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困境及其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研究认为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中面临着多维困境:协商共治的治理理念缺位,治理主体行动认知偏差;主体权责不清与结构失衡,协同治理模式尚未建立;配套保障机制缺失,服务内容治理效能低下。鉴于此,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植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实践,借鉴“五治融合”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明晰了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并从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等5个方面梳理了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最终提出了3条实践进路:坚持“以人为本”“党建引领”与“整体智治”理念,创新治理行为;推进社区体育治理机制完善与体育社会组织自治能力提升,实现多主体协同共治;加强法治建设、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智能技术深深嵌入到体育治理的时空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健康发展机制是社区体育治理的重要内容。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立足点应基于社区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要,符合社区居民体育诉求的基本要求。在广泛研读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相关文献资料中,探寻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现实动因,探索治理的高效方式及审思,旨在为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提供思路及实践探索与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3.
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共同体是立足我国体育治理本土实践的重大创新,是新时代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共同体的现实动因、掣肘因素与行动路径进行探究。研究认为,加快构建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共同体是治理形态向“强国家-强社会”转型的实践要求,是治理结构从“机械联合体”迈向“有机共同体”的现实诉求,是治理动力由“外部推动”向“内生自发”转变的内在要求。目前,治理重心下移不足的“悬浮化”、治理主体共治不彰的“碎片化”、公私治理价值不容的“公共性”等困境是制约构建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共同体的主要掣肘因素。基于此,提出清责赋权增能,增强治理网络向心力;完善共治机制,提升多元主体整合力;推进利益共容,激发共同体发展内驱力等三方面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探究国外城市体育治理模式及经验,提出对我国的借鉴。国外城市体育治理模式主要包括管理型模式、统合主义型模式、支持增长型模式、福利型模式,提炼出在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社团、体育赛事、体育公益发展等方面的治理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推进治理权限下放,完善“服务外包”管理模式;构建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增强城市资源统合能力;政商联合打造品牌赛事,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性增长;关注社区边缘群体,提高城市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5.
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践行共同富裕理念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基于共同富裕视域对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的内在张力进行探析。研究认为: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由治理目标、客体、主体、理念、方式、环境6个要素构成,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的现状:治理客体的体育惯习并未随居住空间的城市化而改变,治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未能有效贯彻与执行,治理主体中名实分离的体育组织潜藏实际治理的乏力;进而剖析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文化、理念与目标张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纾解策略:强化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主体协同,转变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理念,更新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目标,从而实现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是新时代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和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城市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体育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将韧性治理引入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特定场域,对消解传统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机制的粗糙性、脆弱性及碎片化特征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及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了韧性治理理论指导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适用性,界定了“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内涵,认为我国城市社区韧性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缺乏连接性、服务供给粗糙、治理风险趋于复杂化及治理保障缺乏抗逆性等。研究探讨了城市社区体育韧性治理机制,设计了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实现社区体育服务靶向供给、建立健全监督评价体系、高效整合各方保障资源的城市社区体育韧性治理路径,以期提升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灵活性及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对外体育话语传播带来的全新历史机遇,进一步探寻该倡议下传播体育话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研究结论认为:在理论逻辑上,塑造以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为核心的对外体育话语体系;在实践策略上,1)提高文化认同感,提升话语公信力;2)增强传播力度与效度,提升话语传播力;3)践行全球化治理观,提升话语引导力;4)融入优秀文化理念,提升话语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微治理,推动体育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更快更精准回应社区居民体育服务诉求,是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的关键抓手。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系统阐释城市社区体育微治理的理论内涵基础上,针对城市社区体育微治理的多维特征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并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治理实践变化针对性地提出城市社区体育微治理的突破路向,即搭建城市社区体育微治理运行新机制;延伸城市社区体育微治理制度新层级;优化城市社区体育微治理转型新思路;塑造城市社区体育微治理主体新关系,旨在为丰富城市社区体育基层治理体系和提升城市社区体育微治理精细化水平提供理论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运用实地调研、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式乡村体育现代化的内涵、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进行研究。内涵:促进村民主动健康,推进体育人口现代化;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筑牢乡村经济根基;弘扬乡村体育文化,助力村民精神富裕;贯彻落实生态体育,打造绿色宜居乡村;统筹城乡体育融合,保障服务均衡可及。现实困境:体育人才匮乏和培养短板,体育产业转型与升级困难,体育文化互动与生产薄弱,生态体育空间与发展隐患,体育资源统筹与服务失衡。推进路径:培养“两懂两爱”体育人才,夯实乡村全民健康基础;创新聚合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自觉,驱动文化传承创造转化;推进生态体育绿色回归,赋能乡村宜居生活变革;健全乡村体育治理体系,促进体育服务平等共享。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作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也为体育消费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新契机和新路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消费环境、消费工具、消费场景、消费群体4个层面系统剖析数字经济驱动体育消费的内在机理。揭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数字消费市场监管较弱、“数字+体育”消费融合力度不够、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由此,提出相应策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字体育消费生态体系;加强政策引领,推动数字体育平台有效监管;强化技术应用,加快培育数字体育消费新业态;统筹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体育消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城镇化、振兴乡村及全民健身等战略要求下,“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已成为推进城市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等,以国家顶层设计倾斜、生产与生活空间转换及经济结构转型为切入点,在系统阐述政社同构、政社分开下“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总体性生存、主体性生长基础上提出政社协同下独立性合作治理的新逻辑,进而寻找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包括双轨制形式下社区体育治理中体制空转与工具去功能化严重;空间并轨下社区体育治理中结构性力量衰减;社会关系网络转换下居民集体认同感下降;社区经费不足与分配失衡下社区体育治理受限。从明确多主体间权、责、利平衡,完善监管机制中的标准、规范与量化考评;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构建社区体育治理重心下移的承接体系;畅通社区体育治理过程的互动渠道,打造共同体生活平台;完善社区体育资金专项与配比,实现社会体育资源引入、共享与互惠4个方面为治理的逻辑创新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现状、整体性治理的价值与理想样态,并提出整体性治理路径。城市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价值:重塑结构关系,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技术支撑,筑牢制度保障。从目标与焦点、关系与过程、工具与范畴、主体与手段方面探析城市社区体育整体性治理的理想样态。提出整体性治理路径:加强组织协调,提升治理协同能力;提升居民参与,营造良好治理环境;完善协商决策,搭建数字行动平台;形成激励约束,增强反馈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建设战略的提出,促进了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城市社区作为我国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在促进大众体育发展、提升民众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三社联动"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的"责大权小"矛盾叠加体育认知观念偏差制约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城市社区体育供需失衡及由供需失衡导致的失范现象增加了治理难度,城市社区专业体育人才的缺位降低了治理效能;"三社联动"作为我国社区治理的本土创新,其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结合促进了社区体育治理主体的理念、逻辑、机制的互联,同时也增进了城市社区体育治理资源、信息、人才的互动。城市社区体育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中,探索网络化治理嵌入下智慧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水平的提升、情感治理融入下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多元主体功能耦合,对克服现存困境、实现城市社区体育治理超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铭 《体育与科学》2024,(1):96-105
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以传统工业布局为主的黄河下游地区亟待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兼具绿色、生态、循环特性,可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构建“双循环”格局提供新动能。本研究以“理论逻辑-现实困境-纾解路径”为行文结构,结合田野调查,对黄河下游地区开展体育旅游的资源要素进行分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样本。结论认为:国家战略的叠加赋能,丰富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优势,高涨的内需消费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的时代诉求是理论逻辑;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差异明显,资源深度挖掘不足,责权利平衡难题是现实困境;应以健全政策体制为保障,以数字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跨界协同合作为支撑,多元推进黄河下游地区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与比较法查阅近1997—2006年体育核心期刊有关社区体育文献资料40余篇,阅读相关社区体育的书籍3本;对将通过对查询文献,专家访谈所获的资料、经验和事实,进行逻辑思辨,运用演绎和归纳方法,得出本文研究结果。结果与分析1.影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1)城市居住格局的变化;(2)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3)体育健康意识的增强;(4)城市人口逐渐出现老龄化。2.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的主导思路(1)街道、社区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依托点;(2)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的宗旨是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及“单位体制”的逐步瓦解,城市社区体育的管理也经历了从“他治”到“合作治理”的转变.治理理论视域中的“自治”是一种有效的、内生的协调机制,将之应用于城市社区体育管理,能够有效地回应转型期城市社区体育管理在管理主体、目标及手段等方面的内在诉求.城市社区体育自治是一种低管理成本的体制创新,能满足社区体育建设的内在要求,促使社区体育管理向有序化和民主化转变,应该说社区体育走向自治化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7.
运用内容分析法等,对我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相关政策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推进策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发展经历了探索期、申报期、建设期、评估期四个阶段。政策文本方面,基本政策工具呈现供给型政策工具成为试点核心、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较为均衡、需求型政策工具占比分化明显的特征;政府绩效评估方面,呈现试点工作目标导向基本形成、明确进程分工、成效多元创新的特征。试点城市发展总体特征: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产品供给提档升级;深化体育机制改革,监管机制尚需完善;扶持市场主体发展,目标定位趋向同化;建立试点评估制度,开展体育消费统计。推进策略:加大体育产业要素供给,强化体育消费机制保障,分类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开展示范城市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8.
数字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从“技术赋能”到“整体重塑”的数字化进程被视为一个重塑多元主体治理关系及其能力的演变历程,对于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厘清了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治理的基本内涵及现存困境,重新审视了其模式重构的核心维度,深入阐释了其组织变革的动因特征,重点讨论了其推进机制的实践要素。研究认为:理念重构、价值重构、方式重构等形成模式重构的核心维度;管理思维转换、运行范式转换、决策方式转换等构成组织变革的动因特征;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协调机制等为推进机制的实践要素。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乡村庭院体育空间的发展价值、现实样态及其优化路径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庭院体育空间是乡村家庭体育的主要场所,是村民活力的展现地,对促进乡村体育发展、发扬民间体育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现实样态:缺乏村民参与,空间创设缺场;缺乏科学指导,空间利用较低;缺乏体育消费,空间基础薄弱;缺乏媒体导向,空间热不高。优化路径:加强数字体育发展,带动村民参与体验;注重绿色科学发展,推进生态体育建设;优化体育消费空间,增强庭院体育功能;发挥媒体作用机制,美化休闲体育庭院。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大众体育需求基本特征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消费水平、需求结构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对浙江省大众体育发展趋势作出推断:大众体育需求多样化趋势;大众体育需求的休闲娱乐趋势;大众体育需求“绿色消费”趋势;大众体育需求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