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世纪欧洲在对外扩张过程中建构起一套"文明"话语,将世界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三类地区,强调欧洲文明及白人的优越性,并以其"文明"标准来衡量非欧洲国家和地区,"文明"成为欧洲称霸世界的意识形态。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与欧洲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文civilization与中文"文明"在日本对译起来并传到中国,使原有中文"文明"一词具有了新义。另一方面,欧洲"文明"话语对晚清涉外官吏和知识分子发生作用,尤其是国际法对"文明"的要求和日本"文明开化"的示范,使他们对欧洲"文明"的内涵有了更感性的认知,从而接受并传播西义"文明"观念。  相似文献   

2.
于硕 《中国教师》2004,(2):33-35
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文明和文化。我们正在进入的世界是信息化的、市场化的和跨国际的,被一些人称为“一体化经济世界”、“超级市场”、“信息世界”,或被一些西方思想家称为“社会世界”。它已拥有了一个世界文明的雏形,有了跨文化的生态,但生活在其中的各地区的人们既缺乏对跨文化生态的认识,又面临其传统文化遗失的危险。我这里所说的世界文明源于西方。始于16世纪的新大陆扩张,经过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世俗化过程,欧洲的民族国家到了19世纪末,已全面完成了其必要的革命:工业革命、宗教革命、政治革命、理性革命、科学革命以及全球殖民化…  相似文献   

3.
马书敖 《新疆教育》2013,(11):78-78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弗兰克是西方著名的学者,是战后拉丁美洲“依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抨击资本主义,批判所谓智慧和正统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这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本书里弗兰克对“欧洲中心论”进行了大胆地批判,用一种全球的、整体主义的视野来考察世界历史.弗兰克虽一再强调他是“无中心论者”,但他却又很难摆脱欧洲中心论,以致他不自觉的用另一个中心论来挑战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5.
尼·雅·丹尼列夫斯基(Н.Я.Данилевский)是俄国19世纪下半叶的文化思想家,他提出的"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为比较文明论的形成和文明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并奠定了基础,在俄国内部和欧洲学术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誉为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先驱.他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和提倡文化多样性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为21世纪历史学和文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人类历史从15、16世纪开始了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及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一个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它使世界各部分紧密相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标志着历史实现了由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从而使人类历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之后世界整体发展的态势尤为突出.资本的全球运动,借助各种经济形式的物质手段把各国的生产联系在一起,构成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联系和总体趋势,并使各国的历史发展日益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这种客观的世界历史进程的新变化,势必对历史学家的史学观念产生重大影响.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史学界,世界主义的研究新取向脱颖而出.鉴于全球性世界联系的形成,史学研究取向的全球性观念随即产生,史学家的观点由种族、地域观念向全球性观念转变.当世界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新阶段时,以全球观点而不是以西方观点来考察世界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在理论上,他们认为全人类因具有共同性而可以互相深刻地理解,全面的世界史可以培养个人与整个人类休戚与共的感情,而不是像狭隘史学那样由于偏见而加剧冲突,造成灾难性后果”.这种全球性观念确定了世界史研究的新取向,并因之形成了“宏观的世界史新学派”,进而出现了以全球观  相似文献   

7.
一、世界公民概念 (一)欧洲文明的世界主义传统及康德的早期世界公民思想 世界公民的概念可以说是由来已久,它的理论雏形可以上溯到15世纪前欧洲民族国家出现之前的基督教文化普世哲学,即基督教文化的世界主义。欧洲文明起源于希腊,这是一种交往开放、主动积极的海洋文明。“在希腊人心中,希腊的就应该是世界的,希腊人不是希腊地区的主人而是世界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维也纳体制是19世纪欧洲和平得以维系的基本条件;维也纳体制及其均势结构持续存在的基础在于欧洲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一系列变数的冲击破坏了维也纳维和机制的前提,进而破坏了欧洲一个世纪的和平。  相似文献   

9.
地中海位于亚、欧、非三大洲之间,四周被大陆紧紧环抱,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地中海沿岸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古代埃及的灿烂文化,有古巴比伦王国和波斯帝国的兴盛,更有欧洲文明的发源地爱琴文明和希腊文明,以及公元2世纪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古罗马文明。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地中海及其周围发生的一系列奇怪事件却使地中海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末18世纪初,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已成为欧洲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先进国家.为了摆脱俄国的落后状况,追赶这种不可阻挡的世界文明,彼得一世毅然进行了目标明确的改革,领导俄国人民奋起直追,获得极大成功.从此,野蛮落后的俄国开始走向富强并跻身欧洲强国之列.  相似文献   

11.
"光辉孤立"是英国传统的对欧洲外交政策,均势理论是其产生的理论来源;19世纪英国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实际变化所构成的时代背景是其产生的现实根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式的变化,其面临的是必然终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2.
1900年,20世纪伊始,此时,巴黎仿佛是世界的中心。当年,巴黎万国博览会开幕,这已经是巴黎历史上第三次举办世界博览会。在被称为"世纪之总"的盛会上,展示了西方整个19世纪的先进文明成果,参观者超过4000万人。如果按数量统计,这一年,每十个欧洲人就有一个来到过巴黎。  相似文献   

13.
尼·雅·丹尼列夫斯基(Н.Я.Данилевский)是俄国19世纪下半叶的文化思想家,他提出的"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为比较文明论的形成和文明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并奠定了基础,在俄国内部和欧洲学术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誉为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先驱.他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和提倡文化多样性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为21世纪历史学和文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朱其军 《考试周刊》2012,(64):183-183
项目教学法萌发于欧洲,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目前,项目教学在世界各地反响很大,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本文以中职养殖专业为例探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杨家宇 《考试周刊》2014,(21):11-12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文化自产生以来,对欧洲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文学作品,作为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本文以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为例,分析基督教思想对19世纪欧洲文学作品的影响。小说情节围绕主人公冉·阿让展开,融入了浓重的基督教思想、人道主义关怀和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6.
"整体世界史观"是目前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世界史观,是构建中国世界史观的过程产物。"整体世界史观"探索的脉络体现了中国百余年来构建世界史学科的艰难过程。"整体世界史观"既是全球化发展的现实反映,也是批判和摒弃传统世界史观和吸收"全球史观"理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自17世纪传入欧洲后却登堂入室,入藏各类图书馆,由私人藏书变为公共藏书,使中国小说文本得到妥善保存,传播范围不断扩大。19世纪随着东方学的兴起,中国小说以风俗志形式进入欧洲阅读史,东方学家认为小说比其他著作更具有观风俗的优势。中国小说以译本和中文刻本形式流通欧洲,看似其读者各有所属,实则他们之间相互交叉、影响,都以观风俗为阅读旨趣,并指向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国小说也以翻译、改编、戏仿等多种形式逐渐成为欧洲文学的一部分。19世纪欧洲的中国小说阅读史,体现了世界文学以一种渐趋融通的方式呈现和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理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和包容力,以更好地推动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史观”最早由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1908—1984年)提出,1955年巴勒克拉夫出版了《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一书。书中,他根据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形势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明确指出传统的“西欧中心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社会学家与比较文明学者爱森斯塔特(S.N.Eisenstadt,1923—)在分析经济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化与现代性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文明史观念与多元现代化理论,在国际学术界自成一家,影响广泛。他从新的角度阐释了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观念,建立了现代化研究的文明历史观,并且通过文明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国与日本、欧洲与印度等不同类型的现代化的基础上,认为不同民族文明对于其现代化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他的学说对于我国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几国同时胜利”理论是马恩提出来,用于指导19世纪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国首先胜利”理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思想创造性的发展。“一国说”产生的是一般形态的社会主义.“同时说”产生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