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11东日本大地震是日本灾害历史的一个节点,除了震级之高刷新纪录,随后而来的大海啸、福岛核电事故给岛国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大众媒体在日本社会,尤其是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扮演着非常醒目而且重要的角色。迄今,大地震发生后一年,围绕核电危机和灾区复兴的报道依然是日本主流媒体报道的重点。本文将以3·11东日本大地震、核辐射报道为例,透析日本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特殊表现,并反思其对中国媒体灾害报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14日由藏独分子制造的拉萨暴乱和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惊世界。新闻媒体在这两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不同表现和不同效果,发人深思,值得研究。一、有闻不报是新闻媒体的失职"3·14"和"5·12"两大突发事件,都是举世瞩目的特大新闻事件,媒体应当关注和介入。但媒体的不同表现却产生了不同效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反应迅速,报道公开,不仅赢得国内各界的高度赞扬,而且也得到国外媒体的认同和好评。中国的老百姓和世界人民大都通过中国媒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汶川大地震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表现,总结在危机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媒体不同功能的体现,并对媒体在地震中的报道予以反思.在危机频发的时代,有效发挥媒体功能,有助于预防危机或更好地化解危机,对我国社会的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可以说是在危机状况下的社会总动员,各个电视台、报纸、电台、网站都倾尽所有力量聚焦汶川,而在所有的媒体中,网络传媒的表现尤其突出,新华网则是各大网络媒体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5.
从2003年媒体在SARS事件前期报道中的集体失语到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及时、透明、全方位的报道,中国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可谓是前进了一大步.但在进步之余,我们发现,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进入了比快、比多、比透明的阶段,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就可以看到有关的报道铺天盖地随之而来.这样,虽然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但大量重复的信息也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和受众的恐慌.  相似文献   

6.
黄宏莹 《报刊之友》2010,(2):103-104
一、危机报道的意义 近几年来,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迭起,“9·11”恐怖袭击、SARS疫情、汶川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更是引起了世界各国民众的关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这些事件的关注也与日俱增。这就给市场化发展的媒体带来了很好的报道素材。在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公共突发事件频发是近年来国际国内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9·11"、汶川大地震、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这些突发事件的不期而至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机,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危机,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对促进经济发展、保证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在危机事件处理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因此,研究媒体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1年4月16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简称北大华媒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大新闻学茶座(12)在北大新闻传播学院举行。此次茶座正值日本3·11大地震一周月刚过之际,日本□谷大学名誉教授、北大华媒研究中心学术主任卓南生为大家作了题为3·11大地震后媒体论调的变化与走向的讲座,针对大地震后日本国内外媒体的报道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来自教育界、新闻界、政府相关部门等30余位同仁出席了座谈会。会议主持人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北大华媒研究中心主任程曼丽教授,本次活动由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协办。1923、1995和2011地震后的特征讲座中,卓南生首先回顾了1923年关东大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以及这回大地震的特征和舆论走向。卓南生指出,在1923年的大地震中,谣言四起。在日本社会,有许多关于朝鲜人趁火打劫、强奸、在井水中下毒的谣言。当时官方出动军警搜猎朝鲜人,并  相似文献   

9.
刘晓菲 《新闻世界》2013,(6):345-347
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在这场灾难中,日本媒体体现了其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日本唯一的公共放送组织——NHK在地震期间提供了值得信赖的高水平报道,为地震中信息传播及灾难应对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文以NHK对3·11大地震的报道为例,分析NHK灾害报道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以期对我国媒体的灾害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强烈地震,世界媒体纷纷报道。灾难报道应该选择怎样的报道风格,注意哪些伦理问题,规避哪些事与愿违的不良效应,这些问题在这次大地震后再次摆在了媒体面前。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日本媒体和台湾媒体在这次报道中的表现,借以说明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媒体在灾难事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绝大部分媒体反应迅速、报道深入,表现出了良好的新闻素质和悲悯之心,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誉,但也有个别媒体出现了一些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失范”行为,值得警惕和反思。笔者从这些媒体道德“失范”现象入手,  相似文献   

13.
周烨 《新闻爱好者》2011,(22):30-3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一个报业大国,纸质媒体在日本一直都有巨大的市场。日本报纸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与各大报纸快速、准确提供的优质新闻信息分不开。作为一个新闻相对自由的国家,日本各种法律法规保障媒体的新闻自由,媒体能够迅速报道民众关注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记者俱乐部等日本特有的组织,媒体内容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陈通 《新闻世界》2011,(6):268-269
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是各种灾难、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的时代,当代传媒的发达与它的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决定了它在这个时代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与它所具有的公信力有关的,而报道危机事件的能力也决定着媒体的公信力的高低。本文通过对NHK报道日本大地震的特点来看该公共电视台如何构建自己的公信力,也希望对我国媒体在新形势下的公信力的构建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随即引发海啸、核电厂核泄漏等一系列灾难,牵动世人心弦。NHK作为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同时也是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在灾难报道中展现着其迅速、客观、权威的媒体形象,但如此冷静的报道态度却在潜移默化中打动人心。特别是在此次3.11大地震报道中,NHK成为全球媒体关注、获悉日本3.11大地震事态进展的窗口。本文旨在通过NHK在日本3.11大地震中的不同细节案例对其灾难报道理念加以梳理总结,并探究这些报道理念由来之源头。以期借鉴,改善我国媒体在灾难报道方面的缺失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陈聪 《新闻世界》2012,(1):142-143
本文主要以日本“3·11”地震报道为例,从日本广播协会(NHK)的历史沿革、预警机制、报道风格与内容、责任与伦理的启示来探讨NHK所奉行的媒体伦理和履行的媒体责任。  相似文献   

18.
张宁 《新闻世界》2011,(9):206-207
本文比较分析了《环球时报》与《纽约时报》对于日本大地震这一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从报道结构、消息来源、报道内容、报道视角、报道技巧五个方面,对两家报纸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黄宏莹 《今传媒》2010,(2):103-104
一、危机报道的意义近几年来,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迭起,"9·11"恐怖袭击、SARS疫情、汶川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更是引起了世界各国民众的关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  相似文献   

20.
媒体对恐慌舆论的理性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中的媒体行为分析(一)汶川大地震中媒体扮演的角色在此次5·12大地震中,媒体主要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重大信息的发布者,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面前,人人都会感觉恐慌,无法用理性的思维判断目前面对的状况,紧随而来的是大量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