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亦烽 《新闻记者》2000,(11):87-88
确定权威消息来源的依据 消息来源或称新闻来源,一般认为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其主要来源有:记者采访、通讯社通稿、通讯员或公众来稿、政府或政党及社会团体的文稿或宣传品等。其中政府或政党的文稿及宣传品被认为是权威消息来源,某些社会团体发布的信息也被认为是权威消息来源。因为这些消息来源通常是可信的或者是具有权威性的,这源于发布信息的机构是权威的。如气象台站是发布气象的权威机构,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而记者采访中得到的部分信息,通讯员或一般公众来稿,往往不具有这种权威性。可见,消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三种在我国当前具有影响力的刑事案件报道景观,认为我国关于重特大刑事案件的新闻报道存在传播内容上的题材背离、消息来源及传播上的话语失衡、刑事案件职业操作共识的匮乏等问题,化解我国刑事案件新闻报道的出路应设定为新闻媒体应将自身定位为作为社会治理和提供民众法律素养工具的传媒,在这一定位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研究将显示出提供信息的团体对报纸有多大影响,州政府的六个机构公共信息发言人通过他们给记者提供信息而控制日报的内容,他们提供的大约一半的信息后来被用在新闻报道中。公共信息发言人认为,对他们的机构来说是重要的事情,同样也在新闻媒介中得到反映。但本文的研究也表明,虽然也使用公共关系部门的信息,但它们不是记者所依赖的主要信息来源。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只有不到一半的稿子涉及到了六个机构中的某一个,实际上包括公共信息发言人提供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胡愈之从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角度主张加强国际新闻报道、改革报纸国际新闻栏目的编辑方法、不断提高报道质量,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味。他认为国际新闻报道要产生久远的效力,必须尽力扩大消息来源,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注重研究国际新闻报道的规律,将新闻报道与知识普及和对读者的教育结合起来,与读者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瞬息万变,信息来源渠道多多。整个社会的信息发布与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很多信息不再由政府发布.企业发布的信息越来越多.企业的新闻策划活动已屡见不鲜。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这也对广大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要在大量消息来源中进行辨别,挑选出有报道价值的消息来源并进行深入的采访和全面的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探究我国女性报纸中对女性新闻的报道现状特征.<中国妇女报>由于其在中国女性报纸中的地位和影响而成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运用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法,对该报2008年4月的a版新闻报道进行解读,分别从女性新闻在报纸中出现的情形、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新闻主体等方面展开,然后对这些方面加以归纳,概括出以<中国妇女报>为代表的女性新闻的一些现状特征,最后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刘娟 《东南传播》2011,(3):108-110
近年来,部分地区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了解房地产市场的渠道之一,电视房地产报道随之成为理论界学者的关注点。本文选取了三个电视房地产栏目,对新闻信息生产者进行"优势解读"。研究发现,消息来源多来自有政治或经济权利的团体,这种团体掌握了媒介接近权,这种具有政治、经济权利的团体掌握了媒介接近权。媒体的报道基调多以正面为主,个别是中立,他们都反映社会主导的政治和经济价值。本文使用了内容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并使用SPSS进行频数分析和卡方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创造性地提出“消息来源卷入度”概念以及“卷入广度”和“卷入密度”两个维度,以揭示作为消息来源的各类公关主体对新闻报道的影响规律和特点.通过分析2001-2010年中国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四份报纸的1600篇新闻中,七类消息来源的“卷入广度”和“卷入密度”,发现:1)公共关系的“信息补贴”现象十分普遍,且政府官方一直是中国报纸新闻的最主要消息来源;2)弱势群体在媒体上的声音愈来愈强大,已经开始从“沉默的大多数”逐渐发展为“次要的多数”;3)各类公关主体在与新闻媒体互动时存在明显的选择性和策略性.  相似文献   

9.
《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追踪报道对于美国新闻报道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做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结合史实分析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和记者独立性之间存在的冲突,并在研究分析目前美国主流新闻操作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化解冲突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
如何处理与消息来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拥有可靠准 确的消息来源,这些消息来源能够提供记者重要且新鲜的内幕信息。记者在这些消息来源提供的新闻素材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对资料的整合处理而完成一篇报道。随着中国新闻媒体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媒介竞争日趋激烈,拥有可靠的独家消息来源对于新闻媒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对时间跨度为十年、三个年份的《中国青年报》中含有专家意见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此为个案来探析我国媒体新闻报道如何呈现专家意见。研究发现,媒体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采用专家意见,越来越重视专家意见,同时,也存在着匿名专家消息来源过多、专家符号化等不良倾向,因而媒体和专家应当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信息灵通,这是做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信息灵通,是指记者或通讯员对负责报道分工范围内,乃至社会上发生或出现的带有“新闻味”的种种新鲜事和新的思想动向等等,了解得迅速及时。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道:“消息(即信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没有通过消息来源得来情况,记者就无法活动。”那么,怎样广泛掌握新闻信息呢?总结中外一些记者的经验,主要有四条渠道: 一、从各种书面材料中掌握信息。记者和通讯  相似文献   

13.
大众媒介通过提供有关国际冲突的信息与评论,为公众设置议程、引导公众舆论,甚至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本文以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媒体报道的呈现方式、议题结构、消息来源等方面探讨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以期呈现其报道模式并发现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闻报道如何体现原始事件的真实性,一直是新闻界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以美国哈特兰研究所就气象变化对媒体报道所"带来"的影响为例,分析了社会组织对新闻真实的构建所起的作用,强调在审视消息来源的偏向如何影响新闻真实建构的同时,媒体和受众应进一步地反省与警惕,最大程度地降低消息来源偏向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使新闻媒介发挥更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正>心理预设是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或对象提前预设结论的过程,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在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前即对即将采访的人物和事件提前预设观点态度和心理倾向,有时它表现为十分确信某人某事,有时则表现为否定。然而,这样的心理状态往往会阻碍注意力指向,限制新闻记者对于人物的挖掘、事件的深度解析,最终导致偏颇的新闻报道产生。笔者认为,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恰恰应该体现在采访过程中,不对报道事件与对象提前进行心理预设、不提前赋予感情和倾向,这样才能客观、真实、不偏颇地报道事实真相。真相只有一个,无限迫近真相的重要原则之一即是不加修饰、不加道德判断等这些个人、集体、社会情感在内。  相似文献   

16.
新余市渝水区界水乡党委书记赖新云在该乡新闻报道培训班上的一番话,耐人寻味,他说:抓新闻报道不能只简单地算经济帐,我们有些人认为,现在乡镇工作一切围绕经济转,抓到了钱就抓住了一切,而新闻报道则要消耗人力、财力、精力,是得不偿失,因此不愿抓宣传报道。本单位的工作也一年到头报上无字,广播无声,电视无影,平平凡凡,死水一潭。我认为宣传报道是不能用简单的数字算出它的经济帐,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有时往往受一则信息、一篇报道的启示,就救了一个厂,活了一个单位,富了一方群众。大家平时喜欢说,工作要有好助手。我…  相似文献   

17.
按西方定义,新闻是新近反常态事实的报道。作为捉摸不定的万变事实,随时可有,随处可存。记者不可能事事经历,件件目击。他们多是通过消息来源的提供获取报道素材,因而,新闻记者报道的质量,常取决于消息来源的质量。完整地考察一条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不能忽略对消息来源的研究。消息来源主要指的是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  相似文献   

18.
“故事是读者接受信息的天然的桥。”著名学者李希光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党报。党报的新闻报道,除了要满足宣传的需要之外,还要给读者提供最新最快的信息,如果存这些信息中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或是细节,党报与众多普通读者的距离就会更近一些。  相似文献   

19.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政府、公共机构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它利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尤其是关系到影响公共利益的不正当行径的强有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形成信息雷同。新闻报道贵在新。这里所讲的“新”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包含着报道内容和报道角度的与众不同。而要在同题新闻的竞争中做到有意义,就要在采访和写作中运用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