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鲁斯是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南方腹地的一种黑人音乐,是一种悲叹生活、渴望爱情、发泄愤懑的音乐表达方式,是黑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黑人文学批评家小贝克认为,布鲁斯音乐是黑人本土话语的典型特征,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美国黑人作家,凭借布鲁斯音乐这一本土化的语言,来深入地探讨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和文化追求。其中,埃里森在其小说《看不见的人》、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创造性地把布鲁斯引入作品中,使作品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2.
《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尔夫.艾里森创造性地将黑人音乐融入小说《看不见的人》之中,深化了黑人寻找身份的小说主题,颂扬了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化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本文试图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音乐,探讨其在突出小说主题、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美国黑人民间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对一个曾经被剥夺了话语权利的民族来说,音乐是能够将他们的痛苦经历升华的最有效的艺术形式.美国黑人文学”存在的基础是民族文化,而黑人音乐正是一种最能代表黑人民族文化特质的符号.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里弘扬黑人民间文化,以布鲁斯为基调反映艰苦的黑 人生活《最蓝的眼睛》中克劳迪亚对佩克拉悲剧的叙述就是用布鲁斯的传统来讲述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作家拉尔夫.艾利森作为黑人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定捍卫者,自幼与黑人音乐便有了不解之缘,其文学创作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音乐,在音乐方面的修养直接影响到其世界观和种族文化观。他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自始至终都流淌着黑人音乐的音符,成为小说人物表达心声的特殊语言。艾利森在作品中对黑人音乐娴熟的驾御能力充分说明了黑人音乐已成黑人声讨种族歧视、走出身份认同的困惑和超越自我的有力武器,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多处描述黑人的歌声,歌声成为黑人自由抒发情感的最好方式,同时也成为他们战胜痛苦和艰辛生活的精神支柱;音乐是黑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黑人生活中的苦与乐,见证了黑人女性在逆境中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从黑人文化身份入手,分析了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并对美国黑人既是非洲裔又是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认为作品中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的美国黑人只有加强文化身份意识,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牢记过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美国黑人女作家。她从自身种族和性别出发,用特有的视角诠释并探寻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本文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解读她的名篇《所罗门之歌》,深入挖掘黑人文化传统,探究黑人民族以及种族身份,从而找到美国黑人真正理想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意象,通过一个黑人青年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对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洞察入微的描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的桎梏下人格觉醒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9.
《梅丽迪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讲述黑人女孩梅丽迪安的成长,反映出美国黑人族裔群体的生存状况。对自然的刻画是小说中一个突出的主题。自然同种族、性别问题联系在一起,作者不仅借自然的破坏来隐喻美国黑人族裔与本民族历史的断裂、揭露年轻一代黑人的生存困境,还强调自然在黑人女性自我实现和黑人文化延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小说也体现出强烈的生态内涵。《梅丽迪安》可视为研究沃克生态观的溯源之作,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沃克的生态世界观;同时,其少数族裔身份的加入也必然对当代生态批评研究向多元化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玮 《考试周刊》2010,(45):17-1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描述了一个倍受欺凌的黑人女孩的悲剧故事,反映了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黑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惑。通过对该小说深刻内涵的研究,本文从其象征意义出发,分析"最蓝的眼睛"所揭示的白人主流文化强势影响下扭曲的黑人心灵这一主题,同时揭示了一个真理,即只有美国黑人尊重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11.
崔琰 《考试周刊》2009,(14):40-41
托尼·莫里森是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她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出发,对黑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探讨,揭示了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价值观、审美观及道德价值取向的变异和扭曲,并试图探寻抵抗白人文化;中击、保留黑人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到《看不见的人》,众多的美国黑人作家一直在探索黑人的解放之路。只有拉尔夫·埃利森在《六月庆典》中指出一条为美国黑人和白人所能接受的黑人的解放之路——合众为一。继《看不见的人》之后,《六月庆典》又将美国黑人文学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市级音乐教师汇课活动。聆听了诸多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少课堂的情境导入令人耳目一新。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徒进美国黑人音乐》时,教师将音乐特点与美国的历史文化现象联系在一起,课堂创设的情境是美国的黑人舞蹈,使学生在欣赏舞蹈后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部分美国黑人音乐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宠儿》是著名的非洲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塑造了四种不同类型的黑人女性形象,真实反映了美国黑人妇女饱受歧视和压迫的生存状态和她们觉醒后奋起抗争的艰难历程,同时也揭示了造成黑人女性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钢琴的启示》是一部开创黑人意识觉醒的经典之作。作为美国黑人戏剧史上堪称"世纪史诗"的剧作之一,作者把承载黑人历史与文化的布鲁斯音乐融入到其创作之中,不仅对美国社会存在已久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批判,而且还对黑人自我意识和身份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用"钢琴"帮助当代美国黑人实现了与非洲的文化衔接以及身份重建。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作了书信体长篇小说《紫色》。《紫色》通过描述美国南方农村一个普通黑人妇女西丽亚从麻木不仁到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细腻的刻画了西丽亚成长变化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在遭受多重压迫下的悲惨生存现状。《紫色》以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鲜明的思想性和新颖的创作技巧赢得了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成为美国黑人文学和妇女文学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7.
《波吉与月丝》是一部全部由黑人演出的《卡门》式的作品,反映了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颁鲶鱼港的贫民生活,剧中音乐以爵士乐为主,还引进了黑人的灵歌,旋律悦耳动听;《波吉与贝丝》是继《蓝色狂想曲》之后,进一步成功地运用和发挥了爵士乐的特点,成为采用美国黑人民间音乐风格创作的又一优秀范例。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流行音乐史上,黑人音乐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认为是发现代流行音乐之开端的爵士乐,无不渗透着黑人音乐的元素。自黑人音乐在美国扎根后,它是美国黑人的独特生活态度和人生观的充分体现。美国黑人音乐主要源于非洲音乐之黑人奴隶歌曲;其中主要是宗教性的圣歌或非宗教的黑人民歌。所谓"圣歌"一般就是指奴隶们在教堂里或宗教仪式上所唱的宗教歌曲,其歌词大多是宗教乐队中某个主要歌手临时即兴创作的。  相似文献   

19.
吕晓军 《考试周刊》2009,(45):24-25
本文探讨了《紫色》中美国黑人与非洲黑人的联系。作者首先描述了美国黑人与非洲黑人之间的不同与误解,之后用事实证明他们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国黑人与非洲黑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被白种人压迫的相似经历。而黑人妇女遭受着种橇和性剐的双重压迫。美国黑人视非洲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因此,虽然存在不同,但距离和差异不可能切断他们内在的联系。黑人应该团结起来反抗白人的压迫,也只有通过这样他们才能在与白人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小说《无形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黑人抗争,并对黑人运动中涌出的各种机会主义人物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和异化理论,从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现代美国黑人的群像。本文从小说中的人物分析着手,探索作为现代人的美国黑人的异化和反异化,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以及黑人自我觉悟自我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