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解动量守恒的题目时,学生常会遇到"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这类问题,虽然很多学生都知道,上升到最大高度时碰撞的两个物体通常具有相同的水平速度,竖直方向的速度为0,但是,为什么物体上升到最大高度就会具有相同的水平速度,学生往往不清楚.此种类型题如果选择地面作为参照或者单纯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去分析,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仍然存在困难.笔者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采用图示法,选择碰撞中的一个物体作为参照来阐述动量守恒中碰撞的物体上升到最大高度时为何水平速度相等,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2014年中考的临近,笔者整理、分类、赏析了近些年中考数学试卷中一些阅读理解题,以飨读者,希望对2014年的中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阅读理解题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它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类对学生要求比较高的试题。"无须刻意求佳境,总有学奇峰报晓春"。但是学生经常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做题时手足无措,得分率比较低。类型赏析:阅读理解题主要包括几何、代数、综合类阅读理解题等,笔者尤其欣赏最近引起全国各地中考命题人高度关注的考查学生"再创造"能力的  相似文献   

3.
笔者听过一堂高水平的小学数学课,课题是“分数的意义”。教师对于单位“1”既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讲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引导学生自编了许多题目,起到了加深学生对分数理解的作用。不过在被听课同仁大都看好的一道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上,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这道题实质上是一幅图,图上画有1只桃子,1个西瓜,2只香蕉和4个苹果。苹果中又分为两类:红苹果与青苹果各2个。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这幅水果图,即兴编题,并接着自己说出答案。于是,学生编出了各种题目,并叙述出题目要求的分数。如:  相似文献   

4.
闵喜珍 《湖北教育》2023,(11):75-76
<正>教师以生活情境承载的物理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以高中物理“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习题教学为例,做具体阐释。一、明确运动条件,建立物理观念本环节,笔者借助学生熟悉的游戏中的圆周运动实例,引导学生明确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向心力,体会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理观念。  相似文献   

5.
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碰到绳状类(绳子、弹簧、链条等)物体,学生往往把握不好.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9题就考查了这类问题.该题较难,有很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笔者结合该题谈一谈这类题的一般解法.一、不计绳状物体的质量例1(2011高考江苏物理第9题)如图1所示,倾角为α的等腰三角形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足够长的轻质绸带跨过斜面的顶端铺  相似文献   

6.
从各地的小学语文质量检测试卷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理解题学生失分较多。如何提高学生解答阅读理解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立足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解答阅读理解题的能力。一、精心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7.
诗歌题逐渐成为高考语文得分率很低的题,特别是主观题。如2019年全国卷1《题许道宁画》15题山东省平均分仅为1.73分。在此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答题水平呢?笔者认为,了解出题人意图,让学生有个宏观的认识,非常重要。把2015年至2019年14道诗歌题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笔者认为有四个出题趋向。一、通过某一联考察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成为最主流的题型。全国卷诗歌题原先是两个简答题,第一题考手法或画面,第二题考情感。两个主观题基本覆盖整首诗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考查学生的语文成绩时,阅读理解题是试卷中的重中之重,其中,记叙文所占的分值比重最大,如何提高学生理解题的成绩,除了人固有的智商外,打好基础,掌握做题的路子与技巧也是提高成绩的一条捷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教初三的时候,笔者在给兴趣班的学生辅导一道题:一物体沿一个高2.5m、长4m的斜面匀速滑下时,受到斜面的摩擦力为50 N.若将该物体从斜面底端沿斜面匀速拉至顶端,拉力所做的功为 J,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N.现在看来,这道题是很简单的,而在第一次给学生讲解的时候,笔者告诉学生题目出错了,少了个"拉力为100 N"的条件,否则就做不出了.然后继续下面的讲解,过了10分钟左右,有个学生小心翼翼的举起了手,说"老师,不加条件也可以做出的."笔者愕然!这个题目思考过很长时间了,怎么可能呢?"对,是可以做的!"马上有几个男同学响应.笔者强作镇定,"那你说说看,怎么做呢?""一开始匀速滑下,说明沿斜面方向应该受平衡力,所以‘下滑力’等于摩擦力,即50N……"  相似文献   

10.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理解该知识点,也难以记忆和应用。笔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浮沉条件之后,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浮沉子,这样就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科技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其动手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锻炼。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外中学物理竞赛中,常见物体系中,不同物体的速度求解问题,有些问题的“瓶颈”也是卡在物体的相关速度上。对于这类问题,叙述往往简洁,且题给条件隐蔽,情境相像而方法各异,它使人思路混乱难以入手。笔者最近通过辅导学生发现,有些相关速度问题的求解可以借助“能量守恒”的思想来突破,现举几例。  相似文献   

12.
求解隐含判断物体浮沉类的习题,需要较高的分析推理能力,这类题常在“中考”试卷中作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题,学生求解时普遍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笔,而因失分率亦很高,笔者举两例分析之。  相似文献   

13.
牛顿第一定律在高中教学中是牛顿三大定律中最难理解的一个。从历史回顾和教学实验中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让学生从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理解到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从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最后介绍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和解题中去。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从事职高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整体英语单课成绩并不理想。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不会做阅读理解题。而采用懵的手法。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题,尤其是阅读理解的主旨大意题?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解题技巧:  相似文献   

15.
<正>在高考阅读中,现代文阅读可以形容为"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一类题:掌握了答题思路与技巧的学生深谙其道,在考试中总是能信心十足地把"敌人"远远地甩在身后;而另一类学生在做阅读的时候"没思路""没技巧",并直接导致他们对这一类题"不感冒",甚至是"望而生畏"。那么,答阅读题的"金钥匙"到底是什么,下面笔者以阅读理解中的语句(段)赏析题为例,谈谈独特的"三步走"满分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英语完形填空题是一种测试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题型,它同时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积累、语法掌握程度等。在中考中,完形填空题往往是学生容易失分的题型。怎样才能提高中考英语完形填空题的得分率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日常训练向学生传授解题技巧,使学生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等各方面得到综合提升。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解完形填空题。  相似文献   

17.
贵刊2007年第11期刊登的<2007高考全国理综卷中三个错误的辨析>一文中,对全国理综卷Ⅰ第18、25两题的原题条件提出疑问:认为18题中漏掉了"斜面是光滑的"条件,并且认为"高考命题人是人为的认为物体是没有摩擦力的";认为25题中的题设条件"已知速度最大的粒子在Oa的区域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5.在磁场中运动的总时间为7T/12,其中T为该粒子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的周期"是多余的.并对此提出了批评.但笔者分析认为,这两道高考题是结构严谨、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的好题,它的任何题设条件是非常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们的中学物理实验,对惯性定律演示仪器的研究尚未完全突破.换言之,也就是对动态物体惯性的演示仪器的研究至今进展甚微.因此,教师在讲授动态物体惯性时,不能结合仪器,采取边演边教的授课方式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以致学生对动态物体惯性的概念也就得不到充分的理解.为此,笔者认真研究了现有的惯性演示仪器,在理解现有仪器的原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了惯性定律演示器的改进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受分值比重影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好阅读理解题的讲解,是帮助学生取得英语高分的重要一点。笔者结合案例,对初中英语阅读理解题的讲解方法做若干阐述,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受分值比重影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做好阅读理解题的讲解,是帮助学生取得英语高分的重要一点。笔者结合案例,对初中英语阅读理解题的讲解方法做若干阐述,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