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应用文应用文是按应用范围划分的文体,一般都有特定的章法程式、特定的适用场合。它与议论、记叙类文字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其中有些,如表示祝颂赞扬、规劝警戒的颂赞、箴铭类,还多是韵文,如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中刘禹锡的《陋室铭》。此外,中学教材常选的应用文主要是书、序、对策和祭吊文字。书即书信。早期臣下向皇上写的信也称书,呈文即谓之上书;秦改书为奏,汉又称疏。向皇上呈书为上疏。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论积贮疏》,都是上呈的议论政事的公牍。汉制分这类文体为  相似文献   

2.
“积贮”析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的贾谊《论积贮疏》一文,编者在题注中点明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劝文帝重视农业,提倡积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及其他一些选本、注家也多持此说。更有甚者是把“积贮”译为“贮备粮食”。我认为这些都失之偏颇。《论积贮疏》选自《汉书·食货志》,《食货志》有这样一段说明:“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  相似文献   

3.
西汉初年.文坛上有两篇著名的论积粮对立国作用的文章。一是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是晁错的《论贵粟疏》。这两篇文章被鲁迅先生誉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本文在丐作技巧上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第四册《论积贮疏》一中有三个字的读音亟待注明。  相似文献   

5.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它与“论”无大异,故后来把说理辨析一类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它与现代杂文或杂感在某种程度上相似,变化有致,写法不拘一格。如《马说》、《师说》、《爱莲说》、《捕蛇者说》、《六国论》、《过秦论》等。2.表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体叫做“疏”,另有一种文体用于回答皇帝对政事的询问,叫“对”。如《出师表》、《陈情表》、《论积贮疏》、《隆中对》等。3.记古代的一种记叙文体,叙事、写景、状物成份较多…  相似文献   

6.
《论积贮疏》一文中有“政治未毕通也”一句,课本注释为:“意思是,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教学参考书》译为:“政治没有完全安定下来。”这两种说法都把“政治”当作和现代汉语中的“政治”差不多的一个词语,以致不能准确地把握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7.
贾谊是后人所盛赞的汉梁文化的先驱。他向文帝上《请封建子弟疏》,为后来梁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扭转了梁国发展的历史;他在梁国写作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疏牍文促进了梁国政论散文的繁荣;他将南方写辞作赋的风气带到了梁国,创作了具有从骚体赋到汉大赋演进特征的《旱云赋》,开启了梁国汉赋的勃兴。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之友》2014,(8):F0002-F0002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由于当过长沙王太傅,故世称贾太傅、贾长沙。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新书》十卷,散文和辞赋两类成就突出。政论文《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文说理透辟。  相似文献   

9.
《论积贮疏》是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名篇,写于公元前178年作者二十三岁时。文章针对西汉初年社会生产力尚未恢复,百姓弃农而从事工商者日多的现实,向文帝条陈重农抑商、积贮粮食的建议。全文紧扣“积贮”中心,论述精当,陈辞恳切,论证严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帝读后下诏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说  相似文献   

10.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误漏颇多.对"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数句的<疏证>补正如下:1.<疏证>谓<诗品>"尚规矩"之评本于<晋书·陆机传>"士衡'服膺儒术,非礼勿动'".按当本于<抱朴子>佚文及<陆机别传>等.又<疏证>谓"尚规矩"是褒义,不妥.2.<疏证>校释"不贵绮错",前后矛盾.3.<疏证>未笺"直致"语源.4.还分别补述了陆机诗"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的种种表现等.其中,特别指出"尚规矩,不贵绮错"的实质,是只知"通"而不知"变".  相似文献   

11.
还原作者匠心(部分或全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用还原律教学,主要还原作品(教材)最初产生的“三个原始问题”,“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这样教、学,符合语文学科的特殊规律,做到内容和形式统一;尽可选取最适当的教法,多作有效劳动;能真正把课文教成“例文”,举一反三,揭示规律;使学生收到“实惠”,学有所得,日有所进,缩短学习语文周期,有效提高读、写能力。现以《论积贮疏》为例,介绍此一规律. 《论积贮疏》是一篇古代政论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从标题、结构等方面还原作者部分  相似文献   

12.
文言中的能愿动词有的可以互训,兹列举如次。 (一) “能”训为“敢”。①贾谊《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按:疑通拟,“能疑者”即“能拟者”,敢于僭位的人。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有贾谊《论积贮疏》,文中有这样几句:“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上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该教材把“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注释为:“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淫,过分。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曹魏鉴于汉末浮华弊病,政权运行推行"尚实"之风,如《求贤令》一类政令及以"浮艳"处死孔融等;又有专门的"文质之辨",正方、反方都"尚实","尚实"上升到"道"的层次。在如此政风的笼罩下,曹丕提出作家评论"尚实"的途径,在于同文体之间的比较,于是有"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体论的提出;又有桓范《世要论》中三篇文体论提倡"尚实",《赞象》篇称"实有勋绩"方可配得上画像有赞,《铭诔》篇批评"势重者称美,财富者文丽"之类铭诔,《序作》篇批评"浮辞谈说"、"泛溢之言"之类的著作书论。朝代政风对文体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此即刘勰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体学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论积贮疏》中的一个句子。课本编者将“饥穰”注解为: “饥,荒年。穰,丰年。”人教社语文《教学参考书》将该句翻译为:“世界有荒年有丰年,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禹和汤都遭遇过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学参考书》把“世”解释为“世界”有以今律古之嫌,语文课本把“饥穰”解释为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文心雕龙》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马白首次在内蒙古大学汉语系开设"《文心雕龙》专题",标志《文心雕龙》研究在内蒙古起步。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文心雕龙》研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陶格图慕在蒙文系用蒙语讲授"《文心雕龙》专题",并撰写《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研究》。王志彬(林杉)在汉文系授诸生"《文心雕龙》创作论",开辟从写作实践角度探索《文心雕龙》理论价值的新路。一九九七年至二○○二年,王志彬推出《文心雕龙》研究系列著作——《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文心雕龙文体论今疏》和《文心雕龙批评论新诠》。"三论"的面世,奠定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自治区《文心雕龙》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标志内蒙古的《文心雕龙》研究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辞源》对"殛"字训释: "纪力切,入,职韵,见. 杀.《书·尧典》:殛鲧于羽山."(商务印书版2011年4月修订) 如是说,"殛鲧于羽山"是舜在羽山把鲧给杀死了.对此,笔者颇有质疑.我们先来看看《尚书·尧典》中的有关记载: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西汉学者孔安国《尚书孔氏传》有训:"殛、窜、放、流,皆诛也."其"诛",广义上讲就是治罪,它固然有"杀死"义;但"诛"字从言,《说文》:"讨也",即声讨、责罚.《尔雅·释言》:"殛,诛也."(宋)邢昺疏谓诛责也.(《康熙字典·辰集·歹部》上)"诛责"意义上应该不是"杀死".郝懿行《尔雅义疏》:"殛,诛不必杀矣."那么,鲧究竟是被诛杀了还是被责罚治罪呢?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和谏议大臣,贾谊在文帝时期先后写了《过秦论》《论定制度兴礼乐疏》《论积贮疏》《治安策》等政论文,为王朝的初期建设献言献策.为了使自己的诸项提议易被采纳,贾谊还在文中勾画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对贾谊社会、政治和经济构想的整体性把握,为我们更加深入地解读贾谊对西汉初期社会、政治所做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大安 《当代电大》2001,(10):80-82
第二编 汉代文学1 填空题 1)汉代出现了堪称一代文学标志的新文体_。 2)赋是_和散文的结合体。汉代的赋可以分为_、大赋和小赋3类。 3)贾谊,_前期著名的政论家和辞赋家。政论文有《_》、《陈政事疏》、《论积贮疏》;骚体赋有《_》、《吊屈原赋》等。 4)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_、班固、_等。 5)汉大赋的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_》、《上林赋》,杨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_》和张衡的《_》。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也是我国史传散文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0.
「世之有饥穰」的「世」应作何解赵广成贾谊《论积贮疏》中,“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一句中的“世”,课本没注释,而从教学参考中的翻译“世界有荒年有丰年,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禹和汤都遭遇过这种情况”来看,“世”作“世界”讲。对吗?查《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