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出版社转制问题,我曾于2001年初在<出版科学><出版广角>上发表<出版社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出版企业>一文,主张将大多数出版社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转制为出版企业.党的十六大后,中央决定按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类出版社进行改革,除少数定性为公益性出版社外,大多数出版社都转制为经营性出版企业.此后,我又写过文章,着重谈了学习中央决定的体会.目前,出版社转制尚处于试点阶段,但却引起了全行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作为这条战线年过76岁的老兵,对出版的历史与现实,在职业和感情上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因此,我对出版改革一直是关心的,对改革进程中的一些情况和问题也有所观察与思考.我逐渐地认识到,我对出版社转制与整个出版改革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2.
数月前,天地出版社副社长罗文琦女士赠送我一套"<农业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科技苑>栏目编,天地出版社出版),要我"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3.
气象出版社于2007-2009年策划并出版了"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丛书>入选"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被选为首届农民科学素质宣传教育优秀作品,部分品种列入"农家书屋"必备书目或推荐书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建国初期,即使是国营出版社也属于企业性质.虽说当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却未把出版社列为事业单位.1956年¨月文化部党组批准人民出版社等7个出版社企业改事业的报告,即如报告中所说:"为了从组织上保证克服盲目追求出版数字,追求利润而忽视提高出书质量的倾向,出版单位应由企业单位改为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们对花样迭出的"贺岁片"电影、"新春音乐会"已不再陌生,细心的人会发现,2001年春节文化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玩意儿--贺岁书.其中较有影响的,像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在家贺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年夜饭>,中国邮电出版社和童趣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新世纪儿童大礼包>等,分别是针对不同层次读者的贺岁书.看来,图书出版也开始搭乘贺岁便车,盯上了节假日市场.那么,"贺岁书"现象的出现,对出版界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报刊上谈论出版单位(特别是出版社)的属性时,仍有人说改革开放前出版社一直是事业单位事业管理,因此出版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由完全的事业单位到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转变。这是不准确的。王益同志曾在《事业乎?企业乎?》(《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第1期)一文中引用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政  相似文献   

7.
关于出版社转制问题,我曾在2001年初在《出版科学》、《出版广角》上发表《出版社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出版企业》一文,主张将大多数出版社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转制为出版企业。十六大后,中央决定按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类出版社进行改革,除少数定性为公益性出版社外,大多数出版社都转制  相似文献   

8.
张洪 《编辑学刊》2005,(4):78-80
在伦敦书展期间,曾去哈佛大学出版社展台,打听哈佛商学院出版的图书,结果一无所获,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是两家出版社.后来在相距不远的麦格劳希尔英国公司那里,发现了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的书目,原来他们未派人参展,相关材料由麦格劳希尔代为打理.<哈利·波特>是布鲁姆斯伯瑞出版的看家品牌,它的配送发行事宜,由麦克米兰分销公司全权经营.一家为出版、批发、分销商提供服务的软件公司"易捷出版(Pubeasy)",向我演示其检索功能时,我才发现了这点.  相似文献   

9.
依据出版业务的关键程度,将出版企业的业务外包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外围层次、次核心层次和核心层次,探讨了各种业务外包形式对培育出版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作为例证,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于丹<庄子>心得>为例,分析了该书具体运作过程中的业务外包环节,结论是出版企业通过适当的业务外包,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从而开创出一种新型的文化资源与媒体共振的"文化再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出版社已基本上完成了转企改制的工作.但是,从"事业单位"到"企业法人"这一形式的转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出版社转企改制之后,全国出版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更大挑战.出版社如何尽快转变观念、制定战略、完善机制,以实现科学发展,逐步把企业做强做大,是一个十分现实和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2002年8月,我社出版了<中国古代建筑>一书.该书是我社与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合作的项目,也是中美合作出版的十年计划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1月21日,上海<图书馆杂志>社、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武汉三新书业有限公司、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联合协办的2008年"馆藏与出版论坛",暨第四届地方版文献资源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术会议中心举行.130多位来自全国公共、高校图书馆的代表,以及31家出版社,5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和<新华书目报>、<读书人>等专业媒体的代表,参与了这次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一、机械工业出版社<没有任何借口>引发"伪书"大批判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大社和强社,在过去的50年里,该社出版2万余种图书,其中包括引进版图书3000种,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违反出版管理条例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1915年10月,<辞源>一书由中国现代第一家大型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它也是我国现代第一部以词语为主、兼收百科的大型汉语语言工具书.不久,中华书局也出版了另一部同类型的工具书--<辞海>.<辞源>和<辞海>这两部辞典成为我国大型汉语工具书的双壁,直到台湾的<中文大辞典>出版以前,无能有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初,由新闻出版总署推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明确表示,重组是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推动出版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从此后一年的出版业改革历程来看,从新政之后的吉林出版集团与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改制重组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到年末中国出版集团重组黄河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以及其间颇具意味的"公私合营"式重组,都明确地昭示了一个事实--2009年是一个出版重组年.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这是宋木文同志就出版社企业属性问题写给本刊编辑部的一封信.信中作者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联系出版社历史和现实实际情况,回顾了二十年来对出版社企业属性问题的思考,重申了2001年以来多次发表文章中的论述,并归纳了新近的看法,对出版社企业属性问题进一步作了梳理.这对于出版界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出版体制改革有着启示和参考作用.征得作者同意,特在本期全文发表.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始在新闻出版行业全面贯彻实施,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开始了"破冰之旅".此次改革提出了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出版社而言,除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少数民族语言出版社将转制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外,其余绝大多数出版社都要转制为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转制后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企业以后应如何具体运作?转制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出版社,具体应承担怎样的责任与义务?在改革新形势下应如何制订发展战略和思路?这些都是公益性出版社在改革中存在诸多困惑和急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良师益友惠我良多 说起来,我跟穗芳兄有好几个"同".上文已经提到,我们同在新闻出版署直属的出版社做编辑工作,同应<新闻出版报>之聘做"评报"工作,还同为<新闻出版报>、<新闻之友>、<语文建设>、<中国出版>、<出版科学>等报刊撰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的作品<我要做好孩子>在法国成功出版,并多次重印,2008年瑞士出版社将出版该书德语版.曹文轩纯美文学系列7册的韩语版被韩国出版社全部买下.  相似文献   

20.
"学术赝品"出笼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黎 《编辑学刊》2002,(4):43-45
2002年1月10日,<社会科学报>披露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某教授剽窃事件不啻于一枚重型炸弹,令我国学术界千浪迭起.此事件引发的关于"学术腐败"、"学者道德自律"、"学术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大讨论一时间也成为各路媒体竞相报道的"强势卖点".如今种种声浪渐归平静之时,作为一名出版研究者,我不禁想问--整个事件的导火索、那本被证实有多处抄袭的<想象的异邦>,当初是如何通过出版社编辑的一审再审而"堂皇出炉"的?由此可见,"王铭铭事件"所映射出的我国出版社对学术文稿评审制度的缺陷是更值得拷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