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三节判断句的形式我们这里讲判断句的形式,并不是申明识别判断句的标志;识别判断句只能靠句子的谓语。我们这里讲“判断句的形式”是讲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判断句形式上的比较。现代汉语判断句也是由两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在它们中间加表示判断的系词“是”,象“我是教员”“你是学生”。“是”和后面作判断用的名词组成复合谓语。  相似文献   

2.
习凿齿所撰是《襄阳记》而不是《襄阳耆旧传》或《襄阳耆旧记》。《耆旧传》、《耆旧记》是《襄阳记》失传后,后人辑录时所用之名。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录《襄阳记》之文,可视为习氏原作。其它当视为疑似之文,宋玉传即属后者。有人主张删除,但欠缺道理。习凿齿为宋玉立传,天经地义;耆旧记所辑,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3.
判断句是用来表示判断的。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但有时也可以用其它词类如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前者如“庠者,养也。”(《孟子·滕文公上》)后者如:“居上位而不恤其下,骄也。”(《新序·杂事》以上均详见拙著《古代汉语句型大全第34—35页)这类句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实属罕见,所以不另立类。在上古汉语中,肯定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用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字。判断句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是“者”字,句尾语气词子“也”字。“者”、“也”可以不译。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句型公式,现将公式中使用的符号注释如下:  相似文献   

4.
所谓判断句,是指那些用来判断主语的类属和性质的一类句子。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动词“是”来联系判断宾语,上古汉语则不然,而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直接对主语作出判断。由上古的判断句到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其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1.1〕上古汉语的判断句,往往在主后后用助词“者”提示并兼表顿宕语气,在名词(包括名词性词组)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句,表陈述语气。这样,“者”与“也”相  相似文献   

5.
魏晋六朝时期小说中的判断句仍以无系词判断句为主,与此同时上古汉语中通常被用作指示代词的“是”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小说中已经被广泛地用作系词。但种种迹象表明,“是”的系词用法在此时还没有发展成熟,只是为“是”最终演变为系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判断语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古今汉语中的判断句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些不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要用判断词,而古汉语判断句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者……也”式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也”表示判断。这是最典型、最常见的形式。例如:门)于瑜者,充兄控也。(《赤壁之战》)——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控。(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在古汉语中,还常常用这种判断句形式来解释原因。如:(3)…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一文讲判断句提到,“文言里还有判断句里用‘乃’‘为’的。”举出两个例句: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并指出:“‘乃’‘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我们考虑这种说法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通常是名词谓语句。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 系词(判断词) 谓语”,而古汉语判断句(这里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是"的辨析--并论"是"作判断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在《论语》中共出现58次,几乎包含了它在古汉语中的全部用法。“是”从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动词,取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上古汉语判断句普遍不用判断动词,由此形成“句法空位”表示判断的形式。二是作为指示代词,“是”因在判断句中常做主语、宾语、状语而贴近“句法空位”,并接受“句法空位”赋予的判断性。由于“句法空位”处于无形状态,“是”在句中同时占有主语和谓语、或宾语和谓语、或状语和谓语等位置,因而产生“这是”、“是这”、“只是”等语法意义,并削弱“是”的指代作用。如果其前后的主语宾语不需指代且明确,“是”就只做判断动词了。副词修饰“是”,则是对这一演变结果的证实。  相似文献   

9.
关于虚词“非”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于判断句中的“非”字,一般认为是否定副词,个别认为是系词;词义一般认为应解释为“不是”,个别以为应解释为“不”;语译则一致为“不是”。本文从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结构形式入手分析,认为“非”字确属否定副词,但其词义只能解释为“不”;习惯解释为“不是”,是由于忽略了上古判断句基本结构形式体现出来的结构意义“是”、并把它强加给“非”字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佛经译文是比较近口语的。东吴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后秦的鸠摩罗什是汉末到东晋末几个不同阶段的著名佛经翻译大师,他们的译作自然会显露出汉语发展的一些信息。尤其是鸠摩罗什,以他信、达、雅的“新译”在中国佛经翻泽史上树起了一痤宏大的里程碑,而他的《维摩诘经》、《法华经》等著名经典又恰恰是在支谦、竺法护原译本的基础上重译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语史的宝贵资料。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定:“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系词在判断句中起经常作用,系词句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了上古的判断句,仍是中古时期的事。”按照《汉语史稿》的分期,支谦、竺法护的译经活动处在上古期到中古期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