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而且强调了巧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精心设疑.教师只有以问题精心引导,才能硬好地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为了提高提问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正>每次读杨绛先生的《老王》,总觉得有点朴实无华的味道,而且尤其喜欢其中的一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这句话似乎也并不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不该引起作为语文教师如此的重视。但笔者偏偏就被它吸引了,而且还不断地琢磨它,总觉得在全文中,唯有这句话离自己最近。作为教学者,笔者觉得必须将这样的感觉传递给学生,但在传递之前,必须先自己理清楚。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而且强调了巧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精心设疑。教师只有以问题精心引导,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这句话,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按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教学,他们对教材"一改到底",少则改变情境,多则变换内容,甚至有些完全改头换面。叶老的话启发我们思考:学生学习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师应怎样有效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5.
一篇课文的逻辑段绝不会是自然段的随意拼凑,自然段也不会是句子的随意拼凑,它们的连接与组合是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也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因此,在段的教学中,我注意帮助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分析句与句、层与层、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同时,初步知道一些连句成段的规律性知识,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1.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大海的歌》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我问学生:这三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一句讲“有船出海”,第二句讲“向码头走去”,第三句讲“码头晨景”。我又进一步问,这不同的内容相互之  相似文献   

6.
【教材简析与教法提示】: 《难忘的一课》是篇讲读课文,内容是讲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所见到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它既是串通内容的主线,又是表达情感的主线。教学中,要抓住这条主线,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上课时,可以通过检查预习,先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然后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个贯穿全文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边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一边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做到学文不断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教师讲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问学生,“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被问得目瞪口呆。还有一位教师讲完《草地夜行》一课,笔者问学生:“小鬼为什么能鼓起勇气向前走?”学生虽经再三思考,仍做不出回答。上述两例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学生做不出答案,只好再回到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时把作业题置诸高阁,导致课堂教学恶性  相似文献   

8.
《江西教育》2012,(11):15-15
<正>【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从珊迪的外貌描写中看出了他的可怜,还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小珊迪的同情?生:在小珊迪请求先生买火柴的四次对话中,我们更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份同情。师:在那样的情况下,小珊迪会怎样说这几句话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再读一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生各自练  相似文献   

9.
孟为进 《小学生》2013,(12):4-4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认为,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前一"问"指的是问题,后一"问"指的是问的方式。可见,问题设计得是否有效、课堂提问方式是否有效,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优质高效课堂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体验,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正>"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一段名言.课堂提问不仅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师生良好互动,营造和谐轻松氛围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教师开启学生的心智,活跃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如果在正常的教学中,教师能够精心设计出创造性、启发性、趣味性、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点燃他们主  相似文献   

11.
名人轶事     
算术题与文学题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出于教研工作的需要,笔者曾经对阅读指导课的设问导思进行过探讨,发现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总爱在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之后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例1:教《一个降落伞色》,教师问:“大家仔细想一想,写飞机遇险,情况严重的这四句话,在危险的程度上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答道:“这四句话危险的程度一句比一句深。”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第一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先生的这句话呢?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我们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应成为其主线,只有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才能打开自己智慧的阀门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从"问"的三个阶段入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小珊迪》是六年制语文第七册(24课)新选编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写了小珊迪卖火柴给人换零钱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而悲惨死去的故事,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残酷,热情地赞扬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贡。文章是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教学时可分四步进行。一、感知课文,直奔中心。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要求学生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问:小珊迪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写了他干什么?他是怎样卖火柴的?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后,再引导他们找出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形式。教师引导得法,就能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怎样引导呢,现以给课文分段为例来谈谈: 讨论前,教师先提出几点具体要求: 一、用三句话表达对分段的看法。第一句话说明分段的依据;第二句话用小标题的形式说明将全文分为哪几段;第三句话再具体说出段落起止。一个学生用这样三句话发表他对《捞铁牛》一课分段的看法:“我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闻一多先生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不作答.然而,闻先生执意问:"2加5等于多少?"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 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加5等于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加5等于一万也有可能.  相似文献   

17.
穆国琴 《甘肃教育》2014,(19):86-86
正一、适时地调整部分内容1.课本内容顺序的调整。目前使用的教材把每课分为几个部分,许多教师过于尊重课本的这一特点,认为教材是经过专家修改认定的最佳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按部就班地讲授给学生。实际上,每堂课的几部分内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又是相对独立的,教师可以做前后顺序上的调整,并不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Let’s go to the city一课时,笔者把第三部分的I am lost部分放在第一步,然后带着迷茫的表情问:I am lost,what can I do?就有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根据组织者的要求,同一年级的参赛教师必须执教同一篇课文,而且必须上第一课时。四年级有三位教师执教《猫》这一课。他们在课时任务划分上是一致的,都是初读课文,理出顺序后学习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写大猫的部分。但是,在这核心部分的教学上,三位教师的教法却大相径庭。A教师:先理出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然后明示这节课学习写大猫的段落。在学习前三段时,教师指着课件上的学习提纲问学生:“这只大猫性格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学后开始交流。“我从‘它屏息凝…  相似文献   

19.
师:刚才大家很用心地读了课文,并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写下了感受,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痕迹,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谁愿意再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评: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生:(读)“先生,请买盒火柴吧!……我给您去换零钱。”(屏幕显示珊迪请求“我们”买火柴的这部分内容)师:这部分内容谁读了都会被深深地打动,谁来谈谈有怎样的感受或体会?生:读了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小珊迪十分贫困,十分饥饿。他一开始是“请求”人家买火柴,当他们不想买时,就“乞求”起来。可见,他是多么…  相似文献   

20.
一、我们在学——专业引领 1.理论的引领:因学生需要而教;做数学是倒过来的. 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展,不必先讲知识再让学生解题,而是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先"做",再总结、整理形成知识,这样的呈现顺序很可能与教科书呈现的顺序不同,用林群院士的研究话说就是:"做数学的过程本来就可能是倒过来的". 2.实践的示范:张老师的三个问题. 那么,这种"因学生需要而教"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的呢?北京市骨干教师张晓华老师的示范课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在"相似形的概念"一课中,她先让学生画和屏幕上给出的正方形形状相同的图形,然后问:"你有顾虑吗?"再让学生画长方形,问:"你有疑问吗?"继而让学生画平行四边形,问:"你有要求吗?"这三个问题唤醒了学生对"形状相同"也就是相似的概念的认识.这堂示范课让我们豁然开朗,似乎明白了"因学生需要而教"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