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生成,课堂教学则变得机械、沉闷和公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则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促进有效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  相似文献   

2.
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生成,课堂教学则变得机械、沉闷和公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则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促进有效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一、吃透教材,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载体。”因此,教师应该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  相似文献   

3.
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和生成,课堂教学则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则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促进有效生成,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  相似文献   

4.
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若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不断生成,课堂教学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则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  相似文献   

5.
孟凡虎 《文教资料》2005,(28):128-129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解读。对传统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目标的预设,他们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阅读教学目标的预设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他们提出要重视阅读教学目标的生成,认为阅读教学目标的本质是生成性而不是预设性。于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谈目标预设色变”情况,不少教师纷纷淡化阅读教学目标的预设,甚至不要教学目标的预设。强调教学目标的生成性是可取…  相似文献   

6.
张光华 《四川教育》2005,(12):22-22
新课程指出,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也正是基于此,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气和乐趣,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氛围,主要体现在加强学生的小组交流与合作,主动探究学习,扩大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提高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艺术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  相似文献   

9.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而生成则是预设的升华,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更有利于师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效的课堂就是让预设和生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预设的基础上关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本着一切为学生的宗旨,运用合理的方法将预设与生成进行有效整合,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品德教学停留于表面的认知状态,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只关注教,忽视学,重预设,轻生成,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师生之间缺少对彼此生命价值的认识,课堂成了简单知识的交易场所。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缺乏主动的发现、平等  相似文献   

11.
余文森 《江西教育》2003,(16):19-20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开放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一、目标的开放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开放的课…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中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更有利于师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有效的课堂就是让预设和生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预设是生成的基石,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而生成则是预设的升华。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在预设的基础上关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本着一切为学生的宗旨,运用合理的方法将预设与生成进行有效整合,使科学课堂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3.
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若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开放不断生成,课堂教学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单纯依靠开放  相似文献   

14.
预设和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单纯依靠生成,缺乏精心的预设,教学则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过分强调预设、缺乏不断的生成,课堂则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范立军 《四川教育》2006,(11):33-33
在课堂讨论中,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兄弟。精心的预设促进有效的生成,课堂的生成也反哺于预设。1.课堂“生成”使“预设”的目标更加多元。生成的讨论,知识不再是机械沉闷地授予,能力不再是机械乏味地习得。教师根据学情,放手让学生带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6.
开放对应于封闭 ,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 ,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 ,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生气和乐趣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 ,只有开放 ,才有可能搞活。开放 ,从内容角度讲 ,意味着科学世界 (书本世界 )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 ,是科学世界的意…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析是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惟有做到“心中有预案,行中无教案”,寓有形的教案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找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切人点,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一、预设生成让数学课堂活中有序  相似文献   

18.
生成教学是指在多种预设情况下,关注师生的动态合理的课堂需求,师生一起或动态地达成预设性目标,或动态地进行当堂设计达成生成性目标。任何淡化"预设"的生成教学观念都是不完善的,把意外生成性资源作为生成教学的唯一追求亦是不尽合理的。教学中要从预设、生成、评估三方面来探讨生成教学的有效策略,并积极运用,从而发展师生的个性与潜能,使课堂具有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倡导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本文主要从新课程下如何精心预设、如何促进生成两方面进行阐述,以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师机智,精心预设,促进生成,使师生的思维与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在学生的讨论、辩论、争论中不断产生新的质疑,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加深体验,不断升华情感,让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实施以来,预设与生成充满我们的课堂,使得课堂生机盎然。预设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教学过程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生成是在师生与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路。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缺一不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