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析编者意图
  本课位于长春版六年级上册第六板块“抒怀”。这一版块编排了三首古诗词:杜甫的《蜀相》、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表达训练《美德在我身边》。三位诗人虽然没有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是均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的美德,正是我们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写作背景、作品内涵以及美学角度,探讨了辛弃疾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一词的艺术,揭示了词人高超的词写作能力、与友人志同道舍的友情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一词,题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那么,这首词"壮"在何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场面壮阔词中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阔场面:在吃饱了牛肉的军队中唱起了悲壮粗犷的战歌,战马飞快地跑着,弓弦响处如霹雳一  相似文献   

4.
谢正驰 《现代教学》2009,(11):34-34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作之一,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但对阅历不深的学生而言,辛弃疾起伏跌宕的人生、激情沉郁的情怀,慷慨曲折的笔调,形成了读懂此词的障碍。我尝试以多元多重对话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想象,消弭障碍,从而和学生一起领略其雄健沉郁的词风。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与苏轼齐名,合称"苏辛"。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历任湖北、江西、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他对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作为一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大力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政治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其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辛弃疾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工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辑有《稼轩长短句》。  相似文献   

6.
《破阵子》是辛弃疾的一首壮词 ,颇能代表本人悲壮的词风及报国不能的情怀。这首词生动地展示了辛弃疾本人充满理想而又屡遭阻厄的一生经历  相似文献   

7.
"恻怛"一词出自《礼记·问丧》,本用于描述父母之丧的哀伤,《文心雕龙·哀吊》以之形容丧女之悲实为不当;《正纬》篇"丝麻不杂,布帛乃成",化用《礼运》"治其丝麻,以为布帛",可佐证今日通行本《礼运》"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之讹。  相似文献   

8.
<正>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会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选取了辛弃疾的两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迄今为止还没有见过这两首词的比较。我想可能是这两首词同属辛弃疾的壮词,同抒发作者的收复失地、抗金报国的豪迈胸怀,两者相似之处实在太多,所以可比性可能太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辛弃疾壮年时期,当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中英雄形象、一“笑”一“问”和词人人生困境的对比解读,发现苏词追比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将才周瑜,流露出风流自赏、心忧天下的文士情怀。辛词追慕孙权与刘裕两位帝王,表现出不满于现实中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态度,流露出英雄末路的悲凉。而两首词在一“笑”一“问”中体现了中国文人“叹老嗟卑”的心态以及年老无为的生命隐忧。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苏轼选择了对生命的自我“放逐”与释然。辛弃疾却在失意人生中依然坚守爱国热情与理想信念,带着家仇国恨的沉重枷锁。苏辛二人不同的选择反映的是词人丰盈的生命本身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创意说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第25课由五首词组成——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五首词按诗人所处的年代顺序编列,都是古诗词中的名篇。  相似文献   

11.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东坡乐府》。这首词是1082年(元丰五年)7月47岁的苏轼被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稼轩长短句》,是1204年(嘉泰四年)秋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这两首词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品,在作品题材、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真是"同是怀古别样情"。相同之处有: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具有雄才大略却始终不得重用,其词多描写金戈铁马的英雄气概和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但辛弃疾诸体兼善,婉约词同样写得幽怨缠绵,百炼钢成绕指柔。近代学者夏承焘曾评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即辛词既有着豪壮雄爽的英雄肝胆,又具情深意密的儿女心肠,浓烈如火,艳丽如花,本文将这种风格推及辛弃疾婉约词,具体论述其刚柔相济的内涵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夏斌 《江西教育》2012,(Z5):73-74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农家和谐生活场景,这首词在辛词中显得颇为特殊。辛词大多抒发爱国忧民之情和壮志难酬之感,具有一种雄浑、豪放、沉郁、悲凉的格调。而这首词却是描写农村生活,表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一)选编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玉案·元夕》。对这首词的思想分析,《教师用书》简析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后,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至于作者的思想情怀怎样贯穿在词作中,就没有具体地、深入地去分析。下面就作者的思想情怀,结合其相关的词句,做些解读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相同之处,又各具情态,比较它们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理解、把握词作,感受“豪放词”的魅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设计思想]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相似文献   

17.
却敌未遂的抑郁──谈范仲淹词《渔家傲·秋思》的复杂情怀田林范仲淹不仅是宋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将领,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其词意境阔大而深实实,风格沉雄而豪放,冲破了“词为艳料”的樊篱,在宋初词坛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先驱。范仲淹的词,现存六首...  相似文献   

18.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二句用的是直书期事的赋笔。 (《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苏救版《唐诗宋诃选读教学参考书》选了此)薛金星先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也认为“辛弃疾此有《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手法,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之瑰宝”,“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实,这首词既没有运用比兴手法也没有运用赋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阿痕 《中文自修》2007,(10):9-11
公元1140年,宋朝江山风雨飘摇,已经被金兵占领的山东省历城县在乱世中又迎来一个小生命。这是一个不平凡的男孩,他在祖父的教育下从小立下了抗金复国的远大理想。他曾横刀立马、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战功;他也爱填词作诗,将满腔爱国情怀倾注于音律文字之中。他一生都渴望在战场上抗击金兵,这一抱负至死未改;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词最为引人注目。这些词充满爱国激情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恨,历来被称作"英雄词"。他,就是与大文豪苏轼并称"苏辛"的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相似文献   

20.
记得那节语文课,我正在讲中考语文练习题,有一道题是:辛弃疾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一词中,表现诗人爱国之情的是哪一句?我讲道:"答案应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