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绝非偶然,而是来自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通过梳理"国风"概念的演变过程,回顾与"国风"相关的已有研究.文章认为,随着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提高,媒介对国风文化传播的加强,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风"文化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2.
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各种"粉丝"现象可以说成为了一幅值得人们观看的文化风景,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已经扎根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了.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唾骂和追捧都是不正确的;审视它,观察它,掌握它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它成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力量.本文从"粉丝"症侯和"粉丝"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提出了"粉丝"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有现象,我们应该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看待它.  相似文献   

3.
周光明  王琦 《编辑之友》2021,(1):102-109
延安时期的中共新闻教育是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史的重要构成部分,形成了新闻教育的"延安模式".延安新闻教育在技术训练和学理研究两方面各有所成,其教育实践主要包含大学新闻教育和新闻机构的新闻教育两种新闻教育类型,后者又可细分为专职人才的新闻教育和通讯员的新闻教育.延安新闻教育从属于中共的干部教育与宣传教育,受到"新教育"理念的强烈指导,带有明显的实践主义特征.它既是一种地方经验、地方知识的提炼,又具有一定的普遍启示意义.这一模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再现"媒介真实"--"真实再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确实具有"再现现实"的性质,但它绝不是现实的原貌,而是现实与非现实辩证的统一.电视纪录片中的现实,主要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器官去"观察"的现实,实际生活中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生活的体验则是一般意义上的"体验的现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某种程度上是编导的主观反映,具有主观规定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根据一定主观意识截取的部分,仍然要受到包含这部分外界全体法则的控制.这就是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中"真实再现"得以生存的原因."真实再现"并非是对于"真实"的"再现",而是对于已经消失在镜头前的"真实"提供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将2003年11月以来互联网上广泛讨论的"木子美现象"作为典型的主动型隐私公开化个案,围绕以下问题加以分析和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要把自己的隐私公开,动机是什么?隐私是怎样被公开的?公开后的隐私作为一种媒介传播的信息,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看到或知道别人隐私的受众个体是怎么想的?隐私公开化的启示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周伟 《出版广角》2018,(6):15-18
"一带一路"倡议对主题出版"走出去"既是重大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主题出版走入"一带一路"需要包括政府、行业和出版单位联动响应,积极作为.作为唱响中国主旋律、传播中国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出版活动,主题出版成果的输出成为出版单位紧跟时代要求、担负职责使命、发挥出版功能以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参考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结构主义符号学认为,流行文化的文本由若干符码组合而成.国产"小妞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本,其受众的观影愉悦体验来自文本中的愉悦符码.然而,文本愉悦符码的编织运作脱离不了整体的社会文化关系,国产"小妞电影"受到商业资本文化、女性主义的自我意识以及传统的男权社会规范这三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对愉悦符码的编织运作及观众的观影愉悦体验产生了支配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假人挑战"不是在新媒体驱动下,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病毒式传播的个例,也不是简单归类于一种娱乐至上的狂欢似大众参与,它的传播,是新的媒介形式下与社会行为、信息载体、商业利益、受众群体、舆论领袖等互相密切联系的最终结果,就像推翻的多米诺骨牌,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又不仅仅止于这种反应.  相似文献   

9.
黄华 《新闻大学》2021,(4):102-118
近年来,传播学界对空间的认知和研究逐渐丰富起来.空间不再是死寂、固定、静止的,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存在.空间也非客观和无辜的,其中有着政治、经济利益的谋划,它既被社会关系所生产,也生产着社会关系.本文以1930年代前后到上海的一群"左联"青年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空间维度出发,基于作为媒介的亭子间,探讨亭子间和文人二者为何能够...  相似文献   

10.
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排头兵,"十三五"以来中国出版积极探索和运'用多种途径,"走出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本文在分析"十四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背景、动因、机制等方面的基础上,回望"十三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经验、模式与路径,讨论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十四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华佳 《出版广角》2016,(18):66-68
"壹读"视频与"一条"视频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视频自媒体的典型代表,短视频广告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虽然基于移动互联时代的共同背景,"壹读"视频与"一条"视频在发展经历、创始人特征、业界影响力以及内容特征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是在短视频广告上二者有着不同的目标受众与产品定位,并影响各自的商业模式、内容创造方式以及视频形式风格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寓言性,在本雅明、杰姆逊等理论家对寓言理论进行多角度论证后,寓言性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十分重要.在电影的创作中,寓言性的表达是不可缺少的,通过文本叙事、人物塑造、主题的寓言性,观众可以凭借寓言性的阐释发掘电影背后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本文以电影的寓言性为重点,选取分析徐峥的三部"囧途"系列的找寻寓言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快速发展,其版权问题也备受关注,视频"搬运"侵权作为最直接最常见的侵权形式,对短视频版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视听平台虽设置了内部保护机制,却依旧屡禁不止.文章分析了短视频"搬运"侵权的原因,并提出了媒介规制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张惠彬 《出版科学》2018,26(4):19-22
"傍名"出版是一种文化乱象,是对出版秩序与原创精神的践踏.知名作品的书名是出版社营销的手段,是作者与出版社的智力成果,蕴含了作者与出版社的商誉.书名的法律保护包括著作权法模式、商标法模式、不正当竞争法模式.司法实践中,利用著作权法难以认定书名的独创性,运用商标法则费时费力.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傍名"行为、维护出版秩序是当前较为妥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对网络舆情的生成与引导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合理运用和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季节性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组成部分,其生成与发展通常呈现出周期性、季节性特征,在部分地区、特定时间反复发生,最终引发和促成社会舆论的产生.对此,唯有积极应对,找出合理的治理对策,才能减少网络"季节性舆情"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吴佩兰 《今传媒》2016,(2):141-142
播音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促进了播音员主持人业务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志于电视播音事业的同行经过不懈努力,播音质量和理论研究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随着时代发展,新闻类节目播出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播出形式从之前的"播"新闻逐渐也有了"说"新闻、"评"新闻等类型,本文仅就"播"与"说"两种新闻播报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魏佳 《传媒》2018,(3):69-71
"屏"媒的演变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视,到现在互联网世界中的电脑、手机等,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屏"媒的性质产生变化,信息的无限量使得大众的"屏"阅读方式呈现出交互式阅读、移动式阅读、超链接式阅读、感官式阅读等新特征,这些特征也会对未来的阅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晓倩 《兰台世界》2020,(2):118-120
黑龙江地区早在1946年初就以分配"敌伪"土地为契机开始了土地改革。"夹生饭"问题发生于土改运动初期的1946—1947年,是当时基层干部对清算分地不彻底现象的一种形象概括,其产生说明中共与农村基层社会互动的最初尝试遭到挫折。为扭转这一局面,各省适时调整政策"放手发动群众",通过"砍挖"运动、"小诉苦会"、"诉苦大会"、"东村斗西村"等方式最终煮熟了"夹生饭",并为土改运动全面胜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解析大众媒介的他者定型--兼论传播中的"妖魔化"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定型是人类常见的一种认知方式.本文用定型概念分析大众媒介在再现他者时的一种简单化、片面化现象,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媒介定型",并试图用这种新的视角研究大众媒介传播中的一种偏狭机制,分析大众媒介如何通过放大细节形成和维护对他者的定型,追究"媒介定型"的市场逻辑和制度逻辑,最终揭示"媒介定型"的深层动因--民族中心主义.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大众媒介传播中的"妖魔化"问题,以及大众媒介组织制定跨国跨文化传播的战略与策略,建立积极的沟通机制都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判词在我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花判"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而明清"花判"又是我国古代"花判"制作的一个鼎盛时期,后人评价其为"兼蓄唐宋、文情并茂"的文学佳品.本文从语言特色、框架结构、逻辑推理等方面对明清"花判"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