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江淮与皖南一江之隔,地理切近。考古所见两个区域在商、西周与春秋青铜器的数量上有不同的表现:江淮发现的商代青铜器较皖南的要多,前者受商文化影响更深;江淮发现的西周青铜器数量则较少,皖南却很多;春秋时期,两个区域的青铜器数量则相对平衡;皖南发现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数量有一部分当是江淮族群迁徙携带而至。  相似文献   

2.
虢国墓地为西周大型邦国贵族墓地,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先后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了众多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大多为青铜礼器,有少量的明器.从器物类型学的角度看,这些青铜器的纹饰、造型、范线、垫片以及制做方法等均属青铜礼器鼎盛时期的产物,具有器形固定化趋势和不断创新两大特征,在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认为该批青铜器应为鼎盛时期的产物,但达到全盛的虢国青铜器在西周晚期显然已有了衰落的前兆,这些可以从其固有的诸多特征上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3.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在历史上虽取得很大成绩,但较之于器型、铭文、铸造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西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在历史上取得的实绩进行鸟瞰式的述要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西周是一个重礼教的社会,青铜器在这里不仅是贵族身份和权利的象征器物,还是神权的一种表现,同时这与青铜器自身的纹饰与造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周社会生活也决定了鸟纹饰必然会大量出现在西周青铜器物上。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儒家德治理念形成了中国道德至善的优秀文化,但儒家德治是在西周君主天命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延伸的,君主依托"天命"而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特权,从而决定了"德"的走向,形成了古代"有权即有德"的政治与社会局面。君主拥有特权以及导致的不平等,本身是与"德"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6.
在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中,共和行政时期的标准器尚付阙如。本文首次考释了两具共和行政时期的青铜器铭文,进而揭开了长期遮盖这段历史面目的层层面纱。  相似文献   

7.
<正>《利簋铭》,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约前1087—前1043),西周早期青铜器,是一个叫利的人为铭记周武王的赏赐而铸造的青铜器。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公斤。形制是当时铜簋的典型造型,是天圆地方的体现。器内底部铸铭4行32字。金文大篆。1976年陕西临潼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典赏析]利簋是迄今为止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武王克商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应该说已是成果颇丰,基于传世献语料的研究尤其如此。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某些方面的研究依然明显不足,成为制约整个先秦汉语研究的薄弱环节。比如,西周青铜器铭的语法研究,上古汉语的语序研究。对于被孔子称为“郁郁乎哉”的周代语言开展研究,青铜器铭在其中占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周距今两千七百多年,献流传而未有变形失真,大宗的当首推钟鼎彝器款识。  相似文献   

9.
近年新见义尊、义方彝是一组商人大族■族贵族义受武王赏赐后所作的青铜器,同组还有一件圆鼎和两件方鼎。西周初年的义器铭文中的闰月历日可为武王克商年的判定提供参考。何尊与新见的贝毳尊卣、德方鼎等器均述成王迁宅于成周之事,迁宅至迟于成王五祀三月已完成。铭文中有“新邑”一词的青铜器,年代均应早于何尊所铭成王五祀。新出青铜器使得西周早期诸王年代的考订已突破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年限,武王克商年有必要再重新考虑。以周初诸王在位王年,向前可推拟武王克商之年。以成王在位三十二年计,武王克商应为公元前1076年。以成王在位三十七年计,则武王克商年是公元前1081年。  相似文献   

10.
以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崇孝尚友为基本命题结构的西周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以德为纲,融宗教、道德、政治为一体,在中国政治伦理思想史上具有典型的原型意义:其"天难谌"诉求"以德配天",开启了中国德治主义原型;其对礼的创造性转换,确立了中国典礼制度原型;其作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基础衍生传统道德规范,构筑了道德纲领原型。探讨作为原型意义存在的本土化的西周政治伦理思想可为当下政治伦理体系建设提供原型指导,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渐进对接中实现政治伦理思想的"原源之辨"。  相似文献   

11.
淮安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以铸造精良和纹饰精美而著称,是江苏省出土青铜器较多的地级市之一,许多铜器为全国考古发掘中所仅见,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个重要出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淮安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大致可分为商、西周、春秋、战国四期,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邢侯簋”为西周青铜器邢器之一 ,铭文内容涉及到周王对邢侯的“迁封” ,是研究西周邢国封建的重要材料。本文除对“邢侯簋”进行通释外 ,结合有关金文资料和文献记载 ,就邢国“迁封”有争议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3.
“邢侯簋”为西周青铜器邢器之一,铭文内容涉及到周王对邢侯的“迁封”,是研究西周邢国封建的重要材料。对“邢侯簋”进行通释,并结合有关金文资料和文献记载,就邢国“迁封”有争议的若干历史问题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4.
略论西周铭文的记时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记时方式,对正确理解铭文乃至更有效地利用铭文深入研究西周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西周铭文手记时方式,初期沿用殷商的表达方式,初期以后,有了重大改进,开始出现了用月民时的表达方式。总体上来说,西周铭文的记时方式分为两大类;一是王十月十日干支+叙事式,二是王年+月+上+干支+叙事式,此外,还有用“辰在某某”帮助记时的。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初,在陕西省眉县发现了一处西周窖藏,出土了27件青铜器,每件都带有铭文。其中《徕盘》铭文最长,上面记有11代12王周王世系、8代西周贵族单氏世系,这是迄今为止仅见的极为重要的出土文献记录,在先秦史学、先秦考古学、古文字学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舟"作为青铜器器名,至少在西周中期即已出现,春秋时期的楚器蔡侯申盘、战国时期楚地出土的遣册资料,仍保留着这一名称。《周礼》将承载尊彝用的器物称为"舟",与出土资料相合,可见其记载的可靠。从出土资料来看,称为"舟"的这类器物,形状多为盘形,其功能是起承载的作用,在盥洗器中与盉、匜配套,用以承接流水;在酒器中,用以承载尊彝;在灯器中,用以承载火烛。其之所以被称为"舟",应是出于其起承载功能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2):F0002-F0002
史墙盘:盘的主人名墙,是当时的史官。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村。史墙盘有铭文284字,列举了西周王室前6位王的名号,曾被认为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相似文献   

18.
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单元跳行、横置、颠倒和语词错位,同义重复等现象,说明我国在西周早、中期之际,在制作青铜器铭文模版时已使用活字;春秋早期的青铜器铸造中,已采用以活字拼排铭文模版的工艺。同时,说明中国毕各项 公元十一世纪中叶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9.
<正>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第24题: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此题以商、西周重要铜矿分布创设学习情境,要求学生将其置于特定历史时空框架下加以分析,从而获取正确答案。首先,我们从选项视角进行分析。商周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兵器,  相似文献   

20.
成周是西周时期的东都,其在西周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考古材料为主,辅以金文资料和古文献记载,通过对比成周所发现的墓葬、铸铜遗址、青铜器,进一步对西周成周的发展及演变进行研究,分析成周所设置的官僚机构、周王在成周的活动及居住情况,发现西周初年是成周都城地位的确立期,西周早中期是成周的兴盛期,西周晚期成周开始衰落。东周时期,瀍河两岸的成周已基本废弃,而今汉魏洛阳故城一带的成周,在东周时期继续延用,甚至一度被当作都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