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联通主义是近20年国际上对教育变革最有启发的创新思想。其理论内涵远不止于学习现象,而是教育哲学层面的理论创新。在本体论层面,联通主义是对思维本体论和生成本体论的再发展,反映了“互联网+”时代教育的联通新本质,表现为“学习即连接”的微观联通、“资源共建共享”的中观联通和“组织生态开放互联”的宏观联通。在知识观层面,联通主义揭示了人类生产生活中一直存在的、被忽视的一类知识形态——网络化知识,这类知识在内涵、结构、生产传播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和规律。在方法论层面,联通主义推动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从简单线性到复杂系统的战略转移,强调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探寻教育系统的深层规律。联通主义哲学观不是对传统哲学观的全面否定,而是在技术革新、时代进步、思想进化的基础上对教育基本问题认识的丰富和再发展,为认识和研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全新的哲学思想指导,推动了由技术驱动的教育信息化向技术与思想“双轮驱动”的变革模式转型,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构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方法武器。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AI)技术的教育应用给教师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智能教学环境、“AI+教学法”的创新到教学内容表征形式的智能化,AI的影响日渐广泛,但同时也伴随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伦理问题与伦理风险。进入智能化时代,教师扮演着新的角色并面临更加复杂的AI应用伦理问题,这需要重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此,基于TPACK概念框架,将伦理知识作为一种新的教师知识构成要素引入,提出并构建了“AI+学科教学”伦理知识框架(AIPCEK),即教师的基本知识构成包括教学知识、学科知识、AI知识和伦理知识。在原有TPACK框架基础上,生成新的融入伦理的复合型知识形态:教学伦理知识(PEK)、学科伦理知识(CEK)、AI伦理知识(AIEK)、学科教学伦理知识(PCEK)、“AI+学科”伦理知识(AICEK)、“AI+教学”伦理知识(AIPEK)和“AI+学科教学”伦理知识(AIPCEK)。AIPCEK继承了伦理知识所具有的复杂性、情境性、实践性、协商建构性和多元化等特点,其发展模式有三种:AIPCEK发展的金字塔需求模型;基于在线实践社区的教师AIPCEK发展模式;基于项目驱动的AIPCEK发展模式。AIPCEK的提出,有助于揭示智能时代教师知识结构新的特点及伦理内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及教学实践,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随着以语义网络、群体智能为特征的Web3.0时代的到来,教育元宇宙成为了新一代互联网革命下的重要探索议题,深刻影响着未来教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探究教育元宇宙背景下知识观的革新,既是厘清教育元宇宙内涵的必要工作,也是构建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于“技术—社会互构论”视角,解构了教育元宇宙去中心化的特征要素和技术基础,分析了教育元宇宙知识观的技术—社会二元性。本研究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评价改革三个现实问题,探讨了教育元宇宙的技术特点和社会的教育需求,通过对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流程再造,充分赋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去中心化知识共创。同时,教育元宇宙也是一种相对的去中心化的知识观,仍然需要中心机构以合适的方式在教育生态、课堂教学和知识组织上发挥恰当的作用。对去中心化的教育元宇宙知识观予以理性、批判的探究,能为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互联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智慧学习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基本内涵,智慧学习模型构建是实施智慧学习的关键和基础,也是该领域研究中的瓶颈问题.文章针对智慧学习内在机理难以表征的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能够阐述智慧学习特征、要素及运行机制的智慧学习E-GPPE-C模型.该模型由学习环境、教育知识图谱、学习者画像、学习路径、学习评价、学习共同体六大核心要素和基础层、支撑层、服务层、关键层、应用层五个层面构成.基于人工智能相关算法,从教育知识图谱构建、学习者画像构建、学习共同体构建、学习路径推荐四个方面,提出了E-GPPE-C模型的实现方法.研究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智慧学习开展提供了基础,为后续智慧学习模型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数据定义万物、数据量化万物、数据联接万物的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科学在大数据的推动下取得快速发展,将目标直接指向了如何从数据中提取和建构知识。数据科学指向的数据挖掘与知识创造过程系统描绘出从数据到知识发现的完整流程。本研究试图从数据科学的视角探寻以数据为核心的新知识观形成,从数据与智能技术带来的知识生产方式与知识生产要素的变化中尝试刻画出重塑的知识观轮廓,并对“教什么知识”“知识如何教”“如何化知识为素养”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回答,以寻求教育迎接知识创新人才挑战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和教育领域符号应用本体的教学理念逐渐走向教育实践前列,使“读图”和“知识视觉表征”成为高校平面设计课程内容呈现的一种内在需求。传统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三个方面,文章以平面设计课程内容的封装与意义阐释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三个领域的知识分类加以梳理比较,构建平面设计课程知识分类的四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平面设计课程内容视觉表征的方法与机制,旨在为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研究开拓出新的空间,以及对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提供一种理论资源和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发展是当前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手段。探明技术支持教师知识演化的内在机理,对于揭示教师成长规律、优化教师培育模式有着重要价值。研究首先构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机理的分析框架,据此,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为研究对象,从知识内容结构、知识发展层次、知识生成路径、知识演化动力四个维度,对其在技术环境下实践性知识的演化过程进行了个案研究。通过教学日志分析、课堂观察等方法,深刻挖掘了在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演变的机理特征,以此为精准引领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变革要求教师优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以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需求。研究以TPACK“六边模型”为框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CA)实证探索80位乡村中小学教师的TPACK发展水平。通过TPACK不同知识维度之间“联合效应”的匹配关系,将教师分为“努力适应”、“创新进取”和“消极回避”三种类型的组态构型。研究进一步提出,通过构建“教学教研共学共商”的网络技术教研共同体、畅通“以城带乡共融共生”的教师轮岗交流通道、创建“家校社共测共评”的协同评估机制等提升策略,推动乡村中小学优秀教师TPACK的内涵化可持续拓展,助力乡村基础教育高质量数字化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学视角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演化历程,明晰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造需求,优化其内部管理模式,为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成果提供参考。通过分析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明确其要素构成,在DICE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生态系统模型,研究其内在机制。研究指出,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生态系统内在机制包括动力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共生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彼此的相互协同维持知识生态系统的动态化演进。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习者模型是实现个性化网络教学的关键。通过对学习者模型研究现状的分析,在知识模型、认知模型、情感模型和行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融合社交特征的学习者综合模型。首先,对模型的特征选择和形式化表征进行了详细说明;然后,针对该模型在学习资源推荐、学习路径推荐、学习伙伴推荐、学习督导和预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认为该模型能够为新型互联网学习环境下的个性化教学服务提供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