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般的初中数学教师教两个平行班的课,算是正常的工作量,而天津市第五十一中学的杜惠青老师却教四血个初三毕业班的几何课,有时教六个班的课,还兼任班丰仟。她教的学生从“尖子生”到“强化生”、“提高生”都有,分为若干层次。她一周最多时要上24节课,这还不包括自习课、辅导课。她的教学成绩在天津市红桥区名列前茅。杜老师这么大的工作量,那她什么时间批改作业、什么时间备课呢?  相似文献   

2.
那还是去年庆祝教师节的事。节前,儿子小琪成了我们全家谈话的中心。一天晚饭后,小琪在电子琴上弹奏着他最爱唱的歌曲《我们的好老师》,问我们:“爸爸,妈妈,我弹得好听吗?”“好听!”我们鼓励他。见此情景,我问小琪:“你以前会唱歌弹琴吗?”他停下来,笑着说:“不会,是老师教我的。”我又问:“你画的熊猫真有趣,是谁教你画的?”“也是幼儿园老师教的。我们幼儿园老师可好了,样样都会,教我们唱歌、跳舞、弹琴、听音乐讲故事、念儿歌,还教我们搭积木、种葵花、补图书,还带我们参观工厂,还有……”瞧着儿子那得意的模样,我不由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话题不觉扯到了作文教学。“孩子们最怕写的就是作文,老师们最怕教的也是作文。”朋友的太太许老师在小学任教,她叹了口气说。“作文以形象为基础,课堂还可以做游戏,怎么会难教呢?”我迷惑不解。因为我在大学教授的写作课,那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教新闻写作,可以开模拟“新闻发布会”;教议论文,可以组织“课堂辩论”;写散文的时候,带学生到校园去“写生”;教应用文,组织“智力大冲浪”……真是趣味盎然啊!“小学的情况不一样,你那套未必能用。”许老师说。“我来试试,行吗?”我说。许老师笑了笑,似…  相似文献   

4.
教书与读书     
似乎老师们都已习惯了“教书的”这一称呼。台湾著名学者郭春兴教授曾问一老师:“你是干什么的?”那老师答道:“教物理的。”郭教授纠正道:“你应当说教学生学物理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老师着实在“身体力行”着这样的一种角色:教书者,教授书本知识也。教师们用的书,无非是课本、教参及辅导材料等等。走进英语老师的房间,也许你能看到的就是一些英语教学方面的书,如果还有的话,那就是尘封已久的读大学时的教材了;随意翻翻语文、历史、政治等老师书柜上的书,也许你很难找到一本数、理、化方面的书;反之亦然。我们的老师…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近,有一个小的话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和讨论,那就是“好成绩是教出来的吗?”,说有一名学生,上课喜欢讲话,老师很生气,下课后把他带回办公室,准备批评、教育他一番。想不到,老师还没有讲话,学生倒抢先讲起来了:“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即使我考试得高分,也不是因为你教得好,而是因为我学得好。”我们在感叹这名学生“无礼”的同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思考一下:到底好成绩是不是教出来的?笔者认为,好成绩是教出来的,但好成绩不完全是教出来的。同理,对于德…  相似文献   

6.
眼下,教育界有一句时髦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育把它作为一种理念来激励自己,把它作为一种理想来追求,这未尝不可,但如果把它作为一条评价标准而一味责怪老师,那就有悖于事实了。事实上,老师的教育不是万能的。  相似文献   

7.
我从教47年,最难忘的是“文革”中当“地下校长”5年的经历。 这事还得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1965年说起。那时我教的语文早改成了教“两报一刊”社论和《毛主席著作选读》。一天,我上高二的课,才板书课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位学生就问道:“杨老师,书上的题目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那’字没有口旁,您是不是写错了?”我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让大家读一下课文,看看应当用“哪”或者“那”。  相似文献   

8.
暑假的一天,教奥数的宁老师给我打电话,询问我的作业情况,我如实作了回答。妈妈对我说:“佳韵,你们的奥数老师真负责!”我自豪地说:“那当然了!奥数老师还承诺暑假期间给我们奥数组的9名同学每人都打一次电话呢,还要求我们每两名同学之间也通一次电话,交流作业的情况。”“那你们一个假期要通多少次电话呀?”“我还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你不妨算算,看看暑假期间你们究竟要通多少次电话?”于是,我便拿笔算了起来。  相似文献   

9.
初一语文公开课,一年轻老师教《我的老师》一课后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一学生举手小声问:“老师,我没有父亲,怎么写?”“那就写你母亲吧。”老师说。那学生为难地说:“我不认识母亲,听爷爷说,我很小,父亲就死了,母亲随后改嫁了。”老师愕然:“那……那就写你爷爷吧。”从这段对话看出,教师定死作文题确实让个别学生难于写作。如果那教师把作文题定为《我的———》(要求写自己喜欢的一位亲人),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别扭的场面。平时作文课训练学生写作,命题范围要有一定的空间弹性,让学生在写作题材上有选择的余地…  相似文献   

10.
一次送教下乡.我上了一节二年级的音乐课.教唱歌曲《拍皮球》。有一个教学片段令我难忘,3 5/花皮,5 0/球,3 5 5 0/真可爱,为了引出休止符的教学我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演唱口型.为什么老师唱到“球”字和“爱”字时要立刻闭上嘴巴一下,立刻有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老师,我知道。因为歌谱那几有个逗号”。顿时.在场所有的听课老师都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11.
为了欢度节日,我们学校决定举办舞蹈比赛、“三独”比赛等。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时,他们情绪激昂,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把任务布置下去,同学们都认真地练了起来。舞蹈组的同学练得可带劲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排练,遇到问题,还去请教音乐老师。他们大的帮小的,会的教不会的,那样子比老师教得还到位呢。  相似文献   

12.
例文二黄老师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她身上处处散发着艺术的气息。她留着一头棕黄色的卷发,波浪形的头发一直到耳根,远远看去,还真有点像贝多芬呢。除了头发以外,那小而有神的眼睛也特别可爱,还有那两个深深的酒窝,一笑起来,特别明显。快到“三八”妇女节的时候,黄老师教我们学唱了《可爱的家》这首歌。开始她先唱给我们听,她那高亢而又圆润的声音,就像电视上的歌星唱的那样动听。后来她开始教我们唱。在黄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很快就把这首歌学会了。最后,黄老师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就是让我们把这首歌唱给妈妈听,还让我们把…  相似文献   

13.
从教23年,还依然记得刚调入新学校的那一学期,学校安排我教五年级五个班和一年级一个班的英语课,这显然是属跨年级的安排。因此,半期教研组的简报上出现了这样的评价:“田老师本学期教五年级和一年级英语,班级跨度大,特别是长期教高年级的老师,一下子教一年级的学生,在教学的许多地方都难以适应,但是田老师愉快地接受学校的工作安排……”由此,想到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重高段轻低段”教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一位在重庆九龙坡区某小学教语的林老师拿来一篇作:“昨晚,偶GG带着他滴GF到偶家来7饭,那个MM在吃饭时一直向偶妈妈PMP,那样子真是好BT。实在是让偶粉寒,偶粉8稀饭她的话。”林老师感慨:“教了10多年语,现在竟看不懂学生的作了。”许多老师都表示,这种语言在中小学生的口头表达中很常见,部分学生还以会用这种“网络语言”为荣。  相似文献   

15.
藏鸭记     
“辉辉,还有一只鸭子呢?你看见了吗?”妈妈一边喂鸭一边问我。“我……我……没有看见!”我的心“咚咚”直跳,“可能出去玩了吧!”“那你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找一找!”“嗯!”我低着头慢慢地向院外挪去。唉,到哪儿去找呀!那只鸭子早就成了我的脚下“冤鬼”,而且让我给“毁尸灭迹”了,你说让我到哪儿去找?这事还得从下午说起———下午,我做完了家庭作业,闲来没事,便一个人在院子里拍起了篮球,复习着体育课上老师教的运球过人动作。我呀,是个体育迷,最佩服“飞人”乔丹了。看!电视上他的球技是那样的出神入化,在球场…  相似文献   

16.
这学期,邱老师继续上我们的语文课兼班主任,这你已经知道了。那数学课是谁来教呢?不是二年级时的王老师了。王老师还在教二年级,我们升级了,她却留级了,并且还教二(2)班。二(2)班的教室还是我们以前坐过的那个教室,我想王老师一定闭着眼睛都可以从办公室走到二(2)班的教室了。这学期教我们数学的老师是春老师,还是一个女老师,我们倒希望有个男老师来教我们。男老师力气大呀,如果教室里要换一桶净水,男老师一只手都可以提起来。哪像邱老师,每次换水时,还要我们一起帮忙,还要“一、二、三”地一起喊口令。人家还以为我们的教室是工地呢。春老…  相似文献   

17.
在重点中学教高三的同学打来电话说,今天他批阅了一篇感念师恩的学生作文。写了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好几次把上课之初的10分钟让给学生出去活动。剩下来的30分钟,大家听课也就特别卖力,好像要报答老师的慷慨似的。后来.那个班的同学寒暑假聚在一起还常常回忆那10分钟的别样快乐.回忆那位小学语文老师的可敬可亲。“那位老师就是你呀。你真高明!”同学说。  相似文献   

18.
耿桂美 《师道》2007,(5):5-5
那年暑假,随着一声“老师,我来看您了”,迎面走进来一位漂亮女孩,她是我三年前教过的学生。 “老师,我考上了徐州地质学院,我是来感谢你的。” “老师,你还记得吗,那次我没考上实验班你对我说的话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凌晨的风     
“真的很奇怪!他们今天不知怎么了?!”教了七(02)班快一个学期的紫色老师颇为惊讶地对教数学的文老师说。文老师看着紫色老师且惊且喜的样子,将他那两个厚厚的“啤酒瓶底”往  相似文献   

20.
首先,我并不反对在语文课上要“教知识”,我只是反对以王老师这样的方式去“教知识”,反对不论面对什么文本脑子里都只有“教知识”,更反对完全为了“教知识”而教语文。其次,我也不赞成王老师在这节课上想要教给学生的那些“知识”,我以为严格说来那更像是一种“说教”,而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