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与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成为热点反映了哲学自身的存在状况 :哲学远离了生活。这一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 :哲学与哲学家的关系 ,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对于这两方面关系的回答决定着如何看待哲学和如何研究哲学 ,决定着哲学可能达到的水平 ,决定着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娄雨 《中国教师》2011,(22):29-33
现象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是我们日常生活于其中的前科学的直观经验世界。生活世界现象学提出重新思考科学的意义基础,以及重新反省科学的客观性与可靠性的来源及其限度的问题。生活世界是各门科学的源头,在这里也生长着教育意义的根。生活世界和教育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出离和回归。在教育界被长期讨论的"教育是否应该回归生活世界"这个问题,并没有抵及教育与生活世界关系的核心。关照生活世界的教育研究首先需要教育研究者跳出"回归生活世界"这个简单命题,对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有充分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从直观出发考察和建立教育的意义世界。关照生活世界的教育实践需要在知识方面加强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史与思想史的学习,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在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健全的科学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生活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得以实践。可以说,生活处处都可以成为教育的素材,都可以为教育所用。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如何利用好这个课堂,是每一个老师都要不断探索的。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对当今教育仍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篇论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如何在生活中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4.
真善美的关系是文学史上讨论众多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整个学科,尤其是在美学、哲学界都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话题。论文试图用辩证法从生活中的真善美和文学艺术中的真善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阐述分析,力图说明真善美关系在不同层面、不同条件下,它们的关系是不能统一的,打破人们普遍认为的真善美统一论。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真善美,以期促进这个问题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生活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共同的实践旨趣、不同的实践意向、可以展开的对话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的生活哲学与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的关系。认为经济生活的自由与化生活的自由是两种哲学派别的首要理念,这两种自由观存在着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6.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命(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一是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中国古典哲学可被分为“人事论”和“人心论”两大部分:先秦两汉哲学以“人事论”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探讨天道(命)与人事的关系问题;宋元明清哲学以“人心论”为主,着重从主观方面探讨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魏晋隋唐哲学则显示出“人事论”与“人心论”并重的特点。以人事论和人心论为基本内容的天人关系论,本质上是探讨人的物质活动(“事”)和精神活动(“心”)及其相互关系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以追求理想的自制生活为基本精神,它与以追求理想的外制生活为基本精神的西方哲学应可相互融合,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生活观,即理想的生活之道是自制与外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看当前幼儿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反映出其对于生活和教育关系问题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生活即教育”内涵的探讨,阐明了其与“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以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坚持活动原则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教育使人的两只脚稳稳站在地上,哲学使人的灵魂飞到天上,人才不会沉沦。教育与哲学同源,最终都导向生活,苏格拉底说"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1],也就是说,哲学是为了善好的生活。人人都会生活,不需要别人教育也能生活,但生活的境界却是要教育才能达到气质,个人可以独自在云端上享受哲学沉思,教育却是人群的生活方式。教育的本原是场景,但没有哲学,场景移动不了人与生活,人与生活都会失去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教育与生活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关于这种内在关系之理解及把握的程度,会影响到教育者处理二者关系时的具体选择。追求幸福是人生活的根本动力,赵汀阳以此所提出的无立场方法论,为理解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源。所谓无立场,即以是否有利于开拓可能生活作为根本依据,来对任何既有的规范或制度进行深入的追问,而不是将其任何一种作为现成的前提。这种思想对于分析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复杂关联极为重要,讨论并厘清"无立场"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真正内涵,有助于从生活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各类复杂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元宵 《生活教育》2014,(5):17-19
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产生于各自不同的认识前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他对"生活"和"教育"的独特理解的前提上建立起来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在他对人的认识,即真正的人是对神圣之物有信仰的,真正的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以及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认识前提上形成的。二人教育思想的特征分别集中表现为"活"与"人道主义"。这种特征与他们的认识前提紧密相连,并体现之。  相似文献   

11.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此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以及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三个方面。关注学术界对这一命题发出的不同声音,探究理论研究中分歧产生的根源,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人们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可以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网络游戏在教育中的新情况要求深化对网络游戏的认识,更好地发挥教育价值。从技术哲学角度看,网络游戏并不只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机软件,还是人生活关系的"物化"或"具体化"。论文分别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人与计算机、人与人三个层面阐述网络游戏的关系特征,探讨其教育价值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春梅 《考试周刊》2014,(7):167-168,86
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产生于各自不同的认识前提,这是二人教育思想生因的第一层原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他对"生活"和"教育"的独特理解的前提上建立起来的。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在他对人的认识,即真正的人是对神圣之物有信仰的,真正的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以及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认识的前提下形成的。二人教育思想的特征分别集中表现为"活"与"人道主义"。这种特征与他们的认识前提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生活教育"充分反映了先生对生活和教育关系问题的深刻认识,对当前幼儿教育大力提倡的"课程回归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幼儿教育实践,阐述了对"生活教育"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生活"关系理论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生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卢梭的"自然生活教育"、斯宾塞的"科学生活教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从不同的方面论速了教育争生活的关系.当代"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正是教育者在继承这些伟大教育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教育发展对教育和生活关系再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生活哲学的提出源于哲学家对以往的哲学的不满,对现实生活的批判立场,和对某些哲学家的功利行为的反思.生活哲学的内涵有两个内容:一是哲学向作为总体的生活回归,而不是某种生活回归;二是哲学要对生活持批判态度,并促使其自我超越.但是生活并非一眼望去便知,西方现代哲学的存在主义虽坚持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但却不懂得真正的生活.只有坚持马克思所提出的,从物质生产生活出发来理解生活和改造生活,才是科学认识生活的路径.因此,需要按照这一路径来系统认识我们当今的生活,发展马克思哲学和生活哲学.同时,要解答对生活哲学的种种质疑,才能使生活哲学这场哲学运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所蕴含的"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理念,并不是回归日常生活或者个体生活,更不是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直接对立.从哲学视角正确理解"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关系,有助于引导我们走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误区,把握回归的限度,构建积极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俗学者高丙中首次把“生活世界”引入民俗学,并把它界定为民俗学的研究领域,然而,由于民俗学界对这个概念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其关注仅仅停留于哲学上的探究,缺乏操作层面上的可行性研究。民俗学中的“生活世界”包括两个层次,即“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的研究是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的,或者说这样研究最终要落实到“生活世界”的两个具体层面上,因此,对这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可以初步廓清“生活世界”之于民俗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吴登平 《茂名学院学报》2009,19(5):35-37,40
由于人们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二元化认识,导致了教育者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二元化认识。由于这样的错误认识。在传统教育中人们往往把教育与生活分离开来。在通过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基础之上,说明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以期在教育改革中引起人们对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的关注,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是哲学家胡塞尔晚期思想的菁华。他提出"生活世界"理念,是出于他对当时科学理念与文化处境的深刻反省与批判。因此,不论是科学、文化、哲学抑或人类个体而言,都因为这个生活世界成为其可能条件。欲探究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形成的动因以及"生活世界"与"人类生活"之关系的原初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