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出现的合作问题是校企合作的自身积极性偏低,学校在合作能力和政府协调上略显不足导致的。故此,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应探寻与企业间的利益结合点,要求在强化企业自身服务能力的同时,做好全方位的协调工作,这样能让高职教育满足多赢的局面。本文主要通过探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出高职教学中合作的重要问题以及将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对立统一的关系和现存矛盾,揭示出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进而指出深化我国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中要采取的举措:(一)树立正确观念,校企双方主动合作;(二)找准结合点,共同深化合作体制;(三)政府社会多方协调,保障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3.
肖称萍 《职教论坛》2012,(34):77-80
依据校企合作中院校和企业的关系以及院校和企业的地位、责任、角色的不同,校企合作分为以学校为主的学校本位模式和以企业为主的企业本位模式。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本位模式,由于政府缺乏支持校企合作的力度,职业院校寻求企业合作的能力匮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当前校企合作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文章在分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因的基础上,提出要强化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责任;加强高职院校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对企业的吸引力;凸显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地位以真正体现职业院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5,(A5):147-148
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校政企业三者的关联性,解读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困境中政府层面的因素,探究了地方政府在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职能:地方政府要引领调控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要协调服务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要保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要督查和评估高职教育校合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总体概况、模式种类、存在问题的分析,作者认为,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共同本质特点是,都归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而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弊端,最主要的就是,它恰恰容易偏离制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初衷——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合格劳动者;有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成,应该包括校企双方的认知因子、情感因子、有效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因子和社会与政府的协调因子,以及这些因子的有机结合和协调运作,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必将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教育实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高职教育追求的目标,要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获利、学生进步、教师素质进一步提升.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形式丰富但主要以学校为主导,企业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这与高职院校寻求合作能力欠缺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大也有关系.要破解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要逐步增强高职院校吸引力,不断提升教育实效,进一步优化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对立统广的关系和现存矛盾,揭示出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进而指出深化我国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中要采取的举措:(一)树立正确观念,校企双方主动合作;(二)找准结合点,共同深化合作体制;(三)政府社会多方协调,保障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8.
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观念欠缺、政策欠缺、制度欠缺都需要地方政府加以解决。地方政府要促进高职校企合作提升层次,协调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监督校企合作协议的落实,评估高职校企合作成果,并要推动学校和企业双方加深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推动高职校企合作双方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与保障政策,推动校企合作良好环境的营造,推动学校和企业双方加强交往。  相似文献   

9.
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观念欠缺、政策欠缺、制度欠缺都需要地方政府加以解决。地方政府要促进高职校企合作提升层次,协调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监督校企合作协议的落实,评估高职校企合作成果,并要推动学校和企业双方加深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推动高职校企合作双方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与保障政策,推动校企合作良好环境的营造,推动学校和企业双方加强交往。  相似文献   

10.
訾颖 《职教通讯》2013,(2):21-24
校企合作教育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在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由政府的职能和其特殊的地位所决定的。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由立法层、执行层以及执行层下的各操作层等组成,政府负责监督学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中责、权、利的落实,对校企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朱德俊 《成人教育》2012,32(9):54-56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能促使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实现"教、学、做"合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需要政府的统筹协调,文章通过探讨政府制定法规、政策和运行机构集群来协调和监督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构建(一)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总体思路。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要有助于企业、学校双方的发展和利益,适合学校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技能培养。校企合作模式是从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进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转变,构建以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成功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德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与社会传统,形成了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加上政府的重视与协调、企业有利可图,德国企业与学校自然而然地走向合作.借鉴其经验,我国政府要重视校企合作,加强立法,使约束与激励相结合;学校要主动配合,保障企业利益;社会应加强宣传,更新企业观念.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面临诸多困难.要推进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准确把握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认清校企合作的动因,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分析形成目前困难局面中各参与主体的原因,从而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元联动机制,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深入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在2006年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当以就业为导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无论是对学生、对学校还是对企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校企合作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学校和企业三个层面。要对其进行完善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要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高职院校要引起广泛重视,企业要主动、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这样才能取得各方的共赢,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四元联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面临诸多困难。要推进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准确把握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认清校企合作的动因,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分析形成目前困难局面中各参与主体的原因,从而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元联动机制,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深入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认可,我国各级政府和高校正在大力推动并实施。高职在校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以及岗位设置、岗位要求,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和热情,大大促进教学效果。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企业和学校"一对一"直接合作的模式,校企利益对立而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校企合作方式,通过行业协会来协调校企合作中的矛盾,有利于校企合作更加顺利开展,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教育质量实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中,更要积极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主动性。而从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处于政府有政策难落实、学校积极性高难推进、企业想参与没动力的尴尬境地。因此,在实践和教学过程中重新去认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这三者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关系,建立符合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互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及其促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校企有效合作的前提是和谐共赢,即正确处理校企双方的利益冲突,促进政府、企业、学校相互协调。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应从利益驱动机制、政策引导机制、激励机制和协同效应驱动机制入手,协调校企关系,强化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20.
深化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从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但由于传统教育行政管理偏重于单一的行政思维,使得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利益协调不够,对学生、政府、企业、学生家庭的利益主张关注不够。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组织冲突,学生与学校、企业的价值冲突。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和高水平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学校与企业的组织协调,学生个人与学校、企业的价值整合,促进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期望满足,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从而推动合作的深入化和持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