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927年,国民党“清党”反共,在重创共产党的同时,也对自身产生深远影响.其时,《大公报》作为非利益攸关方的公共媒体,从倾向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民党“清党”后的走向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他们将国民党的走向置于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三者竞争的框架中分析,认为国民党“清党”所示与共产党的纠纷,乃是苏俄共产主义与辛亥民主主义思想的冲突.他们认为国民党之“清党”反共只能做到反共而不能清共,这是国民党走向意大利法西斯式独裁的关键所在.《大公报》对“清党”后国民党前途走向的观察,与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批判虽立足点迥异,但在基本看法上却构成某种呼应,同在“他者”的意义上凸显了“清党”对国民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动,国民党右派人物吴稚晖起了特殊作用。他给共产党罗织“罪名”,为国民党新右派“清党”提供依据,并为政变的发动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在蒋、汪结盟、宁汉合流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吴稚晖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充当了阴谋家的角色,他是政变的祸首、元凶之一。  相似文献   

3.
周毓英是1930年代中国法西斯主义思潮中的关键人物,他创办《社会主义月刊》鼓吹法西斯主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在其法西斯主义宣传中强调“阶级协力”和“社会主义”,主张专制独裁;他通过所谓“阶级协力”的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否定共产主义阶级革命学说,打通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关系.周毓英“阶级协力”的社会主义观,集中袭用了社会主义思想系统中反对阶级斗争者的观念,积极迎合了国民党“清党”反共后当政者反对阶级斗争、追求专制独裁却又不敢公然反对三民主义为社会主义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4.
1927年春,蒋介石为了对抗武汉政府采取了种种削弱其权力的措施,开始利用帮会势力曲折夺取所占领地区的党政权力。在与老资格国民党人反复磋商之后,出于另立中央、确立自身合法地位的目的,发动了所谓“清党”运动。全面夺权目标实现之后,另立的南京国民党中央又以党和政府的名义,发动了影响面更大的第二期“清党”运动。 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没有达到初衷,反而因其所造成的各运动。  相似文献   

5.
"清党"与"反共"为一体向为学界所共识,以赣南为中心的个案分析中却发现县乡基层"清党"除了国共之间的阶级对立外,更多的是非阶级的国家与地方以及地方权力网络之间的争夺。这种各方围绕地方资源的纷争早在清末地方自治时就已激化,在民国时持续发酵,基层"清党"某种程度上是这一现象的历史延续。  相似文献   

6.
民国以来,国民党在绥远地区的党务活动逐渐增多。辛亥革命后,绥远地区出现几位国民党党务领袖。在他们的带动下,绥远党务活动得以初步发展。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后,绥远的国民党党务活动开始兴盛,成立了几个县、市级党组织,共产党人在其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1927年,国民党在绥远地区大力推行"清党"政策,对国民党组织发展有很大影响。1931年,国民党绥远省党部初步建立,为日后本省各项党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件后,胡适、丁文江合作发表《所谓剿匪问题》一文,十分凝炼和鲜明地聚焦了自由派知识分子对于国民党"剿匪"政策的公开质疑。但随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所引起的时局巨大变动,他们中许多人迅即见风使舵,重新站到了国民党"剿匪"的旗下,由质疑转向期盼"全歼残匪",其内部的分化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西安事变后胡适、张季鸾诸人虽最终接受了国民党废止"剿匪"政策的现实,但与范长江、王芸生等人的主张毕竟不可等量齐观。国民党"剿匪"政策虽废,反共之心仍存,自由派知识分子既不脱"恐共"痼疾,复不能躬身自反,在此后全面抗战中反共浪潮迭起,其将继续追随国民党的政治取向,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民族主义”文艺和“战国策派”文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相提并论的,被斥之为具有“法西斯主义”倾向的流派。研究证明,它们是两个性质迥异的流派。通过对其成员组成、文艺观、时代观以及理论渊源几个方面的辨析表明,“民族主义”文艺派是为国民党政治统制“代言”;“战国策派”文艺则为中国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殿堂中赢得一席之地而“立言”,同时还是实现该派“战时文化反思和重建”主旨的一支重要力量,自觉承担着五四以来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化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课程,是较多学生都比较恐惧学习的课程,这就需要老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想法,将发现"情"和"趣"引入到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乐学的氛围,让学生深入、全面的理解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本文笔者从教学方法、生活实际及实验三个角度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零课时"模式中的"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的是消除"零课时"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茫然感。在一个学期的听力"零课时"中引入"支架式"教学实验,结果显示,教师通过输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为学生搭建"支架"能帮助学生自觉地对学习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估,能使其在听力中树立策略意识,提高听力水平,从而较为顺利地展开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1.
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中共随即开展了同地方实力派杨虎城、东北军张学良等的统战关系,谋求建立红军、西北军和东北军"反蒋抗日"合作格局,推动和领导抗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依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逼蒋抗日"方针,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二二事变",导致东北军内讧。中共尽力维护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蒋介石国民党政治、军事压力,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民党当局借助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两股思潮,在文化领域确立文化统制政策,加紧文化控制。其宗旨依然是“中体西用”的翻版,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倡导“尊孔读经”,借助新生活运动之力,颂扬“礼义廉耻”,先后发起筹设中山文化教育馆、并成立了“中国文化学会”和“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将三民主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借助回归传统拓展党化的道义空间,以强化文化的统制的基础;另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大力倡导“提倡理工”和“中国科学化运动”,为大规模展开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政策支持。“九·一八”前后国民党的文化政策呈现出专制性、保守性、现代性、多歧性相互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一、加大理论的深度,增强说服力深刻的理论性是"两课"教学的"魂"。理论最有说服力,也最有震撼力,理论能直达人们的心灵。富于哲理的讲课能使人振聋发聩、茅塞顿开,产生学习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然而什么才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本色?又如何让语文课堂能够"简单、扎实、有效"?并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去"伪"存"真",让教育教学回归"真"课堂?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形式、教学情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语言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在"测井方法原理"课程学习中常常存在"碎片化"的特征。将比较教学法引入本课程理论教学环节,进行相同物理基础测井方法的比较教学实践,构建起"测井方法原理"比较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了学习信心,而且能够使学生将学习的测井方法知识系统化和去"碎片化"。  相似文献   

16.
1947年之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日渐式微,直至彻底失败。在此过程中,已加入国民党政权的蒋廷黻对既有体制产生了疏离倾向。他从1947年起,开始联络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试图建立"中国自由党"来取代国民党,实现其政治抱负。1949年下半年,蒋廷黻等人的组党活动进入高潮,他们完成了党纲的草稿,并在美国宣布新党即将成立。1950年初,"中国自由党"的组织纲领出现在台湾的《自由中国》上。然而,随着蒋介石在台湾统治的渐趋稳定,蒋廷黻的组党活动中止,"中国自由党"最终终胎死腹中,蒋廷黻则继续留在了国民党的体制之中。  相似文献   

17.
1927年四·一二革命政变是国民党的一次清党运动,但这场旨在清除共产党的党内斗争,由于军队以及地方势力的介入逐渐演化成一场屠杀.之所以会产生如此运动,主要源于国民党对自己党权的担忧、国民党控制的军队与左派所领导的政党的价值认同差异以及农村资源的控制与反控制等原因所引发的怨恨心理促成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心论"单纯从人的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出发,否认或者忽视自然界的生态位次与系统平衡,把人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随着主体能力和主体性的不断自我膨胀,人类对自然界的肆意征服和无穷算计势必把人类逼入"自我中心困境"。基于反思这一困境而建立的"反人类中心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局,不可避免地将人类整体利益虚置并与反人道主义不谋而合,不仅削弱了对生命个体内在价值的尊重,而且最终成为一种生态法西斯主义。而唯有将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二者高度融合的"生态中心论",才真正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中获得了某种层次上的重大跃迁,使当代人真正占有了自己的全面本质并与自然达到了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桑塔格的"营地"旨趣为核心,深入阐发她对艺术的情色呼唤以及对法西斯主义美学的迷恋,进而指出,她以性幻想为驱动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作者认为,桑塔格对雌雄同体的倡导,在艺术实践中刻意营造"三人组"形象,旨在展现人类焦虑而紧张的性妄想,这既是艺术的书写,同时也是政治的书写。  相似文献   

20.
《中国职工教育》2014,(12):71-72
我校自2008年底始在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中引入7S管理。学校与7S结缘,缘于三方面需求:中职教育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需要,以期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职业岗位、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学校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需要,响应省教育厅号召,"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管理机制,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企业严格管理氛围,使实训基地成为中职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学校育人文化整体推进的需要,以实训基地引入7S管理为契机,延伸渗透到学校各个层面,加强学生"规范"、"养成"意识,渐成习惯,提高职业素养、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将对以"行事"改变观念,以"形式"内化实效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