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大学能否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其学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受各方面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等学风中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高校,教师是教学、育人的主体,他们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占居主导地位,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认真组织教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加强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风是大学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是其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的集中体现。高校教师在优良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高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高校教师素质决定学风建设的好坏、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是通过教风来体现的。发挥高校教师在优良学风建设中主导作用,高校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优良环境、教师主动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能力推动优良学风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学风是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和精神,加强学风建设可以有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提升。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力军,其责任感对推动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具有积极作用。文章在阐明大学教师的责任感与学风建设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责任感的失范现象及成因,进而从教师需明确爱岗敬业的责任感,教师需不断提升教学创新的内驱力,管理者需为教师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增强教师责任感促进学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北方工业大学狠抓学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了教风与学风的良性互动,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一、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认识新时期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学风是一所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师生整体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高等  相似文献   

5.
学风问题在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影响和制约学风建设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的、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本身的因素。靠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学风建设,靠高尚的师德来引领学风建设,靠严格的管理来推进学风建设,靠榜样的示范作用带动学风建设,靠亲情的力量促进学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有效对策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影响学风建设的诸多因素中,处在学生管理和教学一线的辅导员与专职教师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他们是学风建设的双主体。文章对二者学风建设中的责任差异、学风建设的开展方法及其联动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学风建设的双驱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正面临着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而公安本科教育在各省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时期,面临着向本科院校转变建设的问题,公安本科教育中的教师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着公安本科教育的发展。通过对公安本科学院教师学风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公安院校教师学风建设的构想,为公安本科教育中教师学风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8.
学风建设关系到高职学院的生存与发展,优良的学风是办学质量的保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学校管理层、教师等方面入手,提出加强学风建设的几项具体途径,也相应对学风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当前“读书无用论“所带来的高校学风建设新形势,阐述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纠正“读书无用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统一认识,明确学风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强化领导,健全学风建设的执行机构;注重教师风范,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带动作用;科学管理,建立高校学风建设的和谐运行机制;创设环境,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校园环境等的一些建议,为杜绝“读书无用论“观念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风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一项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确立个人学风、群体学风、教师教风、学院管理、社会正气之风共促学风建设的体系,以便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艳峰 《家教世界》2012,(14):31-32
学习风格差异是影响英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而不同的学习风格又反映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学习风格上的差异,选用适合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2.
思维风格与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学业成就的大小不仅依赖其思维能力,而且依赖其思维风格。思维风格与环境要求的匹配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与思维风格的适宜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风格和学习风格,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教学中有所获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及采访,考察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学习风格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不同性别和文理学科上差异,但大多数偏爱体验型学习风格。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这些学习风格特点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相关性和匹配性研究,以达到高职英语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习风格对教育教学具体实施有着重要的实践性意义,会影响学习结果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笔者从山西临汾地区的几所高职院校入手,在已有的学习风格问卷上进行修改,建立一份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互动三个维度的测试量表,对高职学生学习风格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教师全面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学习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学生主体参与是提高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策略。教师应该提升对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价值认识,关心、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改变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对学生的亲和力,创造有利于学生积极卷入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相似文献   

16.
学习风格作为个体差异的最重要变量之一在二语习得领域备受重视,但国内实证研究较少,且偏重个别层面。本研究采用Oxford的学习风格调查表(SAS)对4个班168名大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了调查;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对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英语各项能力和学习风格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在实验班针对性地实施了为期16周的教学改革。本研究旨在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风格重要性的认识,分别采取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哈萨克族高中学生语言感知学习风格的特点。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感知学习风格特点选择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做到教学风格与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的匹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Six learning style dimensions of the Grasha-Riechmann Student Learning Style Scales (GRSLSS)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with 100 deaf college students. In addition, six corresponding scales of teaching emphases were administered to the 16 instructors of these students. Student mean scores were higher for the dependent, participative, collaborative, and independent dimensions than for the competitive and avoidant styles. The participative learning style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course achievement and course interest, which suggests that an emphasis on active learning may be desirable. For instructors, as with students, the mean scores for teaching emphases were found to be higher for the collaborative, dependent, participative, and independent dimensions. the similar patterns of results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suggest a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learning styles and the teaching emphases.  相似文献   

19.
非英语专业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知的视角,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揭示了非英语专业大学本科生的英语学习风格偏好。研究表明:(1)非英语专业大学本科生的整体学习风格倾向于多元化,相对而言,他们更喜爱体验型风格和听觉型风格;(2)专业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习风格的影响不大。英语学习风格偏好因学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结果对外语教学方案的科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To a great extent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gnitive style of a student teacher and their predominant teaching style in the classroom has been ignored by educational research. This study used an opportunist sample of 84 trainee teachers studying for one year full time for a Post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 in a range of subject specialist areas, based at a single English university. Students' cognitive styles were assessed, and those with more extreme cognitive style scores were selected to participate i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 subject specialist mentor had been assigned to each student; 77% (n=59)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on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teaching style of their PGCE studen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teaching were identified between the four cognitive styles.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also noted with analytic‐verbaliser females adopting the most analytical style in the classroom and wholist‐imager males the most wholist style. Qualitative analysis identified differences in approach to teaching between the students with more extreme cognitive styles. Wholists were more sensitive than analytic students to situational factors such as the culture of the school, support from the mentor, and in their ability to accept criticism. Further research is recommended to verify such findings. In this respect, a longitudinal study focusing on changes in cognitive style and approach in the classroom could be fruitful. Consequently, universities need to adopt varied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tools varied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the continuum of cognitive sty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