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商兴盛之日正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并缓慢发展之时。然而,徽商在其经营活动中却与封建宗族势力结成了神圣同盟。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何在?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后果? 一、徽商的兴起得力于宗族势力。由于宗族势力在资金和人力上的支持,使徽人经商之势历久而不衰。明代之前,“徽商”二字虽不见经传,但徽人善贾在社会上已小有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十大商帮”。近年来,对于晋商的兴起、发展以及衰落的原因,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包括徽商在内的徽学研究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文章从明清时期中国商业资本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结合晋商、徽商账簿的会计分析,对晋商、徽商的资本组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历史系明清史研究室近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明清徽商研究”,经国家教委组织专家评审,正式列为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第一批重点项目。徽州商人在明代已形成人数众多、势力宏大的一个商帮,是当时“称雄”于商界的一支劲旅,到清代前期,徽商势力达到高峰。研究明清时期的徽商,可从一个侧面考察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徽商以其资金雄厚、经营范围广、势力大、经验丰富而著称,其经营的主要项目是盐、典、茶、木。但到了近代。徽商在一些行业中的优势开始丧失。文章主要从徽商的官商结合、战乱摧残、资金的流向和近代经济形势的变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徽商优势丧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形成了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最为出名,而徽商又以资金雄厚、经营范圆广、势力大、经验丰富而著称。为什么徽商能称雄商坛?除了自身素质较高。其经营颇具特色之外,具有儒商风采,有着良好的商业道德是徽商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周慧 《双语学习》2007,(8M):136-137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形成了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最为出名,而徽商又以资金雄厚、经营范围广、势力大、经验丰富而著称。为什么徽商能称雄商坛?除了自身素质较高,其经营颇具特色之外,具有儒商风采,有着良好的商业道德是徽商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明代,随着明政府军事、政治权力在贵州的确立,行省的设立、移民的涌入,贵州当地的经济、文化获得相当大的发展。书院的纷纷兴建便是教育文化发展的一种象征。明代贵州书院的兴衰沉浮亦是随着全国书院发展的大环境而有起有落。与全国其他地区书院的发展相比较,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有着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书院的兴起,不仅推动当地学术文化的发展,而且也深深影响到当地民众的精神信仰、风俗习惯及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形成独特风格建筑体系的条件,即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人才辈出的地理环境,与徽商同步发展的徽州建筑队伍、徽商的雄厚经济势力,以及徽州与皖南的建筑规制、模式、手法、渊源、志书文献记载,徽商活动的舞台等的分析,说明徽州民居身世不可能源于东阳。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歙县江村江氏商人是徽商的典型代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江村商人崛起于商界。虽然明末战乱使江村商人遭受重创,但是清初的一系列政策使江村商人获得了重整旗鼓的机会,迅速发展,并于乾隆时期达到极盛。了解江村商人的发展及其衰落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明清时期的徽商乃至明清徽州社会。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道光年间300余年,是徽商最为鼎盛的时期。无论经商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商业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并有一谚语:“前世不休,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就是说人到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当学徒做生意。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  相似文献   

11.
关于“祁门”县名的由来,明清以来,学者囿于成见,往往望文生义。从词义和字音上考证先人取名和改名的意图得到结论:县名先由“闯门”改为“祈门”,是否定方清;再由“祈”改为“祁”,是同音字替代。  相似文献   

12.
镇市是城市与乡村集市之间的纽带。明清时期,北方五省镇市崛起于明中叶,乾隆、嘉庆年间达于鼎盛。它分布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形成商业市场、集贸市场和手工业市场的市场体系,其中以集贸市场居多。这种格局,为沟通城乡商品流通、互通有无,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镇市的存在和发展受制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和交通,这些内陆镇市的发展趋势,出现三种结局:少数上升为县市,多数长期处于一般集市状态,也有一些大的商业名镇随着河道的变迁,水流量的减少和铁路的出现,失去了水陆码头的地位而沦为乡村集市。  相似文献   

13.
“哩”是唐代出现的语气词,最早写作“襄”,随后又有“里”、“俚”、“哩”等几个不同的书面形式,而以“哩”最为常见。学者多认为“哩”的书写形式出现于宋元时期,通过比较宋元明时期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白话文献可以认定,”哩”应该是明代才出现的书面形式。  相似文献   

14.
江西信江流域与浙江、福建二省相毗邻,是明清时期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同时也是江西省市镇分布最为稠密的地域之一。明清时期信江流域市镇的分布体现了如下特点:基本上以信江水系网络为支架,市镇的密集程度和繁荣程度与水陆交通尤其是水运的便利程度成正比,交通状况是影响本区域市镇分布及繁荣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水运是重要的运输方式,对于山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由明及清,丹江通道成为联接东南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通捷径。以丹江水路为主体的丹江通道促进了过境贸易的兴盛.成为区域间经济交流的重要商路。丹江水运的发展为鄂、豫、陕山区市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丹江两岸市镇成为当地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市场,推动了当地市场化进程.为山区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代徽州的市镇与宗族--歙县岩镇和柳山方氏环岩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明清时代市镇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经济先进地带的江南平原地区,而对山地市镇--徽州市镇则较少注意。笔者注意到,徽州的代表性市镇--岩镇在明代中期以后的逐渐繁荣,其过程可能与以岩镇为根据地的宗族中的一个支派势力的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平原市镇不同,使得徽州市镇在宗族文化上成为徽州乡村社会的缩影,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徽州市镇与宗族的研究,有助于中国都市史研究的深化,扩大市镇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明代至清前期,朱泾镇依托其传统资源,纳入到了以苏州为中心的传统商品经济体系中,其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号称“小临清”。当经济中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上海开埠并取代苏州成为新的经济中心,朱泾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不适,其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优势逐渐丧失,其明清时期的区域社会经济中心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通过贩运贸易,山西商人的行商足迹遍及东北、西北、京津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以及本省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省内晋商经营活动舞台和交易场所的山西市镇,也因晋商而盛衰。文章结合不同地域的晋商在这一时期发展轨迹,对山西商业市镇作了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9.
"鸡卵"、"鸡子"、"鸡蛋"的产生与发展经过了历时替换过程。先秦两汉,"鸡卵"、"鸡子"使用都很少。汉末到唐初,"鸡子"使用渐多,在口语性较强的作品中,"鸡卵"被替换较为明显。由于固定短语使用的延续性,晚唐到元代史书中"鸡卵"使用仍较多。"鸡蛋"一词在元代产生,但用例很少;"鸡子"则在清代产生了新义。元、明尤其是清代以后,"鸡蛋"占优势并最终完成历时替换,"鸡卵"、"鸡子"只在部分方言中使用。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常见的数字连接词有"又(有)、单(丹)、零"。"又(有)"主要用于上古汉语中;"单(丹)"最早见于唐代,存在但并未用于专业的数学著作中;"零"最早见于南宋时期的专业数学著作中,在明清时期进入口语,并开始替换"〇",出现在专业的数学著作中,经历了由行业用语到口语,再到书面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