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唐代诗人以诗意化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情景交融之画,其中,灵动、多变的线条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它不仅是诗歌构图的关键要素,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饱含着唐代诗人复杂、深邃的情感,也反映了唐人的审美趣味及唐代的历史风情。文章按照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的线索来对唐诗中的线性之美进行梳理、分析,植物选取柳意象,动物选取鹭鸶意象,人集中关注女性的细眉意象,借此管窥唐诗的深层审美意蕴,以充分挖掘唐诗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唐诗中涉及牛意象的诗作200多首,蕴含悲情凄凉、爱民刺政、脱俗隐逸、和平悠闲、送别相思等意象。了解其审美意蕴,有利于更深刻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意图,更好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昆虫进入文学视野,与作家的创作时机有密切的联系。不同时期的昆虫会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伤春悲秋的经典文学情感因昆虫的介入而展现出鲜活的画面。昆虫与植物是构成唐诗春景的基础要素,唐诗中存在多种昆虫意象共生融合的情况,昆虫还经常与鸟类同时出现。昆虫活跃在文学中,还伴随了因春之希望产生的对社会忧患意识的深层追问。  相似文献   

4.
李彩霞  张琳瑜 《海外英语》2013,(21):159-160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我们在与外界感知互动中反复出现的样式,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生动形象的心智图像,将意象图式理论引入唐诗翻译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该文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对唐诗《早发白帝城》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读,试图找到唐诗英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唐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擅长借物抒情。意象图式作为隐喻认知的基础,将其引入唐诗翻译研究能为唐诗英译开辟新的视角。本文将以唐诗《芙蓉楼送辛渐》的两个译本为例,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译文进行分析,探索其意象认知与图式建构,以进一步利用意象图式进行唐诗英译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承载了独特历史文化意蕴的意象,唐诗中的“斑竹“典型地反映了诗歌对神话历史典故所进行的诗性审美的重构过程。文章试图从斑竹意象入手,分析斑竹意象在唐诗中的不同类型,剖析其与湘妃神话典故的解构与重塑关系,进而揭示这种重构在文学艺术和文化历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唐诗与和歌作为中日文化的精髓,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准与较高的审美价值。从其发展来看,和歌受到唐诗的影响,在创作手法与意境构造上与唐诗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和歌绝不仅仅是对唐诗的模仿,其在修辞手法、创作理念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因而,我们在研究和歌时,要辩证地看待其与唐诗的传承关系,关注其自身发展的脉络与情感表达,注重其审美取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意象”一词在中国文艺理论中出现很早,人们对“意象”进行过许多探讨,但对意象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仍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从文学意象的朦胧美入手,探索作家创作、读者接受、文学话语与文学意象朦胧美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学意象特有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9.
唐诗创造了许多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意象群,大雁意象即其中之一。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它往往包含了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沉淀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因而具有不可更易的内涵。唐诗中的大雁意象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迁谪漂泊的剪影;边患内乱的缩影;递书传情的倩影;理想追求的幻影。  相似文献   

10.
登高类诗歌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登高意象是体验登高类诗歌意境的前提条件。文章从六个方面剖析了唐诗登高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心理历程,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1.
琵琶作为一种西域乐器,进入中原后与传统音乐融合,改变了传统音乐风格。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它与唐诗相融合,拓宽了唐诗的选题范围。琵琶意象历经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发展,成为唐诗中不可或缺的意象。不同题材的唐诗中,琵琶意象的内涵不同,依照情感表达侧重,将其分为表达慷慨悲壮、抒发哀怨忧思、烘托宴饮氛围三种类型。琵琶作为西域乐舞文化的典型意象,推动了唐代音乐与诗歌的发展,使得唐诗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吴丹鹃 《文教资料》2006,(17):53-54
本文就唐诗中的“日”意象稍做研究,从其意象的审美形态入手,结合诗人所处的不同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简要谈谈意象选择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琵琶空前流行,它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是乐器,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时不仅流行琵琶曲的创作和弹唱,还将琵琶及意象运用到诗词歌赋中,形成了独特的琵琶意象。本文通过琵琶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唐代琵琶曲的繁荣和琵琶诗的发展历程,将琵琶诗的意象分为悲怨与欢乐、激昂与悲壮、同情与感慨、庄重与神秘、缠绵与怀古五类,感受琵琶和唐诗的意象融合。  相似文献   

14.
京派文学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学现象,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京派意象是中国传统诗艺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学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突破中国古典意象长期积淀的原型性象征模式,克服西方意象有象无意、意与象相剥离的缺点,成为京派作家对世界万物带有强烈的个体生命色彩的审美途径,体现着现代作家对文学本质更为深入的感悟。另外,京派注重意象在诗歌以外文学领域中的运用,促成了现代文学中各种文体间的相互融合,尤其是诗歌、小说、散文之间,从而推进了各种文体创作的成熟和发展。这也是京派作家对现代文学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歌中,笛声吹尽了文人的心曲,并在不断地演绎中被赋予关塞思乡、伤时感怀、念友怀情、田园清趣等丰富的情感内涵。笛声又与月亮、梅花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成为唐诗中深具味外之味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诗歌的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水"这一意象的,文章尝试将"水"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以及"水"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水"意象。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情思则是产生"隐秀"美学效果的原因。"隐秀"审美观不仅对文学创作与鉴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汉诗英译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隐秀观"关照下,探讨唐诗创作中意象"隐"与"秀"的手法及其英译策略,理解唐诗"借景生情"的艺术创作技巧,以便寻求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展示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维吾尔英雄长诗《鸟古斯可汗传说》中,众多的宗教文化意象参与了长诗文本的建构。本文从“日”、“月”“星辰”“水”、“树”“火”等原始自然宗教意象和“狼”等图腾意象进行文化解读和评析,并探索了“民间”作家借助于民俗事象和宗教典故建构传说的传统审美意境,寄托文本的审美认识、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诗有两部历史,创作史和接受史;唐诗也有两种辉煌,创作史的辉煌和接受史的辉煌。辉煌的唐诗创作史是唐人全面生活的诗化,也是唐人生存智慧的艺术结晶;辉煌的唐诗接受史则是唐人雄浑诗魂的传递史,更是唐诗对民族心灵的塑造史。经典是心灵与文化的结晶,是诗情与哲理的载体,也是审美阅读的直接对象。一部唐诗接受史实质是一部唐诗经典接受史。因此,唐诗接受史研究应当以唐诗经典为中心,通过唐诗经典接受史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让唐诗的风神情韵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滋养现代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审美创造过程其实就是主体心态建构的过程。在现代散文化小说创作中,散文化小说家在散文化的自由随感式的思维心理取向支配下,选择充分吸收现代散文创作的独特思维方法,引入联想思维,运用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遥远性联想的方式,使小说达到了审美意识(意)与审美对象(境)的同一与和谐,实现了意象营构的思维创造和对生活具象的思维超越。同时,赋予了作品较丰富的象征意蕴,开拓了读者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实现了一种深层次的“人的解放”——审美感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