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嘉莹 《中国文化》2010,(2):150-164
<正>一序论"词衰于明",这几乎是研究词与词史之人的一个普遍共识。即如刘毓盤之《词史》,就曾写有专章,题曰"论明人词之不振"①。吴梅之《词学通论》亦以为"词至明代可谓中衰之期"②,至于王易之《词曲史》,则直指明词为"入病"③。但是就在这种认明词为衰落的普遍观念中,我们却应注意到在词之发展史中与此恰好相反的另一现象,那就是如果换一个性别角度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明代却正是女性  相似文献   

2.
正在一个春光明媚、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的早晨,我和三五好友驱车前往马鞍山乡三胜村委会龙塘村梨花源观看梨花旅游周开幕式。距离目的地不到一两公里,透过车窗满山满坡洁白的梨花顿时直扑我的眼帘。此情此景,无论用"一树梨花千点雪,两岸垂柳绿如绦","柳色烟相似,梨花雪不如","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还  相似文献   

3.
提起“美丽”这个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大家都知道它既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物;在用于人物方面时,总是用来描述女性(尤其是年轻的女子),而不能描述男性,如说“美丽的姑娘”、“美丽的女子”,而不说“美丽的小伙”、“美丽的男子”等。“美丽”似乎成了女子的“专利”,与男子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只是中古以来的情况,历史上并非一直如此。远在上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以前),“美丽”这个词是可以用于男子、描述男子的容貌的。也就是说,上古时期的男子同女子一样,也是可以“美丽”的。这种情况在典籍中时有反映,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4.
正"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凤仙展奇葩,八月桂花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蜡梅雪里藏。"人间四季,花事纷呈,芬芳四溢。女性养花、赏花、戴花,人与花相映成趣。"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人也多以花形容女子,人与花已然分不清。我的身边就有两位花样女子,一位"花外婆",一位"花奶奶",那自然就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婆婆啦。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当今时代再也没有人敢公开乱讲"女子不如男"。但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一语,则始终无法让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五十的"女子"们释怀。由于孔子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而且以"难养"定性,在孔子文化日益复兴的今天,孔子是否轻视"女子"?"女子"又应该怎样看孔子?诸如此类问题就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孔子是否"轻视妇女"是一个长期争论而  相似文献   

6.
<正>"美丽中国"一经党的十八大提出,就成为感动人们的热词,她不仅是激励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而且是审美境界、审美空间的提升与延展。"美丽中国"内在包括自然生态美、人文生态美、社会生态美等多重要义。"美丽中国",如果从美学上体认,我以为,可以延伸至"诗意中国",强调人文生态之美。人文生态之美,本质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这四大关系的和合协  相似文献   

7.
正从蹒跚学步起就耳濡目染母亲和姐姐飞针走线,到幼时用稚嫩的手指捏起第一根绣针,直至成人后绣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品佳作,一针一线贯穿了尹宜惠至今为止70多年的人生历程,刺绣之于尹宜惠,用"热爱"一词已不足以形容其的感情,可以说,尹宜惠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到刺绣中并为之付出,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精神,尹宜惠才能在刺绣的艺术殿堂里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成长为一个省级的民族民间美术艺人,一位针尖上的舞者。山乡小绣女  相似文献   

8.
良家妇女之不成家数的哀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前面两节的讨论,我们已可清楚地见到,在传统文化中,妇女之写作原是处在一个极为弱势的地位。首先,作为一个女子,从一开始就失去了与男子一样受同等教育之机会,即使幸而接受了教育,具有了写作的能力,但是在以士人文化为中心的言志之诗的写作中,妇女既根本不可能具有任何修、齐、治、平的高远志意,则其所写的诗篇,自然就处在了弱势的地位。至于就词的写作而言,  相似文献   

9.
学人寄语     
李学勤 《中国文化》2006,(2):F0002-F0002
“国学热”一词近已风行不少时间,现在升级为“国学火热”,这本应是从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的我们欢喜赞叹的。不过我不得不说,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述,如就其深度、高度要求,都还不好用“热”来形容。相反的,我倒有一种预感,害怕这种国学之“热”难于持久,甚至弄不好转化为国学的危机。目前有些现象,使我摆不脱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10.
"豆腐"在四川方言中一说为"灰妹儿xueim",各地发音大同而小异。清前期四川爆发了一场空前的"虎患","湖广填四川"来的移民深受其害,他们对老虎畏之、敬之、讳之,故称"虎"为"猫儿",此谓之"讳凶"。发展到后来,但凡跟"虎"同音的诸如"腐、府、斧"等字都跟着避讳,均形成了与"猫儿"相关的讳称方言。"灰妹儿"一词的语源正是来自于此。到了清晚期,虎患消除,人们慢慢地不再谈虎色变,因此"灰妹儿"之类词的民俗语源也日渐不为人知。许多方言词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从民俗、历史的角度研究方言就成了一条有趣而又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春日的阳光,点亮了漫山遍野的灯盏。在高高的哀牢山分水岭上,在弯弯的歪角河畔,燃烧起一千层的雪,照亮整个山坡,亘古不散的幽香,洒满滇西巍山马鞍山龙塘村的房前屋后。此时此刻,梨花照亮的山坡,是在土地上展开的一本大书,年年岁岁都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于是,在春风细语相邀下,一行人挺进大山深处,一个被誉为"梨花源"的地方。一路山风轻抚,泥土芬芳,鸟鸣啾啾,还在山下,兴奋就开始了,成片成片的梨花从山脚一直向山上铺展,车在弯曲的山路上缓缓行驶,时不时就让两边的梨花吻着,心痒痒的,打开车窗,梨花淡淡的清香飘了进来,心旷神怡。一路望见的,除了梨花还是梨花,白茫  相似文献   

12.
晚霞     
阮镇 《大理文化》2013,(10):20-35
一唢呐王一进到画家的卧室,就闻到了淡雅的清香。"女人的卧室就是特别,"他想。床头柜上摆放着一对男女接吻的小瓷人,他感到很新鲜,捧在手里把玩了一番。"老女人还摆这玩意,嘻嘻。"他放下接吻的小瓷人,拿起旁边的小相框,仔细地端详照片上的一对青年男女。那是一张半身照,那年轻女子就是阿满的外婆,瓜子脸,长发辫,一对浅浅的酒窝。那年轻男子就是花花的爸爸,长得也帅气。可惜英年早逝,无福享受这美好时光。"她还有这么一张照片摆着,我连这么一张也  相似文献   

13.
品读九鼎山     
中原 《大理文化》2014,(8):85-86
正海拔3117米的九鼎山,就像一本故事书,翻开处处皆精彩。首先送入眼帘的便是"显赫"、"尊贵"的九鼎山"前言":九鼎山,又名"九鼎云峰",是祥云县的名山之一。位于祥云县城北10公里的象鼻、祥城镇交界处。据光绪《云南县志》载:"九峰突兀,望之簇如青莲",故名九顶山,又因九峰顶立,又有九顶山之称,依次排列的凤鸣、狮吼、揽霞、招鹤、峨嵋、侍仙、中秀、凌霄、飞云等称为九鼎云峰。山里的九  相似文献   

14.
肖伊绯 《寻根》2013,(2):65-73
在中国俗文化话语中,"母夜叉"往往用来形容凶狠彪悍的成年女子。无疑,这个词汇大多数情境下都属贬义,与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形成鲜明对比。《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中仅有的三名女性之一——"母夜叉"孙二娘,就以开黑店、劫杀商客、做人肉包子等凶悍行径而为人们所熟知。  相似文献   

15.
在王国维的"意境"、"境界"说中,他特别强调"观"的重要意义。因此,理解王国维所说的词何以"观",也许正是我们弄清他"意境"、"境界"说审美内涵的解穴之处。它不仅显现了王国维对"人生之问题"的热切关注,反映出特定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绝望和寻求出路的悲壮,而且顺应时代的发展,确立了"情"与"景"在"意境"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促成了传统意境理论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6.
严羽的著作流传下来而又比较完整的仅有《沧浪诗话》、《沧浪吟卷》和一部二十二卷本的评点《李太白诗集》。严羽论诗宗盛唐,认为盛唐诸公中唯李杜可称道之,他对李白的接受正是以诗歌的自身规律及内在特征作为切入点,严羽对李白的接受与他本人对诗歌的期待视野是完全一致的。具体接受内容体现为以下几点:明确将李白诗歌界定为"太白体",李白诗歌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太白诗乃天仙之词,李、杜二公,不当分优劣。  相似文献   

17.
石宝山记     
石宝山顾名思义,其妙在石。果然,剑川县志称其得名由来,乃因"石相可宝"。剑川民间则形象地称其"会开花的石头"。只听说千年的铁树开花,没想到亿年的石头也能开花。就凭这一点,远在云南的石宝山便让人悠然神往。与参加中国报纸副刊年会的多数同行相比,我对石宝山的向往要早好些年。多年前撰写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丹霞》的时候,目光便曾久久地在石宝山的画页上流连。中国内地已发现的800多处丹霞地貌中,如石宝山这样大面积岩面龟裂的仅有3处。另2处,一是江西石城的通天寨,一是云南丽江的千龟山。海拔不过500米的通天寨,其石之奇已让我目瞪口呆了;海拔高达3000米的石  相似文献   

18.
正"君子"一词在华夏文化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直至今日,它仍代表国人所普遍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说文·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段玉裁注:"尹,治也。"因此,"君子"原本表示身份地位,指在位者或贵族阶层,如《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毛传:"君子谓诸侯也。"《国语·周语下》"恺悌君子",韦昭注:"君子,谓君长也。"《周易·乾卦·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疏:"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从出土器物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春秋早期的《晋姜鼎》,铭文云"用康夒(扰)妥怀远执君子",意谓使远近各国的统治者都来归附晋国。又如《敬事天王钟》"敬事天王,至于父兄,以乐君子"、《黑敢钟》"歌乐自喜,凡及君子父兄"的"君子"当指异姓贵族。作为贵族阶层,君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而到了春秋战国,原有的贵族分封和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世袭制和世卿世禄为选士任官和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学术文化上,继王官之学而起的是诸子之学。在这种背景下,"君子"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王书敬 《寻根》2020,(2):49-51
中国人习俗称喜庆之事为"红事",如婚娶、庆寿、生小孩等。称丧事为"白事",人死是件大事,要举办相应的活动仪式进行悼念,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早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就形成了"奉先思孝"的社会共识,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其中的"凶礼"要求贵族子弟必须"哀邦国之忧",要有"丧纪之容",总之要从内到外肃穆、哀伤。周公的儿子伯禽代父封到鲁国,"变其俗、革其礼".  相似文献   

20.
邵瑜 《华夏文化》2021,(4):21-23
一、如何见佛性是禅宗的核心问题 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命题与"佛性"相关,正如赖永海先生所言,佛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佛教的主线索.禅宗作为中国化佛教的核心成果,自然也与此问题意识息息相关."如何成佛"是困扰禅宗僧侣整个悟道生涯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体现在能否了脱生死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见"自身之"佛性",势必对于"佛"之意义做出体认.禅宗将这一核心问题归结为"如何是佛"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