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学校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课程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服务。工程力学作为工程技术的基础课程,如何为培养(?)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如何深化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仅就工程力学教材建议谈些看法。 一、明确教材的针对性,以工程构件为重点 工程力学教材从五十年代初沿用前苏联的教材体系,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进。现行教材包括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内容,不同教材只是根据学时的多寡和专业的需求对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内容进行一些删节取舍、重新组合。因此没学过力学的人认为,工程力学与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是不同的力学课程;学过的人则觉得工程力学就是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综合物。探讨一下这几门课程的区别和联系,会理顺我们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示范院校与骨干院校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双高”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果,对各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其直接关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基于“双高”建设背景,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中专业基础课“工程力学”的教材开发为例,探讨了专业基础课教材的开发特点,从课程模块、学习任务、实训任务等方面对教材开发的形式进行研究,旨在为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工程力学》是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进行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按照高职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应对《工程力学》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重新审视并进行理性思考,从课程服务对象———专业课程及工程实际所负载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出发,探索课程知识的结合点,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以保证《工程力学》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程力学专业教材委员会的建立,本专业力学教材的建设将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初步拟在1986—1990年内选编出版一套本科基本课程的基本教材,包括9门固体力学课程和4门流体力学课程。这13门力学课程的教材应反映对力学专业学生的力学基础知识和解决力学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建设好一套工程力学专业的力学教材,不仅对进一步提高工程力学专业教学质量是必要的,就是对工科专业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将起促  相似文献   

5.
《工程力学》是一门既与工程又与科研密切相关的课程。根据材料学专业培养材料类复合人才的社会定位和基础课程教学"厚基础、宽口径"等原则的要求,本文讨论了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引入工程和科研实例的内涵及运用,并通过工程和科研实例深化材料学专业学生对工程力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引入形象生动的工程与科研实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与科研意识以及解决工程和科研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今后的科研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按照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的规定,高校工科基础课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课委会)、工程力学等五个专业教材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材委员会)五年任期届满。去年12月下旬在济南召开的高校工科基础课课委会和工程力学等五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确定了第二届课委会、工程力学等五个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从即日起聘任,对于未再续聘的上届委员拟发纪念证书,以表作出的贡献。根据工作需要,第二届课委会增设了面向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委会和面向非数学类专业(学科)的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工程力学是高校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力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过于重视理论教学,未能与社会实际需求与实际工程进行有效结合。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工科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一流本科教育、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认证的趋势下,《工程力学》作为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入学后涉及工程实际较多的课程和学校工科专业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文章结合我校《工程力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探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队伍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四个方面对建构教与学进程中工程力学课程建设进行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工程力学是工科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工程构件和工程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的基本概念,掌握利用材料力学方法对工程对象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研究型教学模式始终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基本力学知识的掌握、力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正确方法,学会工程类各课程之间的融汇贯通。重点探索力学建模、分析、计算与实验实践的全面训练,建立能创造性地解决工程中力学问题的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机械分析应用基础”是依据高职机械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而构建的机械行业基础平台课程。它融合相关工程常识和创新方法,有机整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等多门传统学科,突出了知识综合性、技术应用性、工程实践性和职业技能性,形成“以机械分析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并体现鲜明高职特色的机械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工学结合”等方面,做了突破性的改革尝试和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2006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  相似文献   

11.
受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教材委员会的委托,我对苏联、美国和西欧近年来出版的材料力学教材进行了粗浅的研究;近两年又通过研究生资格考试和入学复试,对工程力学专业学生学习材料力学的质量进行了调查。现对工程力学专业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与教材,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机械基础”是中专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到“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液压传动”等多方面内容。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与机械类专业技术有关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本课程理论性相对较强。课堂教学难免枯燥乏味。加之现在的中专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工程力学、控制工程、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开发、制造、运行控制化工设备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有限元方法是该专业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有教学大纲、教材均以一般机械结构为研究对象,偏离了化工设备的应用背景。笔者近年来在该专业有限元方法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改革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本文对此做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毛松发 《职教论坛》2005,(17):38-39
根据国家专业技术基础课教材规划和编写要求,2001年秋季起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将原<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和<机械基础>三门课程合编成<机械基础>(机械类)综合教材并推广使用,旨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中初级技术工人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笔者十多年来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关注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与教材改革,下面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对<机械基础>综合教材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建议,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工程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好了它才能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政策以及相应的教材正陆续推出,新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基本可以跟上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本文将结合中职学校机械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对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大部分工科专业,《工程力学》都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工作能力的提高.文章从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管理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工程力学”是机电及农机专业的一门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员初步掌握工程实际问题中常用构件的受力分析、简单杆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复习时静力学部分以物体的受力分析:简单平面平衡问题的求解为重点;材料力学部分以拉压杆的强度条件及应用、平面图形几何性质的简单计算、梁弯曲时的内力图绘制和梁变曲时强度条件及应用为重点;运动力学部分以刚体的平动及定轴转动、动能定理的简单应用为重点。  相似文献   

18.
工程力学是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文针对高等职业学院的工程力学课程在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诸方面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亟需妥善解决.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探讨了提高<工程力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使之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由机械工业中专教育研究会组织的机械工业中专机制专业系列教材将于95年7月底全套出版.全套书共包含18门理论课程的教材,计有基础课:语文、应用数学基础(电类专业也能用)、英语、物理;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工程材料与金属热加工、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  相似文献   

20.
工程力学是工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适应国家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整合工程力学课程酊教学内容井建成知识模块,增加分析性实验贯穿始末,采用“三环节”与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