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传玉 《考试周刊》2009,(43):31-32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写的关于汤姆、乔治等黑奴们曲折经历的一部废奴文学的代表作。这本书的主题、叙事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已经被深入地研究.但多数的研究把它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分析小说的时代背景。挖掘其时代意义,很少关注作品本身的结构。本文运用西方文论中的结构主义批评理论、运用二元对立法解读作品中存在的二元对立及其深邃涵义.从视点和视角的角度解读小说的艺术手法.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结构.强调对这本小说的复义性与多层次性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李芳 《文教资料》2007,(34):191-193
本文从剧作结构、镜像语言、演员表演、意义表达等方面,读解《傲慢与偏见》翻拍影片与原小说的异曲同工之处,并结合作品的婚姻爱情主题,挖掘其在当今时代的另类阐释。  相似文献   

3.
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在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以这一时代为历史背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处于那个时代中的各类人物的千姿百态。小说的情节设置被作者赋予了深刻含义,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这一作品,可以发现其所隐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揭示美国梦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在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以这一时代为历史背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处于那个时代中的各类人物的千姿百态。小说的情节设置被作者赋予了深刻含义,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这一作品,可以发现其所隐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揭示美国梦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以其篇章式的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关于新闻暴力的揭示被文学评论家和大众读者热议.本文尝试以叙述作品的时间系统为研究对象,探求小说中叙述节奏和叙述顺序对小说进程的影响,试析作者的意图,并分析其对作品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超然 《文教资料》2007,(34):129-132
刘恒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他的具体创作突破了"新写实"的范畴,小说《虚证》就是这样的作品。本文通过对作品《虚证》的结构研究——先以微观的文本分析破解作品结构,再以宏观的哲理阐释和平行比较挖掘作品的文学史意义。最后得出结论:作品《虚证》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深度上达到前人未及的高度,且依靠其独一无二的结构方式做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因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短篇小说《祝福》曾多次被改编成各类戏曲作品并广泛传播,但学界对其进行分析的文章却并不多见,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越剧《祥林嫂》的探讨。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祝福》戏剧改编作品,能窥见鲁迅小说《祝福》在进行戏剧改编时出现的情节嬗变、主题偏移及时代烙印等现象,这为鲁迅小说的改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解读戴维·洛奇作品中的二元结构与文化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奇的校园小说《换位》、《小世界》和《美好的工作》均存在两条平行开展的叙事线索,也即“二元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利用有利于表现其作品的文化冲突主题。文章正是以小说采用的二元结构为契入点,从文化角度分析了洛奇作品中所展现的各种文化冲突与融合,从而挖掘其作品的更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格非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其作品的意义和一般结构模式.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格非小说中"桥”这一意象,展示格非对世界真实性的追问历程,而该历程对其小说的形式演变有着密切关系;第二部分从小说的事件排列方式、事件间相互关系及故事走向归结出格非小说的"桔形结构”模式;第三部分对后新潮小说做出概括性评价,认为形式实验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表现了作家对"真实性”这一美学问题的新一轮探索.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批评方法认为,了解作家的个人经历、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等因素对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来对小说《枯萎的花》进行解读,从作家个人经历、作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探究了社会历史因素对作品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文坛众多的女作家中,池莉是最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家之一。随着视觉时代的到来,池莉的小说走势更加强劲,销量经久不衰;加之她的作品被频繁地改编成影视剧,更使她在文坛上保持着"高温"状态。从传播学、文艺学、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一部好的小说加上优秀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是池莉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苟锦毅 《家教世界》2012,(10):89-90
埃德加.爱伦.坡是恐怖文学界的大师。他的代表作《厄舍古屋的倒塌》被视为世界恐怖文学的经典,而其作品的特色是无处不在的恐怖元素。通过对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进行解读,揭示其恐怖根源。本文分别从哥特因素、艺术技巧及读者潜在的恐怖心理来分析爱伦坡的代表作《厄舍古屋的倒塌》,以期找到其恐怖根源。与传统的的哥特小说不同,坡开创了心理分析的先河,将恐怖意境根植于读者心中,并运用多种写作技巧达到使读者震惊,实现其作品预设的效果。虽然坡的恐怖元素的深层含义往往被他所处时代的读者所忽视,但却被他的后继者所模仿、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时代呼唤对文本的多样解读,池莉小说历来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但当我们试图从叙述学角度对其重新进行阐释,就会发现其小说含有相当数量的评论话语,这将为我们重新解读池莉及其叙事作品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小说家,也被称为"鬼才"作家.他的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论文通过对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分析,总结教师如何运用技巧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刻意义,提高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第六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于1998年问世。迄今为止,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大都围绕其作品内容展开,而忽视了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征。笔者认为分析一部作品的形式特征对正确理解该作品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故笔者将从叙事结构、叙事内容以及叙事手法三个方面论述这部小说中的复调形式特征,并探讨沃克将这部小说构建为复调小说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6.
《是名画总会被偷的》是美国知名作家爱德华·多尔尼克创作完成的侦探小说。爱德华·多尔尼克曾为《波士顿环球报》、《大西洋月刊》、《时代杂志》等多家报刊杂志撰稿,并完成数部作品。在小说《是名画总会被偷的》中,作者爱德华·多尔尼克运用其特有的幽默语言讲述了名画《呐喊》被窃以及作品被追回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小说《是名画总会被偷的》中的故事情节、文学语言等细节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在小说的创作活动中融入文学作品的"幽默"和"严谨"的双重风格,同时展示爱德华·多尔尼克在侦探文学创作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的结构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结构是一种特殊的世界图式、一种骨架,相当于建筑中的立柱横梁,使整部小说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向世界发话.因此,一个结构往往包含着若干可以解读却又难以一时解读甚至长期解读不尽的文化和审美的密码.金庸小说所展示的意义世界,藏着一些思想结构.本文运用叙事学原理,将金庸作品中最基本而又共通的意义单位还原出来,按其小说组合要素的变化列成模式,多层次分析金庸小说的三维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8.
方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著名的小说作家,她被论者归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已是定论,同时,方方小说中蕴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其市民题材经典作品《风景》中,显现出棚户区生存环境所反映出的棚户区文化特征:痞性文化;在其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祖父在父亲心中》、《乌泥湖年谱》等中,折射时代环境对知识分子的文化投影;在其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奔跑的火光》中,展示出当代商业时代都市和乡村女性所处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环境。初步探讨方方题材各异的小说中的文化意蕴,以便深入认识其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坛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从三个方面,即主人公、文本结构和小说语言,对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解读与分析,揭示出作品主人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不确定性:小说的结构形成了“大型对话”;作品的语言明显具有“双声性”特点,这些方面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复调特征.“复调性”给作品带来了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草莽英雄抗战题材小说作为抗战小说题材不断延续的一枝,在情节结构的设计上也具有传统的草莽英雄小说的影子,其主要特点就体现在将主要人物关系放置在传统文化背景的架构中,用传统的绿营、草莽小说的人物结构关系来展现其与众不同的视角。本文将从这些小说的人物关系特点入手,具体研析这样一种情节结构设置对该类作品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