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中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简言之就是“会倾听,善表达,能应对”。看似简单的要求,但实施起来往往困难很多。笔者因为工作关系,听了不少教师的口语交际专项训练课,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些口语交际课不尽如人意: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急切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认真倾听,或窃窃私语,或东张西望,或干自己的事情……这样就形不成双向互动生成,降低了口语交际课的效果。因为学生倾听直接影响课堂生成,所以在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学课题第二阶段研究中,我们确定子课题“口语交际教学”的主攻方向为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徐淑娟 《考试周刊》2013,(89):25-25
口语交际能力是当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它是语文教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理念.“交流之中学交流”将成为教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追求目标和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4.
邹节华 《广西教育》2006,(1A):83-84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第9条提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就是口语交际教学总的目标。它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口语交际教学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在课堂上,倾听则是“表达与交流”的基础,是学生参与交际的前提。一堂真正有实效的口语课应是从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开始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说”的要求.忽视了对“听”的指导。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倾听习惯.也不会倾听.这是造成交际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重视倾听的要求.培养倾听的能力是口语交际教学中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要求。那么,什么是口语交际?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交际信息学认为:交际乃是一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借助某种符号和媒体传递与交流信息,并产生相应行为的社会活动。它实质是“A通过C将B传递  相似文献   

8.
考点透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部分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者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纷纷命制了“口语交际”题对考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进行考查。  相似文献   

9.
刘雪君 《湖南教育》2002,(13):36-37
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的性质口语交际教学已不同于过去大纲中说的“听话、说话”教学,它注重的是训练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口语能力。听、说训练过程理应是交际过程。《课标》中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这句话是总领,“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是要求,“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是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总目标将过去大纲中的听、说进行了整合,体现了口语交…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能说普通话.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便成了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试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1.
成龙 《学语文》2008,(6):42-4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多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要求,这一要求定位在“基本”“初步”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对口语交际及口语交际教学给出了更为明确的说明.“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2.
王晔 《当代教育科学》2007,(19):58-58,60
“口语交际”这一术语第一次出现.是在2000年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它一改以往的“听说教学”,将“口语交际?”教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与“阅读”、“写作”教学齐眉并举。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然而,这并非仅仅是专业术语名称上的变化,其实质是全新的口语教学理念的变化,它汲取了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理论之精华。它的提出与目标的设定,为中国的语文教学凭添了许多新的活力,指明了新的前进方面,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一泓活水源泉。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孩子倾听、表达与应对的能力,使孩子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手段,让孩子学会倾听与表达,逐步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说话、听话合为口语交际,其要求是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作了如下的界定“: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倾听、表达、交流”是课标对口语交际的基本定位,相比于传统的听说教学,凸显了口语交际的综合性、交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目标”中即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并在所有四个学段分别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能认真倾听”“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以及“耐心专注地倾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给予了同样的重视。它在“表达与交流”部分,也提出“在口语交际中”要“善于倾听”。  相似文献   

17.
尹洪锋 《学语文》2005,(3):41-41
语文新课标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能力”.同时指出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但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口语交际能力在高考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广大教师认识不足.认为口语教学可有可无,偏离了口语交际教学正常的轨道。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大搞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学,使本来生机盎然的语文课失去了生机,  相似文献   

18.
从2000年修订版语文教学大纲开始,以往大纲中的“听话、说话”的内容统一称之为“口语交际”。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绝不是名称上的简单更换,而是体现语文课程改革的与时俱进。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口语交际”比“听话、说语”的内涵更为丰富。因为“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它不仅涵盖了听和说的功能,而且凸显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课程性质,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口语交际能力。二是“口语交际’揭示了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质特征。“听话、说语’往往侧重于学生个体的单向“独白”,而“口语交际”则强调“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9.
口语交际是一种崭新的课型。它与旧教材中的听话、说话练习的本质区别在于:听说练习一般是个体进行单一的听和说的训练。而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是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依据新课标精神,笔者认为,口语交际课脱离了“交际”二字,显然有名无实。因此,创设好交际情境对上好口语交际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特别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许多一线的老师积极投身于口语交际教学,使新时期小学口语交际呈现了许多新的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