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麦克卢汉(1911—1980)是20世纪60年代最走红并最富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90年代重新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时代的先知”。尽管麦克卢汉不是第一位、也不是最深刻的传播理论家,但是他以部分打破流行化的贬损性看法而赢得了公众的瞩目。  相似文献   

2.
现在谈到麦克卢汉,新闻传播学界无人不晓。而在30年前(1983年)我们知道这个人时,其论点被说成是奇谈怪论。10年后,才有了他的成名作的中文版,即何道宽翻译的《人的延伸——媒介通论》,这是他的代表作,原名应该是《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但为了好卖而被改名。理解媒介》的论述方式按照现在的学术规范来套,似乎算不上理论研究,但麦克卢汉做到了用一种近乎炒作的方式把媒介的人类学意义提炼出来,给后来的媒介环境学派开辟了思路。现在麦克卢汉火了,因为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验证了他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2013年10月25日,何道宽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沙龙上谈的第一个话题便是:"麦克卢汉带给  相似文献   

3.
麦克卢汉基于最广义的媒介观,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角度来考察媒介,对于"媒介"概念作出了一种极为宽泛的理解。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观点,本文主要分析人与媒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方著名思想者埃里克·哈弗洛克是被波斯曼誉为和麦克卢汉并列的经典学者.他重视研究媒介形式本身,试图去理解特定媒介如口语主导社会中的社会运转、文化产生情况.哈弗洛克和麦克卢汉同为媒介环境学第一代的代表人物,都对媒介环境学的基本问题成形作出了贡献,他不仅在学术地位、经历、著作、影响等方面和麦克卢汉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并且,他还影响了麦克卢汉.作为学术思想深邃、影响广泛长久又富有争议的学者,哈弗洛克的思想宝藏亟待挖掘.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 (MarshallMcLuhan ,1 91 1 -1 980 )曾在西方掀起了一股“麦克卢汉热”。他的姓名被造成一个法文字“mcluhanisme” ,其含义为“麦克卢汉主义” ,“麦克卢汉风格”。但是 ,对麦克卢汉及他的学说在西方尤其在美国 ,却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在一篇文章中宣称 ,麦克卢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有人说他的新思想是“一派胡言” ;有人讽刺他“出尽风头 ,赶时髦 ,追风潮 ,迎合新潮” ;还有人说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 ,巡回论…  相似文献   

6.
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提出:"社会学探讨的是个人生活历程、历史和它们在社会结构中交织的问题。其中关键的是要‘理解人的最内在的’和最‘心理学’的方面:特别是他的自我形象、他的良知以及他心智的成长。"①麦克卢汉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麦克卢汉所处的时代是喧嚣的时代,故土加拿大在其笔下是"思想真空",  相似文献   

7.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基本立场或方法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媒介存在论",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并不是主体间或主体与客体之间传递信息的中性管道,而正是媒介构成了自然和人性。媒介或者说技术是人的延伸,人们在媒介技术中能够看见自己的映像,反思媒介亦是反思人性。麦克卢汉把人性问题从一个形而上学的玄思问题,转变成了一个媒介史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对我们思想的启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写于1964年,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经典学术观点.全书共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理论篇,第二板块是应用篇,在第二板块中麦克卢汉不惜笔墨仔细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综观全书,麦克卢汉集中阐述了自己的两大观点:一是媒介即是信息,二是热媒介和冷媒介,并具体从各种媒介入手,介绍媒介为何能成为人的延伸.  相似文献   

9.
影响和支撑麦克卢汉思想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天主教、艺术和技术.在麦克卢汉看来,这三者都是人的延伸,都是“媒介”,因而又都合成一体,形成了麦克卢汉思想架构之中一个几乎完美的“三位一体”.这“三位一体”造就了作为思想家和预言家的麦克卢汉,也成为我们理解他的一条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杨汉云  杨祎 《当代传播》2011,(6):126-127
近20年,国外著名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及他的媒介理论在中国播种开花。国内研究学者从单纯的理论引入,渐渐走到了本土化的理论解析、理论应用阶段。本文收集1988年-2010年国内研究学者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研究论文256篇,择其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述评,为以后研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者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1.
陈荣 《东南传播》2018,(4):32-34
通过文本分析和历史社会学的路径管窥麦克卢汉的思想和新媒体视域下的中国传播学研究,我们发现,21世纪10年代兴起的,以麦克卢汉百年诞辰为代表的,关于麦克卢汉研究的第三波热潮在中国被重视并引起广泛影响,是基于麦克卢汉本身文字特点与新媒体时代特殊的传播机制和规律的双重作用.通过回顾麦克卢汉思想精髓,并理解其原子化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对于新媒体视域下的传播学研究未尝不失为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2.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是目前传播界被冠以头衔最多的学者之一.作为一位媒介技术论者,莱文森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他是北美媒介生态学派第三代旗手,也是纽约学派的领军人,他以"媒介进化论"为核心的媒介理论奠定了他在环境学派中的地位.莱文森的媒介思想受到进化论、哲学进化知识论、媒介环境学的三重滋养,以此形成其独特的媒介进化论.  相似文献   

13.
2014年是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发表50周年,受周志强主编之托,我组织麦克卢汉书评专栏。在约稿计划中原本是包括了麦克卢汉之子、媒介理论家埃里克·麦克卢汉的,然临近出刊也未等到埃里克的稿件。不得已就放弃了。可在刊物(2014年第11期)出来后,埃里克却突然寄来他的稿子,这让我感到错愕、惋惜,栏目错过了埃里克,埃里克也错过了栏目!我把情况告诉周主编,他回复说没有问题,虽然公历的2014年已经过去,但中国的古历还在延伸这2014年。好主意!好有寓意的事件啊!麦克卢汉在时空中“延伸”,这不就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吗?!其《理解媒介》一书所要表达的不就是理解借助于媒介的“人的延伸”吗?!
  2013年初冬的一天,我与埃里克相约在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咖啡厅见面,相谈甚欢,相见恨晚,首都师大易晓明在旁拍摄了一些照片,这里发表一二,以飨读者。照片中的小伙子是麦克卢汉之孙安德鲁,酷肖麦克卢汉;而其子埃里克看起来倒像是外人了。一笑!  相似文献   

14.
梁颐 《东南传播》2021,(11):85-89
德克霍夫认为,麦克卢汉具有一种永恒的文化视野.麦克卢汉对德克霍夫的影响不是学术思考,而是思考本身.麦克卢汉一生都在寻找一种研究方法,但从未真正实现.图形/背景实际上成为德克霍夫个人的研究方法.麦克卢汉对字母表效果的理解给德克霍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数据统治是数据主宰我们生活的力量,数字孪生则是一个灵活和自我更新的数据库,其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可能使人失去做出决策的权力.加拿大、意大利、法国、美国已经接受了麦克卢汉.关于现在流行的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德克霍夫认为,抖音完美地契合了当今年轻人和老年人短暂的注意力广度,它几乎是一场社会运动.就疫情等谈及未来新媒介技术会给人类行为带来的变化,德克霍夫寄希望的新媒体技术是量子计算和量子技术.德克霍夫从麦克卢汉"周一晚上文化与技术研讨会"中学会,不要被学术思维所禁锢,不要从过去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要坚定地从现在的角度思考问题,"一切都是现在".  相似文献   

15.
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一书,其中最富影响力的篇章是《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当世界进入20世纪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数字化生存的日益可能,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麦克卢汉,力图从麦克卢汉痴人说梦般的表达中寻找能解释这个时代媒介影响力的答案。和着这股热潮,我翻开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文,力图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大师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当电视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人称“传播学怪杰”的著名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接连发表了三本论述传播媒介的著作:《古腾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1962)、《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1964)和《媒介即讯息》(1967),提出了他的以“媒介即讯息”为中心论点的媒介理论。他以一系列大胆创新的论断,呼唤人们研究传播技术/媒介除运用于传递讯息内容以外它本身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讯息——各种传播媒介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一时,麦克卢汉不仅在学术界声名大噪,而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倍受重视。他的新颖论点,启发、吸引了许多学者对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性质、特点和社会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保罗·莱文森是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其以"媒介进化论"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他在纽约接受中国学者的访问时,曾对报纸和新兴媒体作过一次有趣的对比。他说,报纸的优势是:纽约下雨了,你可能会把报纸放在头顶挡雨。但报纸被打湿之后就没法阅读了。它让你损失1美金;但如果你手里拿的是一个Kindle电子阅读器,你却得好好掂量一下要不要拿它来挡雨,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损失150美金。这是一个笑话,却也是现实。  相似文献   

18.
梁培培 《青年记者》2012,(30):23-24
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而《媒介即信息》堪称其中最富影响力的章节。在网络时代的今天,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得到进一步证实。互联网自其诞生之日起,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新事物,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其  相似文献   

19.
一 人类不断地发展信息技术,是为了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然而我们现在的物理距离缩短了,心理距离却疏远了. 现在的地球,我们习惯于称为"地球村".①"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是加拿大的媒介批判学者麦克卢汉,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言了现今新媒体构成的环境."它(信息技术)能使远隔千里的人相互接触,你们每个人都将出现在别人面前,你们将在一起谈笑、彼此接触,仿佛同处一室……你的伙伴所看和感受到的那个人常称为你的‘化身’即现实的你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20.
李岩 《中国广播》2004,(12):28-31
被称作传播领域研究怪杰的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对于广播情有独钟。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着广播的魅力:“收音机的阈下深处饱和着部落号角和悠远鼓声那种响亮的回声……广播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变成合而为一的共鸣箱”。之所以说麦氏对广播特别钟爱,不仅仅在于这一句话,阅读他的著作,我们看到在他对媒介的技术性和技术对人的支配性的表述中,多少都包含了对技术结果的批评,惟独广播媒介是个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