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化作文”是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使小学作文成为真正的儿童作文。在这“以童化之”的习作课程建构之路上,儿童精神得以彰显,童年生活得以丰盈,童年的内涵得以延展,童年正成为人一生成长的力量。本文试从“童化作文”课程建构的基点、向度、模块三个层面去丰富一个人童年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梦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既虚无飘渺又真实可见。儿童喜欢做梦,因为“梦”给了他们诗意,给了他们自由,更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开阔的世界。“童化作文”教学将童年的“梦”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使童心在展露天性、开启情智的同时放飞想象。习作教学的实践,让我真切体会到:只要真正融进儿童世界,与儿童的梦想一起飞翔,写作资源就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拥有一颗童心,与孩子一起“做梦”,习作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3.
在现行版本的小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编排了习作教学篇目,似乎将这些篇曰一一落实,一学期的习作训练已经到位了。但是仅仅靠这些“计划粮”,是无法构建生动活泼的“童化作文”的。因为,教材习作讲究“面”上的适合度,与“点”上孩子的生活并不是合拍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其贴近孩子当下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吴勇“童化作文”工作室前身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童化作文’案例开发与研究”课题组。在课题主持人吴勇老师的引领下,以构建适合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习作教学为己任,努力营建适合儿童身心的写作生活,创建适合儿童情趣的表达方式,构筑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江苏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在我校举行“童化作文”专题研讨会。一位代表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提倡“童化作文”,是否意味着放弃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另起炉灶?我一时语塞,因为本次活动安排的八节观摩课.只有一节源自教材。尽管这次研讨会被有关专家称为“南通小学语文界近几年少有的研讨得如此深入的活动”.但这个小小的质疑却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相似文献   

6.
“童化作文”之所以产生如此的影响力,一方面,在于它创新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因为有一支生机勃勃的草根性研究团队。以“吴勇童化作文工作室”为平台,汇聚一批胆识、见识、学识兼备的青年教师,他们以执著的田园精神,将“童化作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是习作单元,本单元围绕主题编排了《麻雀》《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和《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两篇习作例文,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按照一定顺序写清楚一件事。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视野下,阅读与写作的关联逐渐呈现出明确的“一体化”状态,这样的教学任务变化指向了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真实写作和主动学习,据此,本案例基于“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以《爬天都峰》为例设计了先精读、后习作的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8.
成长之歌     
此文疑是从原先的习作《忆童年》变格而来的——显示了作者思维的变通性。《易经·系辞》云:“化而裁之谓之变,行而推之谓之通。”原习作构建了“童年”的“象”,现用“拥有与寻找”二者关系“裁”之,“推”出“珍惜‘拥有’,永远‘寻找’”的主旨。但是,这篇从习作《忆童年》变格而来的《成长之歌》还要再升格:为着紧扣“拥有与寻找”的话题,应删去前两部分,强化后面两部分,标题改为“寻找童年”。  相似文献   

9.
“交往”应成为当下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小学“童化作文”教学以儿童的精神成长和儿童文化的建构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力图在“儿童精神”和“儿童文化”的引领下,实现儿童言语生命的“诗意的栖居”。实施“童化作文”教学,需要树立师生的交往意识,营造交往的情境,搭建交往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记得刚教五年级时,我对学生习作做了硬性要求:每周一文,题目随意,字数400。每每,敷衍之作颇多,甚至惊现一篇“奇葩式”的练笔——《好笑的事情》,让人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1.
下午放学前,翻阅学生的作文本,一篇题为《童年的发现》的习作吸引了我。这篇习作出自班里一个很不起眼的孩子——郑洋之手。他在作文的开头这样写道:“9岁那年,我发现了大人心理学。这可是父亲的巴掌和我自己的眼泪换来的发现呀!”我一口气读完了郑洋的习作,心里涌起难以言状的悲凉和惭愧——我为一颗无辜受到伤害的孱弱的童心鸣不平,更为自己平时对郑洋缺少足够的了解而自责。  相似文献   

12.
案例背景: 在批改作文“最难忘的寒假生活”时,看到一篇写跟爷爷吃麻辣烫的文章,有滋有味。作文评讲课上。我特地挑出这篇佳作推荐给同学们——出人意料的是A同学嗤之以鼻:“这篇作文是抄的!”同学说:“我昨天在《新概念作文》中看到一篇作文和他写的一模一样。”我顿时无语。究竟是谁剥夺了他们说真话的自由?为此我选择本校五、六年级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找到了“假”习作原因:小学生习惯于或乐于写“假”习作,这与教师在实际作文教学、习作评价时有意无意“立意深刻、内容健康、材料典型、语言优美”等列为小学生习作的要求,更有甚者鼓励学生假借他人作品。  相似文献   

13.
三年级儿童,是习作起始教学的特殊个体。“任性表达”习作创享课程顺应童性、张扬灵性、彰显个性,开发了“缤纷童年”“稻香童年”“光影童年”“故事童年”等微课程,让儿童在“任性”表达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童年     
教学内容:《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二。教学目标:1.从图中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据图合理想象并写下来;通过事件描写来表达童年的美好,突出“趣”,选择印象最深的事写习作。  相似文献   

15.
一、着眼合理,说教材的使用《童年趣事》是人教版大修订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内容。本单元的两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童年的发现》以及选读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都写出了童年的精彩,都充满了童真童趣,能勾起学生对自己类似经历的回忆。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两件最有趣的事写下来”“,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还可以写写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六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写一件事的方法,要写一个童年故事并不难,但要写出“趣”却也不大容易。因而这一次的写作指导课,我拟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继续进行记事作文训练,要…  相似文献   

16.
小学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可谓尽心尽力:课前,能悉心引导学生搜集素材;课上,能耐心指导学生写作技法;课后,能精心批改学生的习作。尽管如此,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徘徊在初始阶段,写作热情悄然呈萎缩之势,写作的内容却与自己的生活渐行渐远。为何我们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归根结底,习作教学只见“作文”,不见“儿童”,“人”与“文”成为教学场景中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要让小学作文教学回归到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中来,成为“童化作文”,就需要用儿童的精神阐释作文教学,用儿童的文化观照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简评 这是一篇读后让人忍俊不禁的习作。小作者向我们娓娓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段“探险”经历,富有童趣。大量的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让情节真实细腻,使故事引人入胜。尤其是,文章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上,而是上升到感悟的高度:“童年啊,难忘的童年,让我从幼稚走向了成熟。”细节真,情感真,感悟真,是一篇好文。  相似文献   

18.
“谁能告诉我,童年和儿童文学消逝以后,人类的生活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这是我在2002年发表的《童年和儿童文学消逝以后》一文的最后一句话。在那篇心境迷茫的文:章中,我还写道:“鲍斯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所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观点是令人震惊和惶恐的。作为宣扬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的研究者,我一方面认为人类的童年蕴涵着珍贵的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习作教材是小学习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即便是教材,要走向习作教学,也需要进行适合儿童文化的"二度开发"。当下,面向儿童的习作课程的开发可谓百舸争流,遗憾的是,在诸多的习作课程开发中,很多是基于自身经验的"我主张",缺乏课程论指导下的科学视野,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开发的着力点放在写作内容上,而对教学内容(文体知识)则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界定。本期专题我们试图从课程论的视角,去探索童年文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与一位同行聊起作文教学。他说,孩子们在写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习作《童年趣事》一文时,文笔显然不如平时的随笔,甚感困惑。现在,听着实验小学老师执教的开放性作文课——《灵动的音韵》,我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