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变传统的食品观念,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食物构成,开拓具有我国特点的食品开发方向,是四化进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我国是十亿人口的大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耕地只有15亿亩,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5亩,未来可开垦的土地也不多。多年来我国粮食作物占80%、经济作物占10 %、其他作物占10%,今后我国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也不会低于80%,否则不仅达不到本世纪末人均800斤的水平,就是现在人均700斤水平也是很难维持的。西方国家解决营养的需求,主要以谷物质量的60~70%作饲料来发展畜牧业,这是根据他们国家的特点决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等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均在2,000~3,000斤左右;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东欧国也在1,500斤左右。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1989,(1):20-30
<正> 一、反思 (一)转折近10年四川粮食生产的发展,以1984年为转折点:1977—1984年为生产持续增长,供给相对宽松的时期;1984年以后则为生产徘徊不前,供给相对短缺的时期。1977—1984年是四川粮食生产的黄金时代。粮食连续8年增产,产量上了600亿斤、7OO亿斤、800亿斤三个台阶。1984年达到815.9亿斤。年平均增长6.09%。这个期间四川人口年均增长率为6.8%,因而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上了600斤、700斤、800斤三个台阶,1984年已达807斤。在粮食生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上都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随  相似文献   

3.
区域粮食安全性分析与预测 ——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本文根据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理论,应用趋势预测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研究区域粮食安全状况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分析研究.论文主要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进行分析与实践论证.结果为,1999年关中地区粮食处于安全状态,对于各个地区而言,西安和铜川的粮食状况不容乐观;而宝鸡、咸阳、渭南和杨陵区粮食状况相对安全.特别是杨陵区,在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的作用下,耕地生产力水平提高,因此粮食状况最安全.到2015年如果人均粮食消费以小康水平记,关中地区耕地承受压力明显增加,甚至超过了耕地压力安全警戒线.关中地区各地耕地压力指数都比1999年的要大,特别是西安和铜川.另外,在粮食增长的同时,需加大灌溉用水,机械、化肥等物质生产资料的投入,必将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从而影响社会经济;而且,大量的化肥使用威胁生态系统安全.为防止关中出现粮食及相关问题,应限制耕地流失,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民产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律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朱红波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07,29(2):104-108
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压力指数的测算,发现耕地压力指数在1981年~1996年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期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1996年后耕地压力指数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期间实际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所致。通过对2004年各省份压力指数的测算,发现有21个省份的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其中上海的耕地压力指数达到了2.84;即便是在无明显压力的5个省份中,其压力指数也均在0.78以上,区域耕地压力非常明显。导致各省份耕地压力指数过大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由于耕地大量被占用,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偏小而导致的压力指数过大;二是因单产水平过低而导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偏大,从而使压力指数偏大;三是粮食主产区由于要承担国家商品粮任务,使区域粮食自给率过高,导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过大,从而使耕地压力指数偏大。通过控制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耕地压力状况。  相似文献   

5.
我国粮食生产从2004年以来,实现连续8年增产。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年均增产350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N850斤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6.
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13亿。如果按人均年占有粮食400公斤的低水平计算,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000—5200亿公斤。《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也确定,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必须达到10000亿斤。从目前的情况看,实现这一目标的艰巨性是显而易见的。要使我国粮食开发达到超越的境界,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分析粮食开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立足实际制定相应对策,引导粮食生产再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7.
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粮食生产绩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吕晓  黄贤金  陈志刚  唐健  赵雲泰 《资源科学》2010,32(12):2343-2348
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价是我国粮食安全及土地政策调控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德尔菲法量化了耕地保护政策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C-D生产函数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的耕地、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等传统投入影响因素对粮食总产量提高发挥了重要贡献作用;同时,粮食价格指数、国家财政支农力度、耕地保护政策强度等市场与政策因素也对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贡献作用,并且其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劳动力;其中,耕地保护政策强度每加强1%,则粮食总产量可提高0.023%;但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与粮食价格指数的影响均大于耕地保护政策强度,且粮食价格指数的影响相对最高,说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及粮食价格对产量增加的直接作用与经济诱导比耕地保护政策的间接作用贡献大,价格的经济诱导作用比政策效果要强。耕地保护政策是粮食生产中的基础性政策保障,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粮食生产绩效是耕地保护政策的重要结果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农业的基本方针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尽管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为世界1/ 3,淡水为1/ 4),农业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确立了把农业放在首位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又由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 5,满足国内粮食和农产品消费需求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因此在粮食供求平衡问题上,中国政府又确立了“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政策方针。 1996年以来中国连续三年粮食丰收,加上粮食净进口,出现了粮食及所有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格…  相似文献   

9.
中国分省耕地警戒值区域差异及指示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国家耕地警戒值,系统地研究大陆各省区的耕地警戒值及其指示作用,为国家耕地管理决策提供 参考。设计了区域人均耕地警戒值的算法,计算31个大陆省区的耕地警戒值、耕地压力指数、耕地盈余/赤字量,构 建利益驱动型的激励-约束耕保机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的省区差异时,甘肃的人均耕地警戒 值是湖南的7.78倍,北京的耕地压力是黑龙江的15.04倍,相反,在考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的省区差异时分别为 5.31倍和37.77倍,耕地警戒值和耕地压力有省区差异。结论是:全国耕地管理划分为3个激励-约束级,北京、上 海、天津和广东4个省(市)为耕地管理的强力约束级,山西、浙江、福建、西藏、陕西、青海和辽宁7个省(区)为一般 约束级,其余20个省区为政策性激励级,国家应制定差异性的耕地管理激励-约束政策;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 建、广东、山西、陕西、西藏、青海和辽宁等11个省区,用于生产食物的耕地有不同程度的赤字,其他20个省区有耕 地盈余,提出构建国家粮食-生态安全金的省区差异性分担制度的政策性建议,以抑制耕地赤字省区的耕地继续减 少行为和激励耕地盈余省区的耕地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10.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生存。但究竟需要守住多少耕地才能满足新时代中国粮食需求的底线,一直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为此,本文从厘清不同情景下耕地最低保有量需求出发,构建兼顾人口、人均粮食、粮食单产的耕地需求预测模型,模拟完全自给、高度自给、适度自给3种情景的耕地需求量;结合耕地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预测,判定耕地保护的理想能保量、基础应保量、底线必保量。结果表明:①2020、2025、2030、2035年理想能保量要求至少保住19.20亿、18.39亿、18.47亿、16.57亿亩耕地;基础应保量要求至少保住18.49亿、17.72亿、17.78亿、16.12亿亩耕地;底线必保量要求至少保住17.80亿、17.09亿、17.09亿、15.51亿亩耕地。其中基础应保量可作为理性的策略选择。②目前划定15.51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基本能保障2035年粮食自给,但今后若放弃严控政策,则难以满足2030、2035年粮食完全自给的耕地需求。未来应全面细化并继续严格实施耕地保护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一历史回顾1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过的三年徘徊自1978年我国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生产连续6年持续快速增长,到1985年全国粮食总产从6095亿斤增长到8146亿斤,人均粮食从633斤增长到781斤,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在1985年以后连续三年出现了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的情况。这三年的粮食总产分别为7582、8060和7830亿斤。以1984年为标准计算三年合计减产965亿斤;而人口却持续快速增长,这三年的增长数分别为1500万、1656万、1793万,合计增长4895万人(相当于三个澳大利亚)。如何解决三年徘徊的问题已成为各级人民政府关注的焦点。2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12.
近年,中国粮食年总产量在5亿吨以上,年人均占有粮食近千斤。取得了以占世界15%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生产出占世界产量21%的粮食,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的辉煌成就。应该说,我国粮食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是与种子的选育、品种资源的发现与保护是分不开的。我国老一辈农业科学家、品种选育专家们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品种资源专家董玉琛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公元2000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战略目标,拟达到人均800斤的水平(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粮食的总产量达到9600亿斤。这个目标能否实现?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一些同志,已经作了各种有益的探讨现就我国未来粮食形势,以及需要考虑采取的若干重大战略措施,谈一点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让堂 《资源科学》1984,6(1):30-35
一、黄淮海平原整治的必要性 黄淮海平原地跨冀、鲁、豫、苏、皖五省和京、津二市,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平原。区内共有人口近1.7亿,耕地约2.7亿亩。人口和耕地均约占全国的17%,但目前粮、棉、油、烟产量水平在全国只属中等,产量低而不稳的面积还很大。1980年约2亿亩粮食耕地平均亩产只有483斤左右。其中河北平原中部、东部,天津大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北部,有粮食耕地6200万亩,平均亩产只有300斤。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耕地警戒值的测算与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我国未来的耕地压力大,耕地保护是关键。耕地警戒值是影响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加强耕地保护执法力度和老百姓建立耕地安全意识、参与性保护耕地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人均耕地警戒值0.053hm2的引用对耕地安全意识的建立产生了很大影响,科学测算我国耕地警戒值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构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扩展模型Smin=MB∑ni=1βi·GiPi,建立饲料粮食消费量与肉蛋奶消费量、食品作物单产量与单产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5个线性回归方程,以及单产影响因素与时间关系等6个曲线估计方程,测量粮食、植物油、糖和蔬菜等食品作物单产量,计算2006年~201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并与相应年份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对比,确定2006年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0.09035hm2和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总量1.18×108hm2(17.7亿亩)分别为人均耕地警戒值和耕地总量警戒线。  相似文献   

16.
封志明 《预测》1992,11(1):26-30
1 我国人口的食物消费现状 1.1 1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主要食物的人均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食物消费仍属温饱型 (1)植物性食物:粮、油、糖生产在1984年和1985年达到峰值后,基本停滞不前,水果旺盛的增长势头不减;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人均植物性食物,除水果外均已出现下降趋势。 1982年和1984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达到350kg和394kg,基本解决了10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与国际上相比,我国的粮食消费仍处于低水平,只是勉强够吃,约是美国的1/4,苏联的1/2。1985年之后,由于人口的增长超过粮食产量的增加,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出  相似文献   

17.
宁波市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宁波市耕地资源安全的主要问题,并首先采用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人均耕地后备资源量、耕地补充系数和耕地质量指标等4方面指标和高度危险、危险、值得关注、安全和高度安全等5个等级标准进行耕地资源安全的定性评价,然后根据加权打分评价法进行耕地资源安全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宁波市耕地安全等级处于值得关注状态,已很接近危险状态的标准。因此,必须建立地区性的耕地安全体系,提高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国主要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9%,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的1/4,人均淡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6.不仅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而且环境在恶化,土地沙漠化、荒漠化严重,耕地土壤退化、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等灾害频繁、严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怎么办?靠进口粮食来养活中国人行不通.正如江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其唯一出路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产,提高资源的产出率,依靠教育事业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农田鼠类动态及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浙江省农田鼠害概况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农田鼠害普遍发生。1983年,我省36个县的不完全统计,鼠害面积达126.56万亩,损失粮食达3亿多斤;1984年鼠害面积为400万亩,损失粮食为10亿多斤;1985年鼠害面积已达1300万亩。不少地区鼠害所造成的损失已超过病虫害。据农村抽样调查,平均每人年损失粮食30~40斤(《经济生活报》1983年10月22日)。按全省农业人口计算,每年损失粮食达14亿斤。估计因鼠害造成田间减产,加上贮粮损失,我省每年损失粮食可达15~18亿斤。  相似文献   

20.
黄昌鹍 《资源科学》1991,13(5):53-58
耕地少、人口多是我国国情的一个基本特点,而浙江省尤为突出。1988年浙江省耕地面积为2605万亩,人口却高达4170多万,人均耕地仅0.62亩。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保证人民对粮食的需求是一个重大国策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和我国亚热带东部地区的气候资源及相应的粮食种植制度的比较,对继续实行粮食多熟制的可行性和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