomena were observed for these molecules. These phenomena were attributed to the reversible photochromic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pcFRET) process. The design of this novel photochromic system of Py-4MS enables information to be processed in a non-destructive manner. This overcomes the problem of the destructive nature of tracking photochromism using ultraviolet (UV)-vis spectroscopy.  相似文献   

14.
当电场足够强时,可将向列相液晶看作单轴介质.基于液晶的电场调控特性,通过传输矩阵法数值计算了含一向列相苯乙炔型液晶缺陷层一维光子晶体缺陷模的电场调控特性.数值结果表明,缺陷模波长将随着入射光方向与电场方向间夹角θ的增大向短波方向移动,通过改变夹角θ可实现光开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选取向列相液晶MLC-7700-100制备液晶光栅,三种液晶光栅的光栅常数分别为200μm、100μm、66.7μm,采用与计算机相连的UV-Vis 8500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温度为25℃的环境下.同时对液晶光栅施加频率为f=100Hz的交流电信号.研究在电压驱动下,不同光栅常数液晶光栅红(R)、绿(G)...  相似文献   

16.
分析扭曲向列型液晶的电光效应。采用溴钨灯作为光源,运用光栅单色仪选择380-1100nm波段的光进行照射,测量在OV-8V电压条件下,扭曲向列型液晶对于不同波长入射光的透射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IL19320型号的TFr—LCD液晶,设计了基于ARM的液晶图像显示控制系统。对液晶显示模块的接口、指令、工作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对ARM及液晶初始化、写入图像程序,实现了在液晶上显示240。320大小的图像信息,验证了基于ARM显示图像控制系统的正确性。此系统可广泛应用于便携式设备及光学领域。  相似文献   

18.
材料专业“液晶组织观察与分析”实验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国家级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液晶知识理论为依托,在独立进行液晶观察实验同时,完成了实验指导书的撰写。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了液晶组织的不同形态,分析对比了液晶与金属材料的微观联系与区别,并在实验中探索了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施性。既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A novel reversible photochromic nanocomposite film based on a hybrid inorganic-organic matrix in which heteropolyacid H4SiW12O40 (SiWA) was entrapped in Si-O-Ti network was prepared. Structure, photochromic behaviors and mechanism of the film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ultraviolet-visible (UV-Vis) absorption spectra an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teropolyanion i.e. SiW12O^4- 40 (SiW12), maintained a Keggin structure in the film and there was a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anion SiW12 and cation R-NH^+3 (R=link of hybrid composite). The photochromic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film originated from reversible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the anions and cations. Under UV irradiation, the anion would be reduced via one-electron step with simultaneous oxidation of the cation, accompanied by a color change from colorless to blue. Bleaching could occur when the film was in contact with ambient air or 02 in the da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