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实践的基础上,遵循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构建了“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5+3+X”培养体系是指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X年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同时提出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建立临床技能训练质量保证体系和完善适宜的配套政策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临床医学为强专业性学科的典型代表,分析了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二者并轨后,临床医学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定位认知不明、科研训练不足、生源不均衡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培养模式、组建导师团队、完善考核制度、与博士培养接轨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为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轨合一”,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实施“四证一金”的培养模式后,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并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2013年5月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制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这场变革中与时俱进,我们将结合我院神经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的新举措,探讨双轨合一制度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重庆医科大学建立并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新型临床能力培养模式、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做法与成效。  相似文献   

6.
有别于传统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Doctor of Medicine,MD)的培养目的是更好、更全面地为了向全国各级医院及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输送高级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传统学术学位研究生主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医学科研能力,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更加注重临床思维训练及临床操作实践,在此背景下,我国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方式是要求专业型研究生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同时,要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轮转要求,完成基本的临床技能培训并养成基础的临床思维养,为毕业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从加强岗前培训、严格执行通科轮转培养模式、加强培养过程质量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提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举措,并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以探讨如何有效提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为提高培养工作的质量 ,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质量 ,北京医科大学近日出台了“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现行各培养渠道实行合轨的试行办法” ,在国内率先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七年制学生硕士阶段培养、优秀住院医师转博后培养及进修医师培养等多种渠道合并到统一的培养轨道。将原分属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院、教务处和医务处的多头管理模式统一为由医学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一家领导 ,办公室设在研究生院。“试行办法”要求各临床医院发挥优势 ,鼓励上述各类人员在各临床医院间进行学科轮转…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可适应未来医学科学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医学人才。因此,大力增强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要求。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湘雅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医学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七年制医学生和在职申请学位人员实行并轨培养,统一按照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要求,执行“3 2”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大学医学部从1998年开始,在17个二级学科专业招收和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第一个培养阶段的3年中,坚持对学生在二级学科各专业进行基础训练;在第二个培养阶段的2年中,对学生进行专科训练,并让其担任总住院医师半年以上。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采取导师个人指导与临床科室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拓展学生的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培养他们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