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庄子认识论的特征,学术界似乎早有定论,即庄子的认识论是绝对的怀疑论不可知论。但是,笔者通过对庄子认识论的全面考察,却发现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庄子认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相当复杂,其中明显地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尖锐矛盾。庄子认识论的基础是他的“道”论。在庄子哲学中,道与牧是相对立的范畴。他把对道的认识称为“大知”、“至知”或者“真知”;而把对物的认识称为“小知”。庄子对真知极为笃信、崇尚,而对小知则倍加怀疑,甚至彻底否定,由此便构成了他认识论的两个层次。在前一层  相似文献   

2.
写“真知”     
作文要重视“真知”,要把“真知”写好。 什么叫“真知”?这是传统哲学讨论“知”与“行”关系时用的一个概念。“行”指行为,实践。人们在自己的“行”中获得的感知、认识,情感体验等就叫“真知”。也就是说,“真知”是我们的亲身感受,不是“二手货”,它最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3.
在庄子的哲学中,作为把握经验事物的知,由于认识对象的不稳定和道的抽象性使其面对相当的困境,守持和实践这样的知也导致了不合理的结果。如何走出知的困境,庄子提出了“有真人而后有真知”。通过真知克服知的困境,其实质也就是将认识的困境,转化为通过能知的提升来解决。由此凸显了认识活动中作为能知的人的能动性与具体性,有益于克服把能知理解为抽象的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4.
庄子对"知"之问题有着特别的关注与思考。庄子认为,"知"的对象应由"物"转而为"道","知"的主体应从"形"、"智"转而为"心神"。经由"知止"与"心斋"的工夫,在心灵"向道而思"的过程中,"知"升化而至"心与道合"的"真知"之境。"真知"实际上是对个体之生命意义的守护与生存价值的开启,生命之意义落实于"心",生存之价值维系于"道"。庄子的"真知",正是一种"生命觉解"或"存在智慧"。  相似文献   

5.
“知”“行”是多学科的核心范畴。我国认识论史上“知”范畴概括了天与人、心与物、先知与学知、可知与不知、格物与致知等关系问题,涉及“知”范畴的逻辑基础、方法论基础和发生学基础。“知”对于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而言,具有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行”范畴概括了人的感性活动、主体性活动和目的性活动的实践本质,它概括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的活动本质、价值取向、人的行为的伦理品质,以及人的社会行为的实践特质。对促进人的发展而言,“行”是人获得真知和观念的感性基础,是人结成与客观世界的社会关系的根本途径,是人能动地参与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性活动。“知”“行”范畴的对立关系主要反映在难易、先后、轻重之辨等方面,其统一关系或合一关系体现在知与行互为基础、互为目的和过程,以及育人功能的价值关联性和价值一致性等方面。“知行合一”本质上是知行相须、知行相资、知行一体。面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方式改革必须遵循知行合一规律,发挥知与行的育人功能,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促进教劳结合、身心和谐;维护学生与客观世界的实践关系,增强教育的实践感;优化学习形态,促进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的进阶,实现知识观念化、知识...  相似文献   

6.
庄子认识系统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境界的哲学。他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之扩展。在他看来,外在知识的探求只是用来安顿人的内在生命。所以他所着重的“知”,是主体性的知——它必须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上,消入生命的层域中.这种知,和客观性的科学之知无关,用庄子的名词,他所肯定的是“大知”“真知”。所谓“大知”或“真知”,乃是对于宇宙与人生的境况作一根源性的把握,作一究极性的探索.这种知,用以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如何获得精神的自由。故而本文所说的“认识系统”,另有其独特性,不同于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7.
王廷相在认识的来源上提出“合内外而一之” ,论证了一切认识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在认识的途径上 ,提出可分“见闻”和“思虑”两阶段 ,并阐述了两个阶段的区别和联系 ,反对“见闻”和“思虑”之外 ,别有所谓“德性之知”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提出“知行兼举” ,强调实践的极端重要性 ,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当然 ,其认识论也有缺陷  相似文献   

8.
论庄子之“适”及其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庄子思想的内在意蕴来看。庄子之“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他对“体道”主体心态的生动描绘之中,体道者由“适人之适”到“自适其适”、由“自适其适”到“忘适之适”的心理超越.是庄子批判现实、超越现实、追求人格理想的反映.也是庄子的生命愉悦观和审美观的独特表现。“适”的生命愉悦观给中国古代审美观注入了超脱空灵的血液,开辟了中国古代审美愉悦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庄子》全书的结构主线历来备受关注。今人叶舒宪与刘生良业已指出《庄子》文章具有“回环”结构,却未明确串接起来回环结构的那条主线。根据杨立华的提点,通过逐篇分析《庄子》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中关于“知”的论述,可知《庄子》全书是以“知”为线的“回环”结构,其“知”是作为《庄子》“技进乎道”之技术寓言的理论背景而存在的。《庄子》对“知”的关注,在当时是绝伦的,于后世也是超群的。  相似文献   

10.
“游”是庄子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总体意义上表现为:人欲从不理想的世况之居中疏离出来、解脱出来,游是达到个体的自由境界的一种生命生存方式。庄子在切身的世境遭遇中,亦是以“游”处世,以载道之“游”实现人生的逍遥。因此,不论以怎样方式实现“游”的境界,都应“乘物以游心”,实现人的达生至乐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于“濠梁之辩”所持的三个观点,从认识论角度看,惠施的观点是借的;从逻辑学角度看惠子无错,而庄子犯了两个错误;从辩论学角度看惠子胜过庄子。  相似文献   

12.
中西哲学的分野不在其是持“天人合一”的观念还是持“主客二分”的立场,而在其“天人”观和“主客”观各有其特征和内涵的侧重。通过对先秦和古希腊哲学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先秦和古希腊哲学都有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而且可以说都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天人”观主要是从性情的角度来讨论的,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行为实践问题,主要是道德论意义上的,而后者的“天人”观则主要是从理性形式的层面来讨论的,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认识问题,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先秦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是非”观独具丰富的义理内涵,而在《齐物论》中尤为明显。结合文本看,庄子在《齐物论》中先是论证“是非”源于言辨、源于成心,然后提出“莫若以明”“因是”的工夫予以消解,直至达到“是非”观的终极形态,即“一”。如上“是非”观,不仅对理解庄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处理社会、网络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先秦时期具有高度自觉启蒙意识的教育哲学家。在庄子的观念中,启蒙的理由在于人生由于种种遮蔽所引发的存在困境,典型表征为个体生命意义的失落。庄子的启蒙主旨指向“光”与“明”,启蒙便是在“以道观之”理念下的个体通过怀疑、批判与反思等方式对自我、他者及万物之间关系的理解与重构。庄子提倡以启蒙获得真知从而帮助个体敞开充满自由精神的可能生活,其启蒙思想具有丰富的意涵和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一书“德”之内涵极为丰富,大体有三种含义:其一,“德”是得之于“道”之德;其二,与“形”相对而言,“德”是内在充实之德,表明其在现实生活中、在生命自觉走向“逍遥”过程中作为人的精神性根源和理想的生活状态;其三,“德”是一种虚静空灵的心灵境界。基于以上理解,“道”与“德”、“德”与“性”之间的关系更为明确。“性”作为生命的本质是本然的、天然的现实性,而“德”则是一种内蕴在万物“性”之中的“潜质”。“道”则是“德”与“性”的终极性根据。同时,“德”的葆有需警惕名利、知见、形体等诱使“德”形于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无用之用”蕴含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出于对“用”的追逐,人类随心所欲地从自然环境攫取自己所需,一味地毁坏夺取而丝毫不考虑产生的后果,“无用”才是保全自然生态的“大用”。“用”的核心内涵投射于人解读为政治处世的“无为”,投射于物可视为生态伦理上的“天人合一”。庄子“无用之用”的生态哲学,对当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仍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在认识上强调认识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可言说性,即“不知之知”,这一颇具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识色彩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认识论的发展;;《庄子》强调动静统一、超越时空、重内在体验的认识的方法论对中国古典文论创作论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或“后现代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超越。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批判传统的“主体性”;(2)批判理性至上意义;(3)批判崇尚超感性的、超验的东西的传统形而上学;(4)批判以普遍性、同一性压制个体性、差异性的传统思想模式;(5)最终把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归结为人的审美生活——自由生活的彻底实现,因此,  相似文献   

19.
柯尔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亚圣,他在“总体性”理论中系统地阐发了认识论,历史观,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有着合理的成分,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我们理应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批判其有问题的部分,为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服务。实事求是地研究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不仅对于我们的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卫英 《语文知识》2011,(4):107-108
“由反知正”是字(词)典中的一种重要的释义方法,《说艾解字》中“由反知正”释义可分为典型式(反义否定释义)和扩展式(反义性否定释义)两种形式。这种释义法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提供了《说文解字》时代汉语反义词的聚合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词义的系统性。对汉语历史词汇学和语义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