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新闻传播史教学面临“无趣”与“无用”的现实困境.本文以《中国新闻传播史》为例,认为以问题为中心,应是一种可能的破解路径.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问题意识和提升思辨能力;课堂教学的重心是深入探讨具有拓展空间的问题;课外训练的焦点是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具体问题进行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2.
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益普及,微信功能的日趋完善,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尤其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大学生了解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学习专业知识的第二课堂、锻炼新闻业务能力的实训平台。将微信平台引入“深度报道”课程,建构基于微信平台的“深度报道”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活跃性,促进学生课后实训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开展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的开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始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陆续出台,以及午间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的改革、改版,更使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体裁。时下,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是新闻业务研究热门的话题之一。深度报道应“深”在哪?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发掘“事实”的深度。二、“问题意识”是引向深度的思维方式。三、建立事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4.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强化深度报道成为传统纸媒实现突围的一条重要途径。深度报道的创新,除了立意新、题材新之外,在版面呈现时也要多考虑创新方式方法,力求表现形式有新意。标题的制作、可视化元素的运用以及媒体融合方式的创新都会给传播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唐山劳动日报》“深度”版面在版面语言和策划包装上适应新形势下媒体阅读需要的实践展开思考,为更好开展纸媒深度报道提供启示借鉴。  相似文献   

5.
1987年,《中国青年报》先后推出气势恢弘的“三色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受到异乎寻常的关注和好评。从此,随着报纸深度报道的兴起,深度报道的报道手法逐渐成为新闻学和媒体工作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中,故事因素在报纸深度报道中的运用问题又是富有争议性的问题。笔认为,正确看待故事因素,巧妙地糅合对深度报道写作是大有裨益的,因而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闻深度报道,海内外学者,对它作了多方界定。西方学者的阐释,除了“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之外,还有“深度报道是一种对表面报道的扩展”、“深度报道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报道”(转引自台湾钱震《新闻论》)。仔细研究一下我国近十多年的各种深度报道,它已超过了西方界定的内涵,我国《新闻学辞典》诠释为“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在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由此可知,它不仅是“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还将新闻五要素拓展…  相似文献   

7.
深度报道对提升媒体的影响力极为重要。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见解的报纸只能算是“传声筒”、“黑板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均以深度报道见长。  相似文献   

8.
答车英     
车英先生: 读了先生发表在《新闻知识》1989年第6期上《关于“深度报道”的问答录》一文,到知先生对深度报道(或者先生说的应译为“深入报道”)颇感兴趣,十分高兴!随着新闻媒介及其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实践行为方式在不断变革,尤其是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更引人瞩目。关心和研究这些变革是实践工作者也是科研工作者、教学工作者的本份,不然,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也难以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新闻知识特别是具有现代新闻意识的优秀人才!对这一点,从关心深度报道并对此有所研究来看,先生是深知自己的使命的。值得学习! 先生对深度报道的见解,立论基本是可取的。只是有一点,即“深度报道的源与流”的问题,由于我  相似文献   

9.
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9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封面故事》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在新闻周刊悄然占据纸质媒介市场一定份额的今天,研究深度报道在这种媒介形态中的得与失,对于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实例,主要分析封面文章的构成要素和深度报道在新的媒介形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封面故事》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在新闻周刊悄然占据纸质媒介市场一定份额的今天,研究深度报道在这种媒介形态中的得与失,对于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实例,主要分析封面文章的构成要素和深度报道在新的媒介形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牡丹江晨报》推出了视觉·深度专版,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通过新闻策划以摄影手段开展深度报道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此,笔者将《牡丹江晨报》开展新闻摄影报道策划的感受作以浅议。一、策划在新闻摄影报道中的作用新闻摄影报道策划是新闻策划概念的延伸和内容的丰富,它使新闻策划范围更加广泛。对新闻摄影报道策划,笔  相似文献   

13.
继央视开办《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多档深度报道栏目开办以来,各地电视台的深度报道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社会热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剖析和评述,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缺陷,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做有深度、高的节目,央视和省级电视台优势明显,很多地方电视台同行都感慨,基层电视台深度报道很难做深。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谈地方电视台深度报道栏目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深度报道被视为传统媒体“最后的倔强”,从新闻媒体长远发展来看,深度报道涵盖的广度、深度、厚度都是即时性报道难以比拟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信息技术的加持以及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正促使速读、微读、扫读时代加速到来。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深度报道如何在依托传统媒体走好“稳重”路线的同时,“二次创作”出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产品,并与传统的深度报道方式形成合力,提高新闻报道的知晓率、传播率、阅读率?本文结合河北日报大型系列报道《大河之北》依托“大河之北”二级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大河之北官方”进行融媒体产品创作的实践,浅谈“重型新闻产品”的“二次创作”思考。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深度报道开始在我国传媒实践领域勃兴。同时,为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将“故事化”作为深度报道的路径诉求也一再被强调。将传统文学范畴的“故事”用之于新闻范畴的深度报道是否合适?该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结合长期从事深度报道的实践,作者认为深度报道不但要讲“故事”,更要学会如何讲好“故事”。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美国出现时,指的是解释性报道。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用事实来解释新闻的意义,反映主观力量。后来,深度报道演化为一种新闻理念和独特的报道要求。从体划分来说,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常规武器”。尤其对于主流报纸来说,深度报道的分量和比重越来越占优势。仅以解释性报道为例,在美国,“一些名的大报,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解释性报道占了70%以上的版面”,“而西方其他国家,英国、法国、日本,一般都占据50%左右的版面。”(1)再如调查性报道,以“揭丑”称,在美国影响甚大,尼克松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小布什政府的情报门事件,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杰作。  相似文献   

17.
继晚报、都市报浪潮之后,财经报刊风起云涌,一改软性的大众化、通俗化之风,以深度报道见长,我国的经济深度报道在经过近20年的探索演变后,逐渐走上成熟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和发展1987年被称为是深度报道的崛起年。正如学者杜峻飞所言,“自报纸出现以来,经济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一年,出现《关广梅现象》(《经济日报》)、《鲁布格冲击》(《人民日报》)、《西部贫困探源》(《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大趋势》(《人民日报》)等一批有影响的经济深度报道作品,因而这一年也是经济深度报道的崛起年。(一)经济深…  相似文献   

18.
白红义 《新闻传播》2010,(6):47-47,49
近年来,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为代表的一批主流都市报加入深度报道队伍的行列.开创了都市报深度报道的新局面。在借鉴和学习周报周刊深度报道经验的同时.都市报的深度报道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与周报周刊相比.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有待通过政策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提升其报道水准。  相似文献   

19.
郑庆东 《新闻战线》2023,(14):17-21
经济日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三贴近”为方法路径,形成了地方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热点话题调研相结合的“四驾马车”报道格局,一批反映客观实际、统筹“学”“用”“效”的深度报道,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现实解释力、实践引领力、理论说服力,为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本领构筑了坚实基石。  相似文献   

20.
叶艳芳 《新闻世界》2010,(10):31-33
如何提高深度报道的采写质量?对一些非事件性的题材而言,民族志方法是值得借鉴的。本文以《冰点》特稿为例,阐释了在深度报道采写中实践民族志方法的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