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的不缠足与女学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的不缠足与女学堂夏晓红上篇不缠足妇女缠足,在中国已是历史悠久。前人作过不少溯源的工作,或寻踪到齐束昏侯,或远究至“郁郁乎文哉”的周朝,而大体以南唐後主为罪魁祸首①。缠足自然是由男性统治者畸形的审美观所造成,一如梁启超所愤慨言之的,“其必起於污君独...  相似文献   

2.
虞云国 《寻根》2008,(4):90-95
一 女子缠足究竟起于何时,可谓众说纷纭。据《南史》记载,齐废帝命“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一般认为,这是把纤足称为“金莲”的最早出处。不过,史料中并没有潘妃缠足的记载。有人还举出南朝乐府《双行缠》,附会当时的“双行缠”就是后来的缠足。其诗云: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歌中颇多描写“梨花”的作品,诗人尤好以“梨花”喻女子之白皙。例如《全唐诗》卷164李白《宫中行乐词》其二云:“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根据张为《本事诗》记载,《宫中行乐词》系李白醉酒后应唐玄宗之召而为,诗咏杨贵妃之雍容华贵。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4.
养瘦马,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畸形行业。清人吴炽昌《客窗闲话》卷四“瘦马”条记载:“金陵匪徒,有在四方贩买幼女,选其俊秀者,调理其肌肤,修饰其衣服,延师教之,凡书画琴棋、箫管笛弦之类,无一不能。及瓜,则重价售与宦商富室为妾,或竟入妓院,名之日‘养瘦马’。遇有贫家好女子,则百计诱之。”  相似文献   

5.
黄杰 《寻根》2008,(2):85-92
罗敷是谁?以《汉语大辞典》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罗敷:古代美女名。晋·崔豹《古今注·音乐》:‘《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壬家令……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歌》以自明焉。…或谓“罗敷”为女子常用之名,不必实有其人。如《孔雀东南飞》即有“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然“罗敷”这个名字,究竟有些别样,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缠足别议     
苏全有  王申 《寻根》2008,(6):37-40
缠足,学界长期以来的思维惯性,是将之与男权压迫相等同。然而,考究缠足历史则可发现,尽管男权社会的威势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对缠足或有推波助澜之影响,可心理上对美的追求及从众心态,才是驱动缠足的根。  相似文献   

7.
『干栏』小考林河中国南方的“百越民族”,因为地处水乡,霉雨潮湿,多蛇虫之害,便发明了一种牲畜住楼下,人居楼上,造走廊互通往来的居住形式,以避风湿与蛇虫之害。古称“干栏”,俗称“吊脚楼”。“干栏”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是江南美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黄浩 《东方文化》2002,(5):98-100
“马是动物场之灵,有祥和吉利之兆。”当马年新春到来之际,几乎所有电视屏幕、报刊广告以及亲朋道贺,都无不带上一个“马”字:“龙马精神”、“万马奔腾”、“马到功成”!为何中国之马在大众心目中有如此高之声誉?翻翻书本,细加品味,大概是因为马在其漫长的历史成长过程中,与人们的生活、家庭乃至国家,都是这样,马文化得以在中国大地兴起、成长和传播、发展。天长日久,终于在人们心灵里播下不可磨灭的种子,在文园艺苑开出一朵朵灿烂之花。  相似文献   

9.
“邦德”是电影《007》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四重奏”是一种古老的器乐演奏形式,此二者原本没有直接关系。可是,当4位风华正茂的提琴才女将这两个词汇拼合起来并融入她们的美貌、活力和多彩的乐韵时,“邦德女子四重奏”便筑起一道风景:一道令人耳目眩晕的音乐风景;它就像又一股强劲的旋风:一股拥着古典和流行一齐行走的“跨界”旋风。“邦德女子四重奏”是一支风靡当今世界乐坛的演奏组合,由4位分别在英国和澳洲受过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少女组合而成。她们融合了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以及其他不同的音乐样式、品类,从而营造出一派雅俗共赏的音乐时尚。2002年4月,这支被媒体简称为“古典辣妹”的演奏组首次赴京演出,由此引来人们的广泛关注。4月3日晚8时,即4位“古典辣妹”抵达北京仅仅4个小时之后,笔者代表北京音乐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日报》和《中外文化交流》4家新闻媒体,对她们进行了小范围地联合专访。应着笔者的提问,她们首先介绍了演奏组是如何从“古典”跨越到“流行”,又如何凑到一起组成现在这个“邦德女子四重奏”的。“我们虽然都是学古典音乐出身,但对流行音乐也非常喜欢。因为流行音乐更具时代气息,更能表达今天人们的情感,也更贴近普通大众。...  相似文献   

10.
妇女缠足之风及其源流——温郁我国封建社会中妇女盛行缠足,这是除中国以外其他地方从未发生过的奇异习俗。这一习俗起于何时?通常认为起于五代十国之一的南唐。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引《道山新闻》,说南唐李后主有一宫嫔名娘,纤丽善舞,后主为她造了一个六尺高...  相似文献   

11.
杨森 《寻根》2008,(1):96-99
中国北方尤其在西北五省中,民间通常将已婚女子称为“婆姨”,最著名的莫过于陕北的民谣,有一条称作“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使得“婆姨”一词,大半个中国都不陌生。《汉语大词典》里举例不少,如《陕北民歌·信天游》唱道:“好马不喝沟渠水,好婆姨不交倒灶鬼。”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1943年5月19日)上登载的某村民公约上也有:“婆姨们,多纺线,不买布匹,自织自穿。”20世纪80年代,甘肃农村也有顺口溜叫做:“二亩土地一头牛,婆姨娃娃热炕头。”90年代还出现《黄土坡的婆姨们》的电视剧。同时代的南方报纸上也登载有对妇女通称为“婆姨”的事迹报道。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日本女子姓名中多带“子”字。人们不禁要问:这一传统始于何时?为什么唯有女子姓名中才有“子”字?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子”字又该怎样解释?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角田文卫先生在《日本女子姓名》一书中对这些问题做了解答。“子”字作为人名的接尾字,最早出现于身分显贵的男子姓名中。如六世纪的碗子皇子、中臣连镰子、苏戎宿祢马子等。日本与西欧不同,男女姓名的词尾没有严格的区别,因而很快在女子姓名中也出现了“子”字。最初的形式是以“子媛”二字结  相似文献   

13.
关於“天人合一”的讨论1991年8月,《中国文化)}第4期转刊了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的最後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文中,宾四先生对“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命题有了全新的“澈悟”,认为“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以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妇德”观束缚,不曾有过专门的女子学校教育。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伴随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展开,女子教育作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在改良派和革命派推动下,中国近代民办、官办女学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各地。同时,“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式女学教育思想也贯穿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始终。戊戌维新时期,改良派看到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女学堂,教育中国妇女,受到很大刺激。“西人在我通商之地,分割之境,皆设学校教堂,以教我女子。我有民焉,而俟教于人,彼所以示辱我也,无志甚焉…  相似文献   

15.
汉族“神”的观念潘学方一、汉族的“神”是民间杂神中国文化世俗性或非宗教性的特征一般是指:其一,在汉族历史上,没有盛行过自上而下的、为整个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其二,周代以后,儒家主张以德政治天下、敬天而不尽信天。“敬神鬼而远之”的“神道设教”思想在中国一...  相似文献   

16.
华盛顿时间2005年10月1日晚,在素有美国“最高艺术殿堂”之称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艾森豪维尔剧场,一台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中国综合艺术晚会,徐徐地拉开了在美国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的大幕。  相似文献   

17.
周士琦 《寻根》2000,(4):106-107
“发烧”和“发烧友”这两个词语时下相当流行。日前在某杂志上曾读到一篇谈“发烧”一词的文章,作者认为“发烧友”中“发烧”之说是“发烧”原义的引申义:“‘发烧’一词原义是体温增高,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说‘发热’。现在已经出现了引申义  相似文献   

18.
陶易 《寻根》2008,(1):23-27
在中国科举史上,一名考生(古称“举子”)如果接连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话,就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和极其荣耀的事。那么自隋唐至清末约1300年的科举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三元及第”者呢?据清人王之春《椒生随笔》和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的记载,连中“三元”的共有13人,他们是:  相似文献   

19.
正"梨涡",是中国文学史上形容女子浅笑酒窝、妩媚动人的一个专属名词。"酒窝"也称"米涡"。"米涡"是说女人肤色如玉,涡儿极浅、极小,颇有美感,然却不若"梨涡"动人。"梨涡"之"梨",形容女子的脸颊白皙,如雪白之梨花,彰显女子鲜嫩水灵而美艳可人之魅力。白居易《长恨歌》尝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杨贵妃泪流满面的情形,将她白嫩丰满的脸庞比作美艳绽放的梨花,生动迷人。"梨涡"一词,就字面观之,已构成视觉审美效果;就音节论之,似已充满听觉审美感应。面对如此美妍之意象,微闭双目,稍作遐想,一位轻颦浅笑、含情脉脉、妩媚娇妍、风情万种的美人便会飘然而至,让你赏心悦目。故而对于"梨涡"一词之源流略加梳解,将是一  相似文献   

20.
缠足别议     
苏全有  王申 《寻根》2009,(6):37-40
缠足,学界长期以来的思维惯性,是将之与男权压迫相等同。然而,考究缠足历史则可发现,尽管男权社会的威势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对缠足或有推波助澜之影响,可心理上对美的追求及从众心态,才是驱动缠足的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