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电视选秀节目看我国的生产性受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一鹏 《新闻传播》2007,(10):68-70
近年来,“电视选秀”节目成为我国电视传播的一个显著现象。“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绝对唱响”等等选秀节目层出不穷。本文主要透过这些选秀节目看看背后功不可没的生产性受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彭玲 《青年记者》2007,(24):107
自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创造收视奇迹之后,“电视选秀”迅速在各省市电视媒体蔓延开来。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从“舞林大会”到“名声大震”,这些Hq得响亮的名字,无不成为时下的流行语。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电视选秀节目的受欢迎程度。  相似文献   

3.
李莎莎 《青年记者》2007,(14):112-113
2005年,是由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最为红火的一年。随后,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门类繁多的电视选秀节目,围绕娱乐这一主题,“海选”、“PK”成为大多数选秀节目的行走路线。伴随着数量的增多,受众的关注视点被分散,选秀节目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慢慢冷淡,并引发了来自各界的质疑之声。于是,面对这个尚可开发的市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李莎莎 《青年记者》2007,(14):112-113
2005年,是由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最为红火的一年。随后,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门类繁多的电视选秀节目,围绕娱乐这一主题,“海选”、“PK”成为大多数选秀节目的行走路线。伴随着数量的增多,受众的关注视点被分散,选秀节目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慢慢冷淡,并引发了来自各界的质疑之声。于是,面对这个尚可开发的市场,  相似文献   

5.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09,(26):88-88
林志玲 漏税千万 台湾“国税局”日前针对高收入艺人进行偷漏税专项查核,林志玲成了第一个被盯上的,需补税金额据说在千万以上。林志玲不服前去申诉,结果引起官员骚动,争相找她拍照签名。  相似文献   

6.
从2004年首届《超级女声》将选秀植入电视伊始,到2010年《快乐男声》无话题寂寥落幕,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已历时七年,正经历着观众对节目丧失新鲜感、渐生厌倦之“痒”。如今电视选秀节目已真正到了一个“拐点”。有人将选秀节目比作“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人悲观地预言“选秀将死”。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已没落;  相似文献   

7.
2006年是中国电视的“选秀”年,200年将会成为电视选秀节目的另一个高潮年。本文试图通过对几档颇具影响力的选秀节目的研究,探索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模式,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思考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庞博 《青年记者》2007,(24):80-81
2004年,湖南卫视创办大众歌手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取得成功。随后,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跟进,一时间,“平民选秀”迭起,“全民娱乐”泛滥。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为了提高收视率,很多选秀节目不惜牺牲节目的形象和品位,内容愈加低俗,在社会上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报刊之友》2010,(6):49-49
龙丹妮,女,中国大陆选秀节目创始人,有“快女教母”“选秀教母”之称。  相似文献   

10.
赵尚 《视听界》2007,(2):75-77
电视选秀还能走多远?如何使选秀节目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打造民族传统文化才艺秀,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熊忠辉  周欣 《视听界》2006,(6):27-30
如果说2005年点燃了中国选秀节目的导火索,那2006年足可算得上是中国选秀节目全面爆炸的一年。观众打开电视,随时都可以在各个频道里搜到正在火热进行的分赛区海选、PK赛、复赛、晋级赛……尽管这些选秀节目的名目、门槛、影响力各有不同,但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尽可能抢占收视份额。抛开同质化竞争或节目模仿之类的说法,剔除观众面对选秀节目已经产生审美疲劳的抱怨,可以认为,中国选秀节目类型化正在成长、成熟。因此,对于每一个选秀节目来说,都可能在一段时期面对诸多对手施加的竞争压力,面对观众和参与者的挑剔。在这样一个“选秀年”,…  相似文献   

12.
一、选秀节目定义的界定从2004年起,“海选”活动使国内亿万观众认识了“选秀节目”。选秀节目由于与国内的传统真人秀节目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所不同,国内电视人对选秀节目的归类与定义上也由此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一系列大型电视选秀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闪亮登场,“红楼梦中人”海选是其中的一个影响较大的媒体事件,在这一大型电视选秀活动中,电视策划者采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共谋的媒体策略;巧妙地以媒介活动和媒体联合策略促节目营销;借用时尚的真人秀节目形态,达到了效益的最大化,体现了策划者运用媒体的智慧。大型电视选秀节目的媒体策略在“红楼梦中人”海选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方一琪 《今传媒》2006,(12):65-66
时间进入十二月,屏幕上热热闹闹的各类“平民选秀”活动都接近了尾声,这个小小的屏幕在一年内成就了多少“草根英雄”,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都将随着选秀的曲终人散而逐渐从人们的话题中消失。然而,这些“平民选秀”节目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明星和“粉丝”,更多的是对于此类节目的思考。“平民选秀”节目其实是真人秀节目中的一种。真人秀节目又称“真实电视”,是指由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的行动被同时记录下来并制作成节目展示给电视观众。真人秀节目的形式十分多样,比如野外生存…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使得中国大陆电视“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大放异彩,2006年中国的电视媒体出现了一拨拨的“选秀”风潮,例如央视的《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和《加油!好男儿》,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等等。这种选秀型的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在中国的电视上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选秀经济,已经开始变异。各大公共电视台纷纷复制选秀节目并“割据一方”.商业操作的痕迹愈加明显,各利益方的争夺也愈发激烈。如何在公共频道的基本底线与商业的功利性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如何削减选秀节目在公共电视频道饱受质疑的“铜臭味”?还没有答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黄雯 《新闻爱好者》2008,(11):19-20
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的成功,在此后的几年间,电视娱乐节目中的电视选秀出现了空前跃进的局面,大大小小有200多个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上。2007年更是被公众称为“选秀年”。然而也就是在同一年,电视选秀节目的弊端逐渐显现并日益引起关注。随后,广电总局先后制定下发了10多项规定,为选秀节目下了一道道“紧箍咒”,  相似文献   

18.
在电视娱乐功能突然放大的大背景中,电视选秀节目一哄而起。目前,除了央视“梦想中国”、“星光大道”外,仅省级卫视台同类节目就达到30多个。问题是,继去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火爆异常外,各种选秀节目收视率渐呈颓势。可以不夸张地说,在观众巨大的收视能量瞬间释放之后,选秀  相似文献   

19.
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造星”“选秀”节目,作为省级卫视的“杀手锏”,在与央视三套的博奕中,卓有成效。同时,它也成为年青人追逐的目标,因为那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才艺的舞台,可以圆自己的一个“明星梦”。但伴随着节目的成功,负面的影响也不期而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2006年,电视选秀活动进入群雄混战,很多的电视媒体都推出了选秀类的节目,2006年的电视娱乐已经被冠上了“选秀大年”的称号。选秀节目为何在时下获得较高收视率,成为最热门的节目形态,本文拟从选秀节目的自身特点对这一问题作出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