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他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为《新青年》),是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6年底,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他实行“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方针,聘请许多新学之士到北大任教。1917年初,陈独秀受聘为文科学长。这时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也在北大文科  相似文献   

2.
胡适学成回国后应聘到北大任教,在北大实践他的教育理想,继续他的学术之路,同时以北大和《新青年》为阵地推行文学革命。北大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最成功的典范,为胡适推行新教育理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胡适和一批新文学、新教育前驱在北大培养青年学子,后者积极响应和支持文学革命。新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作为执掌北京大学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为北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30-1937年间他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校长治校、教授治学、职员治事、学生求学",从而使北大真正引入现代大学的轨道。积极筹措经费,延揽优秀人才,重视教学科研,改善办学条件,使北大度过了曲折发展而重新走向辉煌。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蒋梦麟的大学教育管理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平民学校、短期讲习班及劳动补习学校等多种社会服务形式.但揆诸史实不难发现,北大社会服务活动的兴起并不像西方大学那样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大学自身.社会服务的倡导者也基本没有将社会服务提升到大学基本职能的高度,而是主要依循新文化运动以来从思想文化救中国的内在理路行进;在推动社会服务活动兴起的思想资源上也存在多重取向.然而北大师生在以行动改造社会的看法上却是相通的,这也就成为近代社会服务在北大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平民学校、短期讲习班及劳动补习学校等多种社会服务形式.但揆诸史实不难发现,北大社会服务活动的兴起并不像西方大学那样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动力更多的来自大学自身.社会服务的倡导者也基本没有将社会服务提升到大学基本职能的高度,而是主要依循新文化运动以来从文化思想救中国的内在理路行进;在推动社会服务活动兴起的思想资源上也存在多重取向.然而北大师生在以行动改造社会的看法上却是相通的,这也成为近代社会服务在北大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与北大十年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十年中,大刀阔斧地整顿和变革,重塑出崭新的北大。他“三顾茅庐”聘请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积极引进胡适等新派学者,支持新文化运动,构筑反封建战斗堡垒,扫荡残余的封建势力;效仿西方民主管理原则,着力进行教授治校领导体制改革,设立评议会、教授会,使教授们成为北大的决策者;推行“兼容并包”方针,主张学术自由,指出大学的灵魂在于兼容并包,各派学说竞相发展,新派旧派激烈交锋;倡导“思想自由”,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想交相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与创建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先生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而奋斗,在教育思想上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尤其是他在北大改革中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不仅对当时学术的繁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还使北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所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对中国革命有着深远影响。今天,我国的教育正进行着深刻地改革,这一办学思想给我们带来许多宝贵的启示,值得很好地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蔡元培长北京大学两年半以后的事.蔡元培到北大后,奉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大力进行各项改革,提高了北大的学术水平.开创了新的学风,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是这一切都遭到了北洋政府和一切顽固守旧派的反对,视北大为异端与洪水猛兽.一时之间,北京大学成为新旧文化冲突的焦点,而作为北大校  相似文献   

9.
以《摩罗诗力说》为代表的鲁迅早年文章,既是他启蒙思想的发端,也成为日后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摩罗诗力说》呈现出鲁迅早期的宗教观,以"摩罗"精神抵抗统治者的权威,以"反抗之音"挑战"不撄人心",这些宗教内容同时构成了鲁迅早期启蒙思想的重要资源,也是其"立人"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还与启蒙形成了某种张力关系,敞露出鲁迅早期思想的紧张和矛盾。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在北大的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反对把大学作为官僚养成所,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实行选科制.反对文理相隔,主张文理沟通.反对校长独断独行,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这一系列大学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创新以及课程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既是政治领袖也是文人学者。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家,他不仅从事过翻译实践和翻译组织活动,也进行过翻译研究活动,形成了“翻译为政治和革命服务”的翻译思想,在翻译的态度、“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译文的可读性要求和译名的统一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王实味的自叙传性质的抒情小说富于强烈的感染力量,他的乡土小说描写军阀统治下农民的困苦生活,并且深入挖掘了愚昧的国民性。他始终坚持着五四启蒙主义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体仁阁大学士徐桐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家,而且以守旧著称。在维新变法中,他声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还曾斥责光绪帝的变法诏书为"多行不义必自毙";在义和团运动中,他极力称颂义和团,盲目排外,最终以身殉道。徐桐的守旧主要是受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胡适与儒学     
胡适出身于晚清旧式官僚家庭,受父母的熏陶,念过私塾,长期阅读儒家经典。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走上学术道路,在其学术生涯里,他对儒学有着严厉的批判,也有着深刻的反思和探索,从其学术研究中可以发现他也在为儒学探究一条可行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大胆地吸收西学改造思想,就历史观而言,一方面,以“不言《新学伪经考》”的新学术突破了早期所深受康有为影响的“三世说”史观,另一方面,他侧重用近代民族国家学说解释历史,建构了以民族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思想;完成这一转变的学理则是以“人群”的进化观念,改造康有为“政制”、“文教”进化“三世说”变革中国的历史观,并在建构中赋予了民族国寡为突出特征的史观,以此为出发点呼吁“史界之革命”。  相似文献   

16.
刘斗农积极参加新化运动,培养和锻炼了他的创新思想。此后,在学术研究中,他十分注意创新,注意开拓新领域,研究新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刘半农一直十分重视政治,关心社会,关心现实,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学习西方,但反对崇洋媚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五四”前后周作人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个人本位的人道主义。自然人性论和个人主义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周作人对现实人生是给予了较多的人道主义关怀的,其对妇女及儿童问题尤为关注。而真正体现他的人道主义社会———道德理想的是其对“新村”运动的提倡,随着“新村”理想的破灭,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也走向了无奈失落。总之,“五四”前后的周作人是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坚持者,他为“人”的觉醒和确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戴季陶以研究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著称,曾发表过许多宣传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言论。但是,他对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种既赞赏又排斥的矛盾态度。正是这种矛盾导致日后他与马克思主义的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是陈独秀思想的主旋律。他参加了辛亥革命,经受了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的严峻考验。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他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由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前进为共产主义者。他发动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爱国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许地山先生超然于“五四”时期内外不安、进退失据的现实喧嚣,将从寻常事物中领悟到的玄机禅理,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寓所,散文作品独具值得咀嚼玩味的理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