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时期女性诗歌文本中的躯体意象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诗歌以躯体写作作为话语建构的支点和逻辑起点。躯体作为她们最后的领地,既是对抗大工业社会和陈腐理念双重挤压的手段,又是抵抗男权秩序、成为充分意义上的女人的基点。女性诗歌本中的躯体意象主要有四种:欲望主体型、欲望客体型、主客体交融型和自恋神话型。通过对女性诗歌本中躯体意象的考察,发现她们的私设话语既体现了女性的自我觉醒,同时又规避了人精神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
女性话语是女性文学的本质属性,将最终决定女性文学的定义和发展。只是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把女性话语和女权运动纠缠起来,在政治的层面上来分析女性文学,而不是真正地回到文本中去,揭示出女性文学的本质。论文试图通过“时间”、“意象”和“成长”等几个大框架来具体阐述女性话语的这一属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一方面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融进了本民族女性对文化和人性的理解。女性文学中对女性话语权力的渴望、青春期“新人类”的关注和主题蕴含的具体意象以及作品的结构形式等,都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以一个女性独具的敏感心灵赋予其作品独有的意象话语,如"月亮"、"玻璃"、"镜子"、"花等"。这些独特的意象话语不仅表现了作家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永远悲观"苍凉"的主题,也有效地将自我创作主体的感受传达给了读者,使读者的情绪接受暗示,并自发产生与作者、主人公相暗合的悲凉,营造了"张爱玲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文学意象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最小的形象单位,本文对文学意象的语言层次、结构层次、形象层次、意蕴层次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诗歌意象的组合是诗歌话语的组织。从语言学角度对意象跳跃的成因、定义、存在基础及功能进行分析,诗歌意象出现跳跃是由于话语中缺失某些信息因素之间的确定与被确定关系,而使语义间连贯与衔接的正常状态被破坏而造成,它以话语的语用含义作为它在诗歌中存在的基础,能够起到丰富话语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舜帝是上古传说的“五帝”之一。以舜为主体形成的舜帝意象,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代以往,丈人们有关舜帝意象的话语不绝如缕。文章从舜的伦理道德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李白登九疑及其诗赋中舜帝意象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舜帝是上古传说的“五帝”之一。以舜为主体形成的舜帝意象,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代以往,丈人们有关舜帝意象的话语不绝如缕。文章从舜的伦理道德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李白登九疑及其诗赋中舜帝意象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意象角度切入诗美世界,可以还原诗人文化、心灵的秘密。在意象生成、意象分类、意象建构模式等层面.李瑛诗歌创作呈现出重视意象性、主体意象稳定、抒情模式化等特征,其中意象结构主要以对喻寄托型、中心意象型和群体意象型等三大建构为代表。  相似文献   

10.
宋词中的陶渊明意象宋词中有三种情况:直接用到陶渊明形象的本事意象、化用陶渊明诗文的话语意象和由陶渊明演生而采的文化意象,又可以分为归隐、饮酒、赏菊等三个主意象群。宋词中陶渊明意象的运用既与宋人对陶渊明的接受有关.也与词体观念的演变有关。词人在用到陶渊明意象时,或单用,或合用,有继承,有改造,丰富了宋词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底层文学创作蔚然成风,底层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鲜活生动。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逐一解析了新时期以来底层文学中的三类女性形象,展示了坚守在恬淡静谧的乡土世界中女性的淳朴善良,探究了进城女工在城市中的辛酸遭遇和精神困惑,揭示了昔日辉煌的纺织女工沦为"霓虹灯下的哨兵"所承受的社会阵痛,意在引起社会对于广大底层女性的更多关注和帮助,思索底层女性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文学发展中,关于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过由"扁"到渐"圆"的过程。黑人女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白人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他者"形象,二是20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先驱者首创的黑人女性正面形象,三是黑人民权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黑人女性作家塑造的积极抗争与实现自我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3.
阮籍哲学文本的逻辑建构和文学文本的意象创造,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继承《周易》"立象以尽意"而来的象思维,不同于王弼"得意在忘象"的以意为主的本体思维方式,凸现出的是感性、具体的"象"的独立价值,又以适合之媒介身份完成以象尽意的特殊功能。通过《通易论》和《乐论》两则哲学文本的细读,挖掘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并以此思考文学文本中意象创造的思维惯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女权主义已经使得女性的声音不再成为一种边缘化的声音,但是总体上看女性作家和批评家的“生态意识”都很薄弱,文化思想界关注作家的“精神生态”的人很少。鉴于此,从生态女性文学批评文化理念建构的角度切入这一时代的困惑,通过女性原则的重新确立、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生态精神”的大力倡导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强调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人类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命运,大力倡导和建构生态女性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女性新历史小说的涌现,为我们重塑改写了一部新的女性历史.文章分别从"在文学虚构中重塑女性的历史"、"在文学阐释中重塑女性的历史"和"在文学解构中重塑女性的历史"等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以<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丛书为代表的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特点、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华夏审美意识的起源,与一些较为抽象的范畴及概念的萌芽、完善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对“圆”的执著、对“道”与“器”的体认、对“虚”与“实”的思考,以及对“阴”与“阳”的抽象等。这些概念不仅成为后来中国美学史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范畴。然而追根溯源,这些观念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萌芽,并与陶器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女孩形象"是严歌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类人物,这与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严歌苓笔下的女孩形象一方面折射了作家的创伤性童年经验,另一方面体现出作家细腻而又活泼的女性叙事视角。严歌苓塑造的女孩形象可以分为"文革"与"成长"两大类型,她们均体现出了女性特有的心灵世界和真实丰富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在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池莉的作品是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展示为读者所熟知的。她的“人生三部曲”系列作品(《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有的学者认为,池莉的创作在于解构,而我认为她的作品更多的在于一种建构。以这个系列作品为中心,池莉在这期间的创作,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古典爱情的爱情模式。这种爱情模式的特点,是将现世生活的一切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都看作是世俗人生爱情经历的一些无法回避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从中去体验爱情的意味,了悟爱情的真谛。从而达到其重新建构爱情的目的。这种建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显然是与现代性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的,是以解构过去的爱情婚恋观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在"女权"与"爱国"之间——清末民初文学中的"新女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救亡图存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想望是清末民初倡导女权的主要驱动力。男性主导的事实,"强国"、"保种"的目标,都决定了女权运动从一开始就运行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宏大叙事轨道中的命运。与此相应,文学作为女权倡导和"民族共同体"最主要的想象方式,也得到了一种同质性的理解和运作。于此语境,清末民初,"文治武功 女权 爱国"的"新女性"构型在文学想象中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