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广告创意与广告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告创意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是激活潜意识,孕育和产生灵感的过程,并且受主观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广告创意必须依照广告策略的整体框架进行。广告创意离不开广告文化。广告文化从属于大众文化。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接受不同的广告创意。不同的广告创意则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广告文化。广告人应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创建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  相似文献   

2.
何宁 《文教资料》2007,(24):132-133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广告接受的不同要求。中国广告必须努力去适应中国文化的特色,可以从哲学观念、伦理道德、风俗礼仪、艺术风格等方面寻求契合点。但也要避免滥用民族文化元素等广告创意误区。  相似文献   

3.
从民族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入手,论述中国广告要提高创意水准,就必须要植根于民族文化,以其作为创意运作的根本,这不仅对于守住本土广告市场是必需的,对于我们在国际上与其它国家的广告巨人竞争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探索出民族 广告与国际接轨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4.
民族情感是民族文化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进行广告创意时,巧妙地运用民族情感有助于创作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广告表现形式.本文以民族情感的敏感性为切入点,论述了民族情感在广告创意中发挥的作用,并结合案例,论述了民族情感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文化内涵、表现手法和审美内涵的分析,并联系现代广告应用实例,对传统水墨元素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进而分析了水墨元素在现代广告创意进行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此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广告创意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来源,将传统文化的元素合理地运用于现代广告的创意及品牌传播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加入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广告创意,必然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同。当然,中国化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必须以广告创意为指导,以深刻了解中国文化为基础。恰当的应用才能相得益彰,在达到广告传播目的的同时彰显出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广告创意是广告创作的灵魂,广告翻译是用目的语对原广告信息的重新组合和对原创意的一次创新。广告创意必须具有相关性、原创性、震撼性、简洁性与合法合规性。广告翻译创新必须立足于突出广告的功能,对原广告的文字、语句和创意进行加工改造,使所译广告符合目的受众的文化习惯和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广告公司的人才现状、人才要求和我国广告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广告创意与策划”教学环节的情况做几点思考。以广告创意与策划人员的现状为出发点,对广告创意人员与广告策划人员业务能力进行了分析,从而,在“广告创意与策划”的教学中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关联性原则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联性原则是ROI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的是广告创意必须与产品、消费者、竞争者、广告目标相关联。要实现广告创意与产品的关联,必须在对产品概念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表现技巧彰显产品的个性;广告创意与消费者的关联指的是广告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说话;广告创意与竞争者的关联的关键是同中求异;广告创意与广告目标的关联指的是广告创意必须围绕广告目标的变更而变更。关联性原则是广告人无法摆脱的一个紧箍。当然聪明的广告人往往懂得如何化腐朽为神奇,使紧箍成为自己头上最美丽的饰物。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社会的各种观念、思维、文化、心理、风俗、习惯、制度乃至信仰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广告创意语言产生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创意都无不带有该社会的文化痕迹。尤其是社会文化中的生活观念深深影响着广告语言创意。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商业社会,随处可见广告。但如何加深消费者对广告的印象,以及对广告内容产生兴趣,这就需要广告创作者的广告创意。虽然对广告创意产生影响作用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但人文环境在其中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着重从"使命及精神文化的营造;尊重创意人才的包容文化的营造;重视发展创造力文化的营造"几个方面进行了表述,来提升广告创意性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体育以"心、气、形"为一体的理论架构导致中国体育呈现身心合一、内外统一的独特个性。希腊人认为只有肌肉才使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因而西方体育文化重外在表现,是崇尚个人精神张扬的一种身体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必须以中国古老的民族精神、智慧和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而服务的精神内涵作为底蕴,实现新的超越和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杨叔子教育雏论选》表明,杨叔子已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教育思想体系:"育人"是其主题,文化育人是主题的基本内涵。"育人"是正题,它的反题就是"制器"。文化育人体现在,只有强调文化的整体性才能培养整体的人。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化育人既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养分,更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育人"的途径在于:学习知识是基础,思考可以激活知识、活跃思维、掌握方法和原则,最终,文化源于人类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大学的"育人"必须建立在"治学"的基础上,建立在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及“文化认同”像幽灵一样君临天下,成为一个主宰性的主题。尽管人类已经取得进步,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能出现种种阻碍人类自身进步与发展的因素。如何以“文化立国”,让文化价值观成为促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是致力于文化变革的专业人士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猛 《职教通讯》2012,(19):31-35
高职院校要培育自己的品牌或特色,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利于确立培养和谐之人的总目标,有利于保障学生个体持续的创新力,还有利于拓展人类文化传播的深广度。  相似文献   

15.
宋代平民文化的崛起,引起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的重大变革,其中较突出的是妇女观念的改变以及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宋代文化表现出一种人的解放的文化精神,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体现在女性意识的觉醒方面,主要有两点:一是男人已肯定妇女也是"人",与男人有同等的人的价值;二是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即女人自身意识到自己也是"人",应与男人享有同等的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在文化转型的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教育必须将其置身于"文化中国"的语境中,直面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命运。而对文化的重新领会、重新进入,并在这种进入的过程中有所觉悟、有所发明,这就是教育的原初含义。而教育、文化、想象与人四者具有相同的时间结构,它们都将过去、当下、未来构成一体。教育、人、文化和想象本来就是一体相通,真正深刻地成为某个人也就与一种文化的命运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人的可能性中天然地包含着对文化的可能性的关切,人的自我想象中内在地具有文化想象的品格。教育就是要使得个体将自我的理解与一种文化的命运自觉关联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文化传播的主要流向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呈现出发生变换的情形,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日文化交往的主要流向截然相反。因此证明一国文化在国际交往活动所处的位置是主动还是被动、是高位还是低位、是主要流出还是主要流入,最终由其综合国力所决定;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它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文化交流的结果一定是融合,但在融合中独特和传统依然会延续。融合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全球化并非追求无差异的单一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并非推行文化扩张。应当适应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建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互动、推进融合的文化交流机制,改变西方强势文化主导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现状,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冲突带给人类的破坏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们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论争,都关涉到人的存在与发展的问题,即人学视域的问题。人学揭示出人的存在的一般特征为:人是现实的生命活动的存在,是社会文化的存在,是自主超越性的存在、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存在,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性的存在,是具体的、个体的存在。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出强烈的人学追求,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因而在人学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实现基于知识选择的课程与生活的整合,立足本土与传统的课程与文化的整合,关注实践的课程与活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避免"以人为本"脱离实际沦为说教而做到科学地关爱"人",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话题。现实性原则要求"以人为本"应当满足"现实的人"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以"过去人"或"未来人"为本;生产力原则要求人的解放符合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世界性原则要求看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统一性一面,向他者学习和以全球为鉴应作为"以人为本"之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南;民族性原则要求看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对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来说,实现"以人为本"的内涵会面临不同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性原则是把思想蓝图转化为社会现实的中介环节,通过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和变革才能改变现实中人的奴役,实现人的价值的提升。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五项原则为中国社会全面的现代化提供了规范性指导。  相似文献   

20.
知识产权文化概念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出来的。知识产权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它是人类在创造、运用、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发展知识产权经济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现象的总和。其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国家创新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和谐知识产权秩序的构建、有利于国家“软实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外部形象的提升等方面。目前积极发挥我国知识产权文化的政治功能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