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自珍 《甘肃教育》2014,(16):86-86
正教学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师生和生生之间在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那么,怎样才能在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精心的"预设",应该为"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在精心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用智慧将教学演绎的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3.
"预设"最早来自于逻辑学。它是一种没有明确地、直接地表现出来的语言。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是指教师按计划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果进行的理性清晰的设计,对课堂中可能产生的走向进行预测性思考。"生成"与"预设"相对,是师生在教学互动中促成学习者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建构的过程。一.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  相似文献   

4.
教师为生成课堂设置的预设必须是充分的、生成的,只有这样的预设,才对高效课堂有用。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简单、机械式地解读了"生成",可是把"预设"却完全地抛弃了。但凡教师操作不当,让生成挤占了学生有效学习的时间,可能学生活跃了,课堂也热闹了,但这只是你看到的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实际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四步:预设课堂流程——弹性灵活;预设有效情境——引领孩子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预设学生反应——使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预设教学策略——让课堂拥有生成,以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正>预设与生成是高效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高效课堂的核心。但细观目前身边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在落实"预设"和"生成"这一教育教学理念时,仍存在过分依赖预设而忽视生成或摒弃预设而刻意追求生成的行为,造成课堂中教与学的失衡。  相似文献   

6.
预设与生成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或教学预设之外(节外生枝)的情况时,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探究取得意外收获的教学活动.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应在课堂特定的动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有意识地抓住这些"意外通道",捕捉那些"美丽图景",运用教学睿智,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意外收获,使得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相似文献   

7.
徐瑛 《辅导员》2012,(12):63-6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生成有效的数学课堂一直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关注到了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可是面对学生纷至沓来的生成,却缺乏一定的调控能力和引导技巧,课堂教学表面上学生很活跃,学习气氛也浓厚,但是生成却游离了文本、脱离了目标,更谈不上课堂的有效性了。那么,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做到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呢?  相似文献   

8.
王中华 《现代语文》2007,(4):109-110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教师课前预设与课堂教学生成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在?生本位?教学的今天,除了我们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做出恰当的转换之外,还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课程预设依据与课堂生成契机,并对预设?生成教学做一些理论上的思考,从而寻求课堂上师生间最大限度的互动生成。本文将在此理论上做出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9.
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教学预设。好的预设是一节成功课的前提,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却在预设外生成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解决课堂中根本不可预知的生成性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因生成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等。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教师重视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的程度,也就是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通常指教师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生成"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而生成是必然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方能演绎精彩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预设"与"生成"真正互相融合呢?一、精心预设,为学生智慧生成启航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已然成为健康课堂的典型特征,它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体现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性,教师可以通过实现生成这一价值追求,从中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促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可是,在实践中可以经常发现,当面对实际课堂教学中那些丰富的、开放的、多变的和复杂的课堂教学状况时,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抛弃之前的预设,甚至有的教师用生成取代预设的环节,出现生成与预设相分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预设与生成,对立统一于课堂教学中,两者如同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弹性预设能促进有效生成。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学情分析、解读教材进行弹性预设,抓住弹性预设"可变"的特点进行预设、展开教学。课堂上及时捕捉生成资源,根据预设给予回应,让预设促进精彩的生成,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准确预设,关注过程,促进生成.精心筹划"预设什么"、"怎么预设",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  相似文献   

14.
<正>课堂教学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生成系统。数学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成功的课堂应是在有效预设的基础上追求动态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桂莉萍 《辅导员》2013,(9):33-34
面对新课程,老教师也是新教师教师的新与旧不在年龄、学历和职称,而在于他们有怎样的教育思想,是"师中心"还是"学中心",是"教服务于学"还是"学屈从于教"。"新"教师,一定是敢于"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人,这样的教师知道课堂不是自己的舞台,是属于学生的学习场。合情合理的预设,机制巧妙地处理生成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必要条件。何谓预设?预设即备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它不是对课堂情景和教学行为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空间。何谓生成?生是一种教学。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生成追求的是本真本色。精彩生成是学生全身心的投  相似文献   

16.
桂莉萍 《辅导员》2013,(6):33-34
<正>面对新课程,老教师也是新教师教师的新与旧不在年龄、学历和职称,而在于他们有怎样的教育思想,是"师中心"还是"学中心",是"教服务于学"还是"学屈从于教"。"新"教师,一定是敢于"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人,这样的教师知道课堂不是自己的舞台,是属于学生的学习场。合情合理的预设,机制巧妙地处理生成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的必要条件。何谓预设?预设即备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它不是对课堂情景和教学行为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空间。何谓生成?生是一种教学。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生成追求的是本真本色。精彩生成是学生全身心的投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我们应在精心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用智慧将教学演绎的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中,教师大抵会有这样的体验:课前备课时分明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情形却与先前的设计相去甚远,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随着课改的深入,"预设"和"生成"这对互相对立的概念已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  相似文献   

19.
徐丽艳 《辽宁教育》2009,(11):34-36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仅仅按照预设完成教学任务.无视学生存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需要信息:有些教师虽然注意到了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但是往往在操作过程中仍然还只是突出了预设;还有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为生成作了时空预留,但往往在实际处理时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共同体,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有计划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构成了一堂堂灵动的课、一个有生命的课堂。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更需要有生成,二者只有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和谐相生,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效,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