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类的管理理论经历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而管理理论创新的背后总有其哲学基础,这一点从管理组织的治理结构来看表现得尤为突出,即早期的法人治理结构其哲学范式是“主-客”模式,当代的共同治理的结构其哲学范式是“主-客-主”模式。只有深刻揭示管理理论背后的哲学基础,才能进一步凸显哲学对管理的灵魂价值。  相似文献   

2.
元范型是指对一般范型具有支配、渗透和统摄作用的范型,它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优先性和总体性。中西哲学中的元范型产生于各自特定的文化土壤,为各自先民的生存条件所决定,也同其创始者的元典建设有关。从比较的意义看,中西哲学的元范型有两对:生命模式与技术模式、气化理性与实在理性,这一认识为中西哲学的范型研究开显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试论三种教育研究范式及其转换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教育研究的历史中,迄今出现过三种不同的范式:哲学研究范式、定量研究范式、定性研究范式,它们分别对应着人类认识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取向,实现着不同的理论建构方式,理清这种区别与联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三种研究范式,准确把握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且有助于我们对教育理论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关于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有鉴于哲学思考对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哲学上从不同视角对数学教育哲学加以定义是有益的.通过对数学教育哲学学科特征的揭示,可以进一步凸现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并为进一步开展数学教育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面临的问题出发,尝试从比较教育学科研究史来考察比较教育研究元范式的历史基础,从关系哲学和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三大知识旨趣理论来分析比较教育研究元范式的理论基础,试图初步回答比较教育研究元范式何以可能以及是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们根据对于中西哲学各自的特质是否有清楚的认识和对于中国哲学之适应现代生活是否有自信心而将中西哲学的对话划分为四种范式 :无清楚认识而自信、无清楚认识而不自信、有清楚认识而自信和有清楚认识而不自信。在中西哲学的对话历史上 ,第二种对话范式曾长期居于支配地位 ,而近年来第三种范式的兴起则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它使得中国传统哲学有可能以某种方式获得重建 ,并与第四种对话范式构成有利于真正形成一种适应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现代中国哲学的张力关系。而这两种具有张力的对话范式之间的互动关系 ,将会长期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7.
勃克斯的因果陈述逻辑理论,以“因果蕴涵”和“因果可能世界”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它所蕴涵的哲学性质及其认知价值为现代归纳逻辑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种具有指导性的逻辑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二十世纪新儒学中具有典型意义.他首先揭示了中西文化所凸显理性的不同,提出并论证了中国文化注重生命、西方文化注重自然的观点;进而从哲学学理上对中西文化内在精神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在"一心开二门"的两层存有论构架下,系统论证了中国哲学在本体界存有论领域中发展充分、西方哲学在现象界存有论领域中发展充分的学说;并用康德哲学会通中西哲学,通过自由无限心的辩证开显来证成超越的分解,在圆善的价值诉求下进行时代的判教.牟宗三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为推进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教育哲学?在西方教育理论文献中,被冠之以“教育哲学”的各种形式的文本不胜枚举。而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对“什么是教育哲学”的一种应答。西方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形式可以从西方哲学史和西方教育史中找寻。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西方教育哲学讲述所呈现的种种可能,揭示了教育哲学范式生成的逻辑。教育哲学范式是多元而不是惟一的,是在时代的实践中不断地生成和变更的。  相似文献   

10.
舍勒的哲学人类学是内在于现代人本主义和文化哲学的重要理论形态。在哲学研究气质上,舍勒哲学人类学超越了乐观与悲观的两极对立。蕴涵着深刻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特征;在人的研究的思路上,开创了对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观照的新视野、存在论研究的新领域并确立了新的哲学研究范式——人类学范式;在哲学史的发展中,克服了传统哲学对于人的片面理解,以科学与形而上学相结合的方法论超越了传统哲学方法论的片面性,并对整个现代西方哲学进程产生了总体影响;同时也为所有关于人的科学奠定了基础。而舍勒哲学人类学的局限则体现在缺乏前后一致的方法论和缺乏实践维度的观照。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东学西渐”研究在我国的逐渐展开,人们对西方哲学文化中的中国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哲学”一词来源于西方,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功不可没,中西哲学文化的互补性及所遵循的共同发展规律说明无论是西方哲学文化还是中国哲学文化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取代、更新、补缺等是全球化时代正确处理中西哲学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21世纪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未来的走向,哲学界已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梳理、比较胡适、梁漱溟、冯友兰、冯契等人关于哲学、哲学史以及世界未来哲学瞻望的观点,可以发现,冯契的中西哲学结合互补的思想,对于深入把握世界未来哲学的走向,极具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而不同":比较教育研究的哲学与方法(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而不同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取向。和而不同取向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要点有:一、不同方法范式的存在是现代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二、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承认各种不同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存在的价值;三、以研究能否创造出有意义的不同,超越自身,作为评价研究的基本标准;等等。  相似文献   

14.
开展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比较教学,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从基本概念入手,把握两种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二是重点分析两种哲学理论的框架,全面比较其思想内容;三是理论联系实际,落脚点是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现代西方哲学,坚定马克思主义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Although there is consensus that qualitative approaches to social research are distinguished from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y their fundamental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ere is resistance to incorporating philosophical distinctions into graduate level research courses. Resistance may be due to the recognition that students have limited experience with, and are intimidated by,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how students interpret and process the philosophical distinc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earch paradigms in the hope of identifying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at may facilitate student appreci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distinctions.A multiple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sections of a doctoral level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course during the 1999–2000 academic year. Data for this investigation include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gathered from the university's 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 written exercise in which students are asked to reflect upon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ssociated with three research paradigms presented in course readings and class discussion, and to formulate their own personal philosophies of research.Findings suggest that students readily acquir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major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ssociated with paradigmatic distinctions, and are generally comfortable with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research paradigms. However, they have difficulty seeing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ccording to the Reflective Judgment Model [Kitchener, K. S., & King, P. M. (1990). The Reflective Judgment Model: Transforming assumptions about knowledge. In: Mezirow, J., & Associates (Eds.), Fostering critical reflection in adulthood: A guide to transformative and emancipatory learning (pp. 159–17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the reasoning strategies demonstrated by these studen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seniors, master's level students, and advanced level graduate student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at reinforce the strengths of the strategies used at these levels and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advanced strategies are described.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show promise for preparing the “researcher-as-interpreter bricoleur” as described by Denzin and Lincoln (2000)[ Paradigms and perspectives in transition.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pp. 155-162). Thousand Oaks: Sage] that understands and can discuss the 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 of all research paradigms.  相似文献   

16.
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西方近代哲学因从知识论的立场出发来解决这一问题而陷入困境.冯契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一方面以实践为基础,通过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象的实在感来论证物质第一性原理;另一方面,冯契又借用西方哲学中内在性与外在性概念以及中国哲学中"体用不二"的原理论述了人的认识是可以把握对象的,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为自己的智慧说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比较诗学与中国诠释学的创建是目前中国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两个问题。比较诗学与哲学诠释学乃是基于相同的哲学思潮,它们都是对盛行于19世纪的唯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反思和超越。在中国诠释学的创建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以其作为学术参照,另一方面要从中国诠释传统的实际出发,对于在中国诠释历史中所形成的章句之学、训诂学、考据学、目录学等学科有充分的认识和使用,从而创建出立足于中国诠释传统的诠释学理论。这样一种研究的方式和思路对于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无疑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所要求的独特研究方法有可能就体现在创建中国诠释学的过程中,创建中国诠释学也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比较诗学发展中可以参照的一个成功范例。从另一方面看,比较诗学也为中国诠释学的创建提供了比较的视域,而中国诠释学的创建对比较诗学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提供了学科基础和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8.
程强 《唐山学院学报》2013,(4):14-18,38
在西方主流哲学,所谓的客观性并不是在意识之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存在因为不在意识中,故不需要探讨,也不能纳入哲学视野,所谓的客观性只是主体给予现象世界的,它属于主体的范畴。作为西方哲学的另类,马克思哲学则偏重于经验常识,在他看来,客观存在本身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哲学前提,无需加以讨论。与此相反的,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不是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大主流哲学的话题,除了佛家的唯识宗讨论认识论,儒家与道家对此都全无兴趣,它们的哲学也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就提醒我们,中西哲学的比附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孔子和亚里斯多德是古代中国和西方两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法律思想分别在中国和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他们的法律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给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示。文章对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中西方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亚里斯多德的法律思想从政治倾向性、方法论基础、正义观、伦理基础、“人治”和“法治”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