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秋”与“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禾部》:“秋,谷熟也。”说明秋的本义就是庄稼成熟。庄稼成熟当然高兴,但成熟后的衰败总不免让人滋生某种悲凉的意识和感慨。而在古代,秋后又常是战争的开始,五行中与秋对应的是金,象征着  相似文献   

2.
秋季到来了,农民伯伯起早贪黑地忙着收割成熟的庄稼、水果和蔬菜,以备一冬之需或一年之需。有意思的是,很多动物在这诱人的季节里也在“抢收”,甚至“动手”比农民伯伯还要早。昆虫 胡蜂的雄蜂和雌蜂在秋季交配以后,雄蜂一两天内就会死去,而雌蜂还要活下来以备来年春天产卵,生下第二代。  相似文献   

3.
秋天不仅仅是画家,还是音乐家。每当我听见扫大街的阿姨在扫落叶,我仿佛就听见美妙的音乐。秋天演奏的乐曲也是我们演奏不出来的。“咚“!”咚!”你听,这是成熟的果子掉落到地上的声音;“刷“!”刷!”这是秋风吹过,树叶相互碰撞出的美妙旋律;“哈“!”哈!”这是小朋友又捡起一枚精美的落叶时,发出的欢笑。秋天还是一位魔法师。一眨眼的工夫,漫山遍野都长出了果子。苹果笑红了脸,香蕉笑弯了腰。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指导老师:樊铭璐秋天“动画片”$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三(1)班@黄依然  相似文献   

4.
秋景     
王颖 《小读者》2010,(10):28-28
秋风吹过田野.地里的庄稼终于成熟了。嫩绿色的小苗.经过阳光雨露的抚育.已成长为挂满金黄色的果实。这是秋天的颜色.它们哗啦啦地在为农民伯伯唱着成熟的赞歌。“谁知盘中餐。  相似文献   

5.
【新题设计】 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文章,记下所观察的景物和当时的感受。题目自拟,但标题中必须含“秋”字,如《校园的秋天》《秋到山村》《秋天的田野》《月到中秋》等。不少于600字。  相似文献   

6.
秋天的农事     
秋天的农事王连明阳光浇灌过,清风抚摸过,洒在泥土里的汗珠儿,就长成了色香味俱佳的秋。秋淹没田野,漫上山岗。村落被秋潮围困着,成了一痕模糊的小孤岛。秋是花生,是芝麻,是玉米、大豆和水稻……秋潮就是庄稼潮。成熟的庄稼纯朴健美。它们不仅结出饱满清香的籽粒,...  相似文献   

7.
[教例]《大自然的语言》 这是我校青年教师张旗在“嵊州市名师专修班”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人间。”请大家想象一下,秋天到了,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秋天到了,庄稼丰收了,瞧!田野里稻谷一片金黄。 生:果子也成熟了,橘子像一盏盏小灯笼,挂满了枝头。 生:枫叶红了,就像一面面鲜艳的小旗在迎风飘扬。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 《"年"的来历》是S版三年级的一篇民间传说故事,主要讲述我国春节过年风俗的来历,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适合小学生阅读与表演.我国古代将读书视为"煮书"及品味佳肴.品读《"年"的来历》这份充满浓浓中国味的大餐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三品"年"味,趣演"年"戏. 教学过程 一品字形,说"年"解字 第一步是品读字形,通过字形品出"年"的独特滋味. "年"字,古体字为人背稻穗状,意为庄稼丰收了,人们在收割粮食,并由庄稼一年一熟引申为年岁的意思,如文中的"有一年";又由于庄稼成熟是喜庆的日子,引申为节日,如"过年".  相似文献   

9.
    
九月伊始,我们迎来新一学年的秋季学期.金风送爽,一叶落知天下秋.硕果累累,喜看稻菽千重浪.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不管你获得的是满心的喜悦抑或是满腹的惆怅,都到了放下它们轻装上阵的时候.这个季节,让我们从认识“秋”字开始,满怀着信心踏上新的征程. 现在通行的“秋”字从禾,从火.从禾不难理解.秋天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作物,稻、黍等,成熟收获的季节.  相似文献   

10.
习作要求现在正值秋季,你感受到秋的气息了吗?秋天的气候、秋天的景物、秋天的庄稼、秋天的果园、秋天的人们都有哪些变化?请你抓住秋天的特点,写一写自己眼中的秋天。习作指导·轻松解文题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温暖的春季、炎热的夏季、凉爽的秋季、寒冷的冬季。秋天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可以到田野里或果园里找一找秋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可以到公园里或菜市场里感受一下秋天。重点观察秋天里各种事物的变化,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听一听,感受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出自己眼中的秋天…  相似文献   

11.
谢昌翌 《语文知识》2002,(10):17-17
为了表达对人思念的殷切,人们常用成语“一日三秋”来形容。但这个成语如何解释,却见仁见智,说法不一。请看下列释义: 1、[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之切。三 秋,三个秋天。《诗·王风·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三秋]义项②三季,九个月。《诗 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以上见《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9年7月修订第1版)。 3、[一日三秋]形容思念的殷切。语出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  相似文献   

12.
说“秋”     
惭愧啊惭愧,若不经师长提醒,吾几将秋忘却矣。 或许是因为过于忙碌,让我忘却了如往昔一般感叹“哦,秋天来了”!儿时对秋天、对自然亲昵的情愫已与我疏远。只是感觉比前些日子冷了些,但机械地加了件衣服,至于那丰收在望的喜悦,在我自然是看不到的。而现在却得搜肠刮肚,决计将秋寻回来。  相似文献   

13.
谦称是古人借用含有“低下”的字眼,以谦卑的口吻对人表示尊敬。古代一般男性对平辈或长辈的谦称有“臣”、“仆”、“愚”、“小人”、“小子”、“小可”、“鄙人”、“鄙夫”等。“臣”,本是西局,春秋时期的一种“男性家奴”之称。后引申为君主时代臣对君的自称,最后演变为自谦。如《孙膑》:“臣能令君胜。”这是孙膑对田忌说的话,二者并非君臣关系,谨表白谦。“仆”,本是“奴隶的一个等级”。后引申为“奴仆”、“仆人”,又引申为对己的谦称。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与任少卿是老朋友,并非  相似文献   

14.
    
中文的“秋”字,在甲骨文里,是一只蟋蟀的造型,发音也拟蟋蟀鸣叫而来。蟋蟀是秋天的鸣虫.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汉字演变的结果,象形字“秋”成了现在的模样:禾谷熟,似火灼,丰收了。英国人的秋,叫“autumn”,源自拉丁文,有成熟、渐衰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竞”是简化字,繁体字是“竞”,表示两个人一前一后互相追逐。《说文解字》中说:“竞,逐也。”所以,在开展某些活动时常用到它,如竞赛、竞争、竞走、竞技等。这些词语中的“竞”均表示比赛、争先的意思。“竞”字的意义又可引申为“强劲”,如“南风不竞”,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竟”由“音”和“儿”两部分组成,“音”代表音乐,“儿”代表一个人。“竟”的本意指一个人奏完了乐曲。《说文解字》中说:“乐曲尽为竟。”“竟”的意义又可引申为:1郾泛指一切工作的结束、完毕。如:我们要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2郾表示出乎意…  相似文献   

16.
“察”与“查”这两个字,在意思和用法上有相近之处,误用和混用现象不少,在此略作辨析。“察”,意思是仔细看。如《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引申为明辨、详审,如《孟子·梁惠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又引申为考察、调查,《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善之,必察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高中语文第六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有“秋天漠漠向昏黑”和“床头屋漏无干处”两句,笔者对其中“向”和“屋漏”的传统讲法有不同看法,说出来向大家请教。“向”通常讲作动词“转向”或副词“将近”。这样讲与上半句的“秋天漠漠”无法照应。“秋天漠漠”是说秋季天空中浓云密布的样子,这是具有描写性质的主谓关系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承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是“伤秋”,那么我们就得承认《林莉诗五首》的主题就是“伤春”。伤秋的情思是说得通的,因为秋天虽然是成熟的季节,然而也是万物走向哀败的开始,特别是深秋,秋风瑟瑟,让入感到生命消失,所以中国有“伤秋”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说“金秋”     
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节,也是一个人们喜获的热烈季节。因为到处是一片金黄,所以人们把秋天叫“金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秋天虽称“金秋”,但这与秋天到处是一片金黄没有关系。“金秋”一名来源于古代的五行说。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起源和多种多样性的统一。西  相似文献   

20.
    
它是四季中很普通的一季;它短暂,但带给人们许多;它是大自然的一件新衣;这便是秋。秋,金色的秋;秋,丰收的秋;秋,清凉的秋。老师教我识字时,“秋”下一“心”便是“愁”。我诧异:秋进入人的心中,为何就变成了愁选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事就是轻踩堆积在路边的一层黄叶,踩上去又软又松。满树的叶子像蝴蝶一样打着旋儿,飘落而下。进入花季,不知何时,在秋天,心中真有了愁。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在秋天表现得淋漓尽致,难道是老师播下的种子发芽了芽万物是美好的,但进入秋季不免有些凄凉,是被愁搞得吗芽梧桐是百树之王,可有人却吟:“寂寞梧桐,深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