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经常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巨大的思想负担。金代统治者对待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有着独特的演化,表现在实施一系列重大的举措来淡化"华夷之辨"思想,对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家管理的核心概念是:一、道;二、自然;三、无为。道家管理的四大发展方向是:一、道体观:管理价值之发展;二、人性观:管理人生之发展;三、修身观:管理人格之发展;四、认识观:管理方法之发展。"体用一元"是道家管理哲学的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3.
郑丽 《文教资料》2010,(24):127-128
伯顿·R·克拉克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变革",而"多元化"思想是其变革观的核心。文章根据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系统变革观,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之现状,论述"多元化"变革观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观",这一中国美学史上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闪现出不同的美学光彩。从艺术哲学维度看,它强调对审美主体的观照,要求人们清除内心的各种杂念和成见,凭借"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实现"观"在艺术创作上的美学解读。从文艺美学维度看,"观"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之"观",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融入感性认识,将审美情趣寄寓于审美客体之中,从而获得一种更高级的精神愉悦。从宗教美学维度看,佛教典籍中的"观",注重用理性的佛教智慧观照世界,在心与物交合的瞬间,体味精神上的快乐。  相似文献   

5.
哈耶克基于经验主义哲学的立场,在"唯理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种对立的理性观中坚持"理性不及",否定法律是人理性的产物。在批判"自然的"和"人为的"二分观的基础上,提出"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三分观,确立了进化论法学方法论,法律不是"建构的",而是"发现的"。自生的私法优于人为的公法,在私法之治里,法律和自由是统一的;在公法之治里,法律和自由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7.
叶琛 《培训与研究》2010,(10):42-44
"道"乃人之本性,天道与自然人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庄子人性观的底蕴是维持人的自然本性,批判与自然本性对立的"人为之累",使人回归一种本真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率性而为"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境界是对老子"无为无不为"理想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关于诗的本质和作用目的,中国古代向来有"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说法,通常认为"言志"是对政治理想的表达,而"缘情"则是自然情感的抒发。但在很多时候,"志"与"情"又似乎没有明确的界限。"温柔敦厚"作为儒家文学观的核心思想,无论在思想还是方法上都对文学创作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那么它对"言志"与"缘情"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发愤著书"与"诗缘情而绮靡"是遵照"温柔敦厚"之旨还是对其的突破呢?本文从"言志"、"缘情"的含义入手,对它们与"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学业评价观是对学业评价的根本认识或看法。本文从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应试化学业评价观"进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发展性学业评价观"。  相似文献   

10.
"朋友"是中西方共有的"泛人类"经验与文化,但在中西方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其概念与内涵的理解却具有很大差别。中西方"朋友"观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系亲疏;二是时间长短;三是相处之道。差异产生的文化根源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与社会组织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朋友"观和交往习惯。其次,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形成不同"朋友"观的外部原因。再次,中西方不同的历史经历与民族性格是形成不同"朋友"行为的基本原因。最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决定他们对"朋友"观念的不同理解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春秋繁露》一书中出现"观"字多达67次,"观"字在《春秋繁露》中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它在《春秋繁露》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观"的主要意思、主体、内容与目的以及方式等方面的逐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学术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肖俏波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28-29,34
《春秋繁露》一书中出现"观"字多达67次,"观"字在《春秋繁露》中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它在《春秋繁露》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观"的主要意思、主体、内容与目的以及方式等方面的逐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学术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张青锋 《生活教育》2012,(12):64-66
观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必备能力之一,许多数学知识的获得都来源于观察。"要给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重新认识的数学课堂观察能力,及其目的性,深刻性,条理性,在如何指导学生观察提出了观之有序,观之有重,观之有法,观之有依,观之有恒五大方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历学会通》为依据,探讨了薛凤祚的数学观。指出:明末清初,传教士传入的西学,使中国民间科学家薛凤祚认识到数学这一学科在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形成了自己对数学的独特认识。薛凤祚"无一事不本于数"、"明于求理"和"象数之学"的数学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薛凤祚的数学观对于清代数学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当代数学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字面翻译"之含义分析,说明海氏主直译。海氏阐释学实质之透视,表明译学对海氏存在误读。海氏不可译观之阐述,说明对海氏深入研究之必要。海氏翻译之思考,则丰富"重译"之内涵。  相似文献   

16.
倪平 《化学教与学》2014,(12):12-15
元素观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观念之一,元素观是通过教材中的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的教学逐步帮助学生构建起来的。文章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为例,从温故而知新,引出元素的概念;讨论见真知,得出元素守恒观;联系微观、实际,突出元素物质观;结合元素周期表,探索元素规律观等四个方面谈元素观的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17.
穆树红 《考试周刊》2009,(17):39-40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到了"自然英旨"的观点,"自然英旨"观主张在诗歌创作中追求自然美、真美,诗之声韵应符合自然,应当以"直寻"为创作方法,诗歌创作也是作家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自然英旨"观反对"用典"和讲究"声病"之风。与此同时诗歌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还注重文采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以索绪尔为代表,认为语言学是符号学的组成部分的“符号学之语言学”观和以巴特为代表,认为符号学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的“语言学之符号学”观之间的矛盾,通过对这两种观点各自的学术背景和不同的意义指归等学理透视,解释矛盾的成因,挖掘"语言"的两种不同的含义,以期能厘清学界这一难题,正确对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顾竹平 《文教资料》2011,(22):146-147
"思想品德知识"与"数理化知识"的区别相当于中国古代"知识观"中的"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区别。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适当解释和强调诸如"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区分;"德性之知"是"见闻之知"的根源;以"德性"主"见闻"等基本命题,有利于学生自觉重视和认真对待思想品德教学,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不仅"有用"而且"有大用",不仅"实在"而且"最实在"。  相似文献   

20.
刘晓含 《现代教育》2012,(2):186-186
一、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说明了语文和生活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