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全球化发展趋势给国内英文报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得国内英文报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一系列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英文报纸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及产生的原因,并指出若应对全球化变革的挑战,国内英文报纸必须通过树立民族本位的跨文化传播意识、建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立文化平等互补的多元视角去构建新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英语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在跨文化教学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英语教师文化身份的界定,分析了英语教师文化身份的特点和定位,并对如何在英语课堂文化教学中发挥英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广大的英语教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跨文化传播的进程中,陈香梅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文章论述了她的共文化家庭和多种文化身份的形成,为其跨文化传播活动奠定了基础;而她的跨文化实际上可视为第三种文化取向,即在融合异质文化时,超越异质文化而造就新的文化形态。她在实现自己的第三种文化时,反映了对人类文化新的追求。同时,陈香梅是积极的跨文化传播者,她的传播策略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跨文化交际要求实现文化的双向平等交流。在跨文化翻译教学中重视本土化身份的重构是十分必要的,即本土文化身份重构符合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可以培养翻译人才的民族感情,提高翻译人才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其理解和传播本土文化,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飞速发展的现代通信技术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如何选择自身的身份定位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影响。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文化身份的定位其有三种选择:坚持原有文化身份;改为异文化身份;超越两种文化的国际人身份。人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正确文化身份定位应该是创造性地坚持原有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一个在德学习的艺术者的身份,从德国汉堡的"中国月"视觉艺术作品的传播,去尝试思考德国现行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品所显现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同时对"中国月"跨文化交流和视觉艺术作品的传播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强势文化占据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把自身的意识形态贴上了世界性价值的标签,强制性地灌输给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使得一些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并增强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文章从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选择以及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来阐明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加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北京奥运文化传播是一种全球性、国际化的传播现象,它具有西方文化特征的同时,兼具举办国自身的文化交融性。正如国际奥委会提出“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须是多文化的又是跨文化的”。笔者在研究中,借助跨文化“语境控制”理论来分析申奥宣传片传播样本,解读跨文化传播在奥运会对外传播中的应用,以此研究跨文化传播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翻译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有关此过程中的翻译实践与适用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有利于跨文化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本文试从翻译的目的性看待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的意义,并对跨文化交际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研究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赵洁 《文教资料》2020,(1):103-104,16
本文从文化自信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和要求两个方面,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自信决定了跨文化传播的维度,跨文化传播能够增进文化自信。同时,文化自信要求跨文化传播紧扣价值观传播路线,传播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必须坚持"本土化"和"人人参与"的原则。本文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出建议,以期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用全新视野思考、审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强势文化占据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把自身的意识形态贴上了世界性价值的标签,强制性地灌输给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使得一些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并增强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文章从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选择以及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来阐明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加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品牌跨文化传播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是个经济事物,但也是个文化事物.从人文精神的角度看品牌,它是有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而赋予品牌这些人格特质的就是品牌赖以生存的母体文化.品牌以文化方式进行传播其首要问题就是要有一个文化身份的定位,这个定位过程实质上是对品牌自身文化之人文精神的厘清与深挖过程.就中国的本土品牌来说,文化身份的定位受到中国文化观念中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而这些也恰恰体现了人文精神对于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决定作用.整体来看,人文精神是品牌跨文化传播中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它不但能够形成品牌所特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且还决定着品牌传播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3.
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其文献组织与阅读导向控制成为对外传播议程设置的一部分,以其文化参与体现中国本土文化对外传播的导向功能.本文介绍了数字图书馆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提出了数字图书馆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措施.通过分析,证明了数字图书馆完全可以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对塑造中国国家品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的文化身份逐渐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在全球化语境下,译者文化身份的界定,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译者的文化身份具有多元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协调不同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究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以及译者文化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5.
传媒在国际传播中如何保持跨文化传播的多元思维,将决定一系列国际传播行为是否能产生实质的传播效果.从跨文化语境出发,传媒应以独特的文化认同理念替代传统的身份认同理念,挖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实性原则”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原则”对事实真相的专业追求,采取“真实性原则”显性化策略与“党性原则”隐性化策略相统一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为传媒的内容操作提供最佳的尺度:以客观中立的专业操作丈量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空间,尽可能减少由于价值观差异形成的传播效果损耗.  相似文献   

16.
在日益多元的主体互动中,“我”与“他者”之间的交流表现为不同文化社群之间的互动。在文化间性思维的指引下,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碰撞和对话,跨文化传播才得以实现。文化间性不仅为不同文化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更为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中研究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应用这一理论在解读全球化、“一带一路”背景下不同地区文化交流、互动,特别是跨文化传播中达成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意义,对于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研究,为我们分析和理解不同文化群体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更多路径,这也将成为未来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跨文化传播,能提升我国人民民族文化认同感,满足民族文化传播需求。本文强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意义,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问题,提出尊重跨文化差异传播、加强传统体育认知、丰富跨文化传播载体的路径,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高校中留学生普遍存在跨文化交际困境.基于身份管理理论,以浙江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了在华高校留学生群体跨文化交际的身份管理特征,通过质性研究的三角测量法从中外双方学生的视角分析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困境的原因,研究发现,在不同交往阶段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是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身份冻结与差异化管理、关系身份与文化身份的平衡以及社会隔离和关系身份认同.对于如何有效解决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包括通过成立留学生"学长辅导计划"、跨文化交际培训时注重双方关系身份认同、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实践来解决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对奥林匹克文化以及北京奥运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各种冲突和矛盾,又具有明显的共同发展基础和融合的内容,奥林匹克文化整体呈现跨文化传播发展的趋势.中国武术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借助北京奥运会的机遇成功结合,北京奥运会是奥林匹克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三位流散作家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他们的英文作品在西方得到赞誉,其作品中众多的文化符号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特点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文学作品、流散作家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具有传承性,英文原创作品的传播效应优于翻译作品,上述流散作家与英文文学作品的优势,有利于我们看到文学对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