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媒介情境的融合让公诸于众的"前台"区域不断扩大,隐居幕后的"后台"区域不断缩小,这一社会现象的愈演愈烈使得人们的社会行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黄海波嫖娼事件所引起的风波正集中反映了这一点。由此,本文采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环境来分析媒介情境融合对社会行为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与移动智能设备的完美联姻,消解了传统的家庭关系.新媒介介入家庭内部后超越了传统媒介营造的家庭氛围与社会环境,新的家庭信息场景和新的媒介情境重新塑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本文探讨社交媒体传播模式与形态下对家庭关系带来的影响,分析了新情境下家庭内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的变化特点,父母的家庭绝对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3.
吴晓 《视听》2024,(4):129-132
互联网的时空分离机制为家庭交往中的关系运作提供了更多权宜空间。以微信家庭群为例,结合媒介情境论与关系理论来探究互联网情境下家庭中的交往样态,可得到以下结论:从权威层面,家庭群成员通过“数字借权”和“权宜之策”来重新分配权威;从群体身份层面,家庭群成员以“松散边界”和“时空补偿”来商妥形成群体共识;从社会化层面,互联网使得人们的社会化转变从本体义走向象征义、交往义。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的家庭社会交往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交往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许多不稳定因素。本文从互联网对家庭社会带来的冲击中探索家庭社会交往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探究互联网情境下用户人格特质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为规制互联网行业发展及引导互联网用户信息采纳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信息采纳模型、人格特质理论,探究用户人格特质变量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调节效应。采用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使用ologit回归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信息采纳模型在互联网情境下更为重要,互联网信息质量与来源可信度决定互联网用户信息有用性的感知水平,进而影响信息采纳行为;用户人格特质变量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存在显著的间接影响力,且这种影响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4,(13):36-41
本研究采用日记法记录了741名受访者连续35天的行为、空间移动和情绪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互联网使用情绪的情境性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是否为闲暇时间是影响互联网使用情绪的关键情境因素。早上上班时段、下午上班时段、他人的住所、工作(学习)场所,这四类情境对互联网使用情绪具有消极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指出受众研究应当对情境因素给予充分重视,结合情境因素分析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与心理。  相似文献   

7.
舆论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具有传统媒体时代不具备的新特征.在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还改变着整个社会媒体生态和舆论格局.互联网时代的舆论格局和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显得更为复杂,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它能够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IPTV等新兴媒体的共舞与博弈正描绘着信息时代的崭新图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这种纠葛与抗争、依赖与掣肘的复杂关系,带来的绝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抵消效应,其真正深刻的影响在于重塑了社会结构,彻底颠覆了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国际交往、文化交流都将产生革命性的改变.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人们对媒介素养构成的认识必然也要发生相应转变和调整.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互联网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交行为和社交方式.本文基于草根慈善NGO这一主题,研究者力求完整展示一个产生于互联网时代的草根慈善组织的社会形态,力争通过阐述该草根慈善NGO的内部形态、成员之间不同于传统媒介环境下的群内关系,以及志愿者们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所开展的志愿活动,完整详细地展示互联网对草根慈善组织的重塑.  相似文献   

10.
王平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3):13-18
[目的/意义] 旨在发现并解释造成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此作为消弭未成年人互联网差异的理论依据。[方法/过程] 在189份田野访谈资料基础上,借助扎根理论方法得出其影响因素。[结果/结论] 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社会网络关系、个体社会网络关系资源、利用行为先例、利用行为共享、个体资本、技术资本和利用行为共同体(空间)。未来研究重点是这些影响因素对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知乎话题"父母的哪些行为会导致子女抑郁或自杀?"和"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下的网民回答文本进行研究,抽取200份高赞回答为样本,进行编码设计,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家庭传播视域探究哪些因素容易诱发青少年抑郁.统计结果显示:家庭传播内容负向否定、家庭传播方式简单粗暴、家庭传播关系冲突失衡、家庭传播情境压抑恶劣四大...  相似文献   

12.
情境是自我的主我与客我互动的场所,人们在情境中易于顺从其社交规范,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自我呈现与情境定义.情境融合导致行为的混乱.互联网技术将情境融合带入社交媒体中,出现了“语境消解”现象.如微信朋友圈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和平台设计塑造了圈式社交语境,为用户提供了新的人际语境线索.但由于机器的机械性与人生物性的社交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交媒体大众传播的本质与用户人际传播需求之间的矛盾,用户依然面临自我意识混乱、语境内情境定义困难、语境界线模糊及隐私问题,所以“语境消解”没有消除,仅是得到了缓解.这体现了媒介的人性化回归趋势.“语境消解”是移动在线社交的常态.我们应该提高媒介素养,建立新型的隐私观和社交规范.“语境消解”问题解决的出路在于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移动终端带来的去中介化人际传播是这一问题解决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传播渠道与传播手段,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它可以重新聚合社会资源。互联网为现代社会带来的最大改变,是造就了一种新的赋权方式,谁能够激活、使用关系资源,谁就将具有更强的影响力、掌控力、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炜 《新闻世界》2013,(2):67-68
本文从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著名论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出发,剖析了互联网对于社会个体及社会个体间关系的改变,指出互联网延伸的是一个日渐完整的社会个体,并为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开拓了新的关系空间。  相似文献   

15.
张厚远 《青年记者》2017,(26):71-7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悄悄地改变着许多学科研究的范式比如在传播领域,人们的认知方式和信息的传播方式都在不断创新.在国际传播学界,“认知传播”的相关研究已是一个前沿性课题,中国社会环境和思想环境也为“认知传播”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理论和传播理论,认知理论本是一种学习理论,主要研究经验怎样引起了人们行为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方式和路径,重点关注研究对象对当前情境的理解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解析了“数码不平等”的概念,分析了自全国的互联网使用者行为中的如下维度:互联网的使用量,上网地点的自由程度,使用互联网的效能(efficacy),以及不同类型的使用活动,以探讨这个概念的经验呈现.更具体地说,本文考察在这些方面的各人之间的差异,以及其中所蕴含着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分布不均衡所构成的社会不平等.这些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经济条件、居住地等各方面.本文显示,互联网使用行为的这些方面的特征,记录了每个互联网使用者在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力资源分布体系中的位置.使用互联网的有效程度,取决于拥有并运用这些资源;而使用互联网的有效程度,最终落实在通过自己的使用行为将互联网变成提高或丰富自己的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医患关系是医学实践活动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重要的社会关系,医患关系和谐与否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前,传媒信息的广泛和迅速传播对医患关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搭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必定导致人类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自我认同以及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发生变化.探讨在传媒场域中医患关系的发生、发展、影响机制和建构对策,将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战略"已经全面提出,"互联网+"时代教育不仅是网络及教育接入互联网进行简单的沟通行为,而且是转型、开放、整合的"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新思路,这种新的"互联网+"教育模式让教育熠熠生辉.从教育技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对于教育界来说是创新教育新思路和新模式的一个全新的可应用领域和平台.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全面覆盖,传统的教育理念势必面临转型和创新发展.这种改变不仅仅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走向,更为社会价值的创造和经济效益的突破做出突出贡献.因此,在这种社会发展大方向的推动之下,互联网企业与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是有着光明前景的.  相似文献   

19.
00后是"网络的原住民",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生,在互联网的陪伴下而长,深受互联网影响。00后在以手机为互联网的主要接入终端的使用中,产生了一系列社会和家庭问题,对此进行探究对于管理和规范00后行为习惯、互联网产品设计和引导形成和谐相处的家庭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庹祖海 《网络传播》2009,(10):20-22
互联网是人类社会划时代的发明和革命,它不仪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表达方式相交际方式,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